APP下载

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实践探究

2021-10-20孙玉霞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摘要: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平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馆校合作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PBL模式的“广州革命史迹研学”馆校合作校本课程,该课程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PBL学习与探索,利用广州革命文物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将“四史”教育落实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的融合,重点提升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对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工作的梳理,旨在从PBL项目学习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评估等方面研究探讨馆校合作课程实践工作,为今后馆校合作课程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PBL;项目式学习;馆校合作;乡土历史教育

广州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截至2021年2月,全市共214处革命文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保护与研究工作,该院运营管理的南汉二陵博物馆依托广州革命文物资料与研究成果策划临展“红色印迹   羊城烽火——广州革命史迹图片展”。配合展览,南汉二陵博物馆与馆校合作单位广东实验中学联合开发实施了“广州革命史迹研学”校本课程。

一、基于PBL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课程开发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某一主题、项目或问题,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本次课程研学内容是散落在广州城市中的革命历史建筑以及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广州革命历史,契合了PBL项目式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特征,博物馆研究者与学校教师在采用项目式学习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索、调研、获取信息和知识,比传统灌输式教育更易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双方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筹备开发基于PBL模式的“广州革命史迹研学”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在开展课程设计之前,博物馆研究者与学校历史教师团队首先对广州市部分重要革命史迹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参与者是广东实验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认知水平、关键知识点和信息点的理解获取能力,双方以巴克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黄金标准PBL的核心项目设计要素”为理论框架,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确定了课程设计思路。

二、“广州革命史迹研学”PBL课程实施与探索

(一)组建项目团队和教师团队

首先,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团队。按照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展模式,开学后教师在校本课程网站发布课程信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在报名学生中进行遴选。充分考虑到课程任务、团队协作效率、外出调研安全管理问题,最终确定了9名同学作为项目组成员。

其次,建立复合型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展项目提供权威专业引导。为提高课程内容的专业水平,课程教师团队涵盖了高校教师、南汉二陵博物馆研究者、广东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研究者、研学涉及到的广州市各革命史迹点研究者或专业讲解员等,以满足学生获取不同维度的专业知识需求。

(二)项目导入与激发

项目先导课对于整个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PBL可以在获得一定的先行知识后进行,也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知识和重构知识。”1项目先导课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南汉二陵博物馆研究者讲授《花开红树英雄面——关于广州的红色资源》,介绍了广州红色资源概况、越秀区红色资源的分布及特色、红色资源导读等内容,为学生正式开启PBL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与铺垫;二是广东实验中学历史教师讲述《伟人足迹——广州红色史迹径规划与设计》,介绍了课程缘起、目标、内容、形式、教师团队,以及文物径线路的相关背景知识;三是通过同学们自主报名完成了初步的项目分工,即摄影摄像组、艺术创作组、访谈及信息收集组、策展小组、文物径规划设计组等。

(三)两次革命史迹点调查研究课程

学生在博物馆研究者及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两次革命史迹点实地调查,走访了春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重要革命史迹点。

博物馆研究者与学校历史教师全程参与两次革命史迹点调查研究课程,博物馆研究者为学生现场讲授各革命史迹点背后的历史,学校历史教师则负责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讲解广州革命历史,引导学生在中国共产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深度学习认知广州乡土历史。此外,南汉二陵博物馆负责联系博物馆同行,请各史迹点的研究者或讲解员为学生提供专业讲解。学生在实地调研工作中学习乡土历史,同时分工合作完成摄影摄像、资料收集、记录与整理、人物访谈等任务。

(四)反思与复盘:提出并解决问题

课程结合先导课与调查研究情况组织了第一次小组讨论课。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前期学习情况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提出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实地调研史迹点较多,历史线索不够清晰;二是调研中学习的广州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上的知识关联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以革命史迹为主题的“广州文物径”规划设计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城市规划的概念相对陌生;四是策展工作还需要专业指导。

针对革命史迹点之间脉络不清晰以及与课堂关联度问题,学生重新梳理了所考察的红色史迹点之间的关联与历史脉络,这一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革命史迹点较多,学生需要对调研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梳理;针对城市规划概念问题,学校邀请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研究者讲授“绘红色线路 扬名城价值”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交流;博物馆策展人为学生讲授《一场展览的诞生》,理论结合实践讲述展览的基本概念与策划实施。

(五)课程成果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PBL课程学习探索,撰写了题为“伟人的足迹·我们的足迹”展览大纲,第一部分讲述他们通过研学获取的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伟人在广州的革命足迹;第二部分讲述学生在本次课程过程中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所开展的一系列学习与探索活动;完成了广州市越秀区两条革命史迹文物径线路的规划及重要史迹点的标识牌设计工作;同时,学生还撰写了部分重要史迹点的讲解词。

三、总结与反思

(一)“广州革命史迹研学”PBL课程创新点

1.课程为乡土历史教育提供了新模式。课程紧密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围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将“四史”教育落实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乡土历史教育的融合。博物馆课程不再是独立于学生高考体系之外的非正式教育课程,而是作为选修课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之中,对历史学科教育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有效调动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PBL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乡土历史的动力,增强了学生对广州的热爱之情,让家国情怀的根系深植心中,为乡土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

2.课程利用馆校合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深度整合,有效弥补了双方不同维度专业能力缺乏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博物馆与学校专业能力的缺乏,以及第三方专业支持的缺失,是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4本次课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历史教师与博物馆研究者在“广州革命史迹研学”PBL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了权威专业的知识引导与资源支撑。

3.学生的创意也是本次课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PBL课程,在调研、探索、学习基础上,创作出“伟人的足迹·我们的足迹”原创展览大纲文本、广州革命史迹文物径线路规划与标识设计等作品。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形式形成了高度认同,在课程总结暨小型研讨会中,有学生提出“如何学习历史、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问题,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动力。

(二)存在问题与思考

1.课程实施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转化为常态课堂教育课程困难重重。课程各环节实施过程中,实地调研受外界影响最大。如2021年上半年,课程实地调研受台风、雷暴天气等影响多次做出调整;学校与革命事迹点的物理距离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之一,实地调研要综合考虑闭馆时间优先安排需要看展览的场馆,无法按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开展,增加了学生梳理历史线的难度;学校会根据考试与活动安排停止或压缩校本课程,如2021年5月份起学校将校本课程由两节压缩为一节,给课程实施造成了较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馆校合作双方可以联合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及材料包,如慕课、VR漫游、数字博物馆等,虽然沉浸式学习体验弱于面对面交流和实地参观学习,但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博物馆资源更便于普及和推广。

2.引导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认领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分配,存在部分同学承担任务较重、个别同学“无所事事”的情况,需建立团队协作与激励制度,引导学生積极参与到课程任务中。

3.课程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PBL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PBL课程评价要求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共同完成,既要评价结果,又要评价过程,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评价和对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5“广州革命史迹研学”PBL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学校教师、博物馆研究者三个视角对课程进行评估,评估维度还不够全面,需要建立更加立体、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结语

总之,高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高考压力及对应的校内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广州革命史迹研学”PBL课程在广东省实验中学的探索与实践,博物馆人、学校历史教师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围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尝试将“四史”教育落实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乡土历史教育的融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乡土历史探索学习的兴趣,为博物馆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及乡土历史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平.PBL——我们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

2.( 美)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周华杰、陆颖、唐玥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3.

3.广州文物径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近年来借鉴香港文物径模式,结合地上文物史迹、博物场馆等方面的保护利用成果,梳理出的多条具备广州本地特色的专题性研学线路.

4.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58.

5.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作者简介:

孙玉霞,工作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