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发的学习共同体中个体参与程度的问题和对策

2021-10-19冼敏琪王腊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习共同体

冼敏琪 王腊梅

【摘要】在通信技术发达的年代,越来越多彼此互不认识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组建自发的学习共同体。这一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小组模式的学习效果因小组组员对活动的投入程度而异。本文以善导O计划下的深圳小2班协作小组为例,剖析其蕴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此共学小组的学习现状,分析参与共学活动人员的心理原因和组员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提高组员参与程度的可行性建议策略。此案例提出的策略为类似的学习共同体拓宽提高个体参与度的思路。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构建主义学习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效能感  提高个体参与程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44-03

1.引言

在科技信息技术网络发达以及信息爆炸的年代,学习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倡的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背景下,以虚拟网络平台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除了远程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等自主学习模式外,通过网络平台上发起召集同一地方的组员组成共同学习小组的模式越来越受欢迎。这种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相结合的分散式学习模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因共学小组组员的参与程度而有较大的起伏。那么,如何提高自发的学习共同体中个体参与程度,保证完成学习计划呢?本文尝试结合笔者所参与的共学小组案例,分析组员参与程度较低的原因,从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视角提出关于提高个体参与程度的策略。

2. 深圳小2班共学小组简介

深圳小2班共学小组(简称小2班)是在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善导)的学习支持社群计划“O计划”指导下,由2名共同发起人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起初,小2班有13名背景多元的学习者学习协作技能,分享观点,实现共创。

善导提供了比尔·托伯特的《行动探寻——适应转变领导力的秘诀》和中文版的《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纸质学习资料,以及关于组建、运行共学小组的12节微课和学习分享。同时,经验丰富的善导协作者在小2班共学微信群进行活动指导工作。

从2018年5月至12月,小2班一共举办了2次线上共读分享活动和5次线下活动(见表1),包括:开班典礼(含基础概念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倾听、提问、对话等。活动筹备组的角色有总协调、活动设计和带领、后勤、影像记录员、活动观察员等(见表2)。其中三个主题的共学活动未能如期开展。每期活动筹备组成员有4~6名。但是,组员流失率高,参与人数仅有5~8人。

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共学活动中的运用

3.1 基于学习者的自身经验探索知识和技能

协作技能中的倾听、提问、对话等,和工作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以上主题的学习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以往的經验探讨这些技能的内涵,并加以训练,甚至可能解开所分享的事件中原有的疑惑。比如在倾听主题共学活动中,3人为一组,其中1人在5分钟以内分享自己最近发生的故事,另外2人分别在3分钟和1分钟以内,以“我刚刚听到你说……”开头复述所听到的故事。在对话主题共学活动中,学习者分别以自己正在经历的事件展开对话,如招聘运营人员、成立有关学习社群的项目等,并作为接下来分析环节所需要用的素材。这种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而展开的技能训练和探索,显得更为实用和真实。

3.2 从交流和沟通中共同构建知识

在共学活动中,《发展协作的艺术》中提及的各项协作技能的知识点,并不是一开始呈现给学习者的。首先,每期活动的协作者或者带领者让大家对某一概念进行头脑风暴,或者根据已有自身经验素材的分析提炼要点,得出对某一概念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对比书本讲义中提到的知识点,学习者辩证思考并补充原有知识架构。这一交流模式所构建的知识让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忆更牢固。

3.3 专业书籍和资深协作者作为学习支持

3.3.1 学习资料支持

善导为小2班提供了一本比尔·托伯特所著的《行动探寻——适应转变领导力的秘诀》和5本中文版的《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纸质学习资料,并且提供了关于组建、运行共学小组的12节微课和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

3.3.2 资深协作者支持

小2班引入了有丰富经验的善导协作者在共学微信群进行指导工作,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线上活动讨论,以及给予筹备组建议,加强对共学小组的理论支持。另外,小2班的共同发起人对协作技能有一定认识,承担鼓励组员做线上分享活动和加入线下活动筹备组的主要责任。

4.共学小组组员参与学习的现状

4.1 未完成活动计划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主题活动都延迟开展了。截至2018年12月,小2班关于重构、共识、个人反馈等三个主题的共学活动有待开展,缺乏有效的总协调人。

4.2 参与活动组员结构松散

4.2.1 活动筹备组参与人员较少,乃至缺失

在实际活动开展情况中,倾听、提问、对话等主题的活动筹备组成员和原先认领主题活动的人员有所出入。每期活动有4~6名成员支持活动筹备工作。而关于重构、共识、个人反馈等三个主题的共学活动筹备组成员原定有5~7人,但是缺少总协调人。

4.2.2 参与活动组员流动性较大

参与小2班共学活动的人数递减,包括新加入的人员,仅有5~8人。参与开班典礼16人中有2人因故退出了共学小组,部分组员因活动时间冲突,没有参与所开展的共学活动。

5.影响组员参与程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个人心理原因分析

5.1.1 自我效能感不足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情境中,协作技能无时无刻不需要用到。一方面,对某些较少参与活动的组员而言,对专门展示协作技能的训练可能不自信,自我效能感较低,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后再担任活动总协调的角色。另一方面,已经担任过筹备组的总协调和其他角色的组员可能对每次活动人数较少有些失落,活动的结果无法提供组员足够的成就感,促使其继续担任下一次活动的总协调人角色。

正如在第二次线上共读分享活动中,较少的组员反馈,让组织者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催生无助感。

5.1.2 对掌握协作技能的动力较低

完成小2班协作技能共学计划的外在奖励是,在小组中贡献最多的可以获得一本善导提供的学习资料。显然,这一奖励不足以构成组员积极筹备活动的诱因。而小组组员间的互动也不足以支撑大部分组员的关系需求,即在社会情境中所产生的共同美好回忆较少。因为协作技能的习得需要个体不断学习、训练和反思,花费时间较长,如果对掌握协作技能的自主需求不够高,那么,组员难以坚持参与共学活动。

5.2 交互主体关系分析

5.2.1 核心参与者、一般参与者、旁观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小2班共学活动中,组员可以分为核心参与者、一般参与者和旁观者三类。具有一定协作经验的共同发起人始终作为核心参与者,积极组建小2班,并推动组织共学活动的进展。核心参与者在活动中经常分享自己参与过的活动经验,并将和善导之间的交流在微信群里做反馈。部分组员愿意承担活动总协调人的角色或参与筹备组讨论,共同组织共学活动,可视为一般参与者。部分组内成员一开始以好奇的心态加入小2班,作为旁观者,较少参与活动。

这三类型的参与者是可以转换的,即旁观者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转变为一般参与者,乃至核心参与者。但是,在小2班中,并没有出现。反而,存在一般参与者转变为核心参与者的情况。

5.2.2 责任分散效应

在接下来的三个主题活动缺乏总协调人的情况下,选择加入活动筹备组的组员不认为自己是促成活动的主要责任人,被动等待其他组员的行动。显然,在筹备工作中,这些组员的角色从一般参与者转变为旁观者。

同时,小2班的共同发起人为了减负,把更多的总协调责任落到组员身上,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发起人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三个主题活动的总协调人的补位工作重要性,并跟进后续的筹备组工作。同样地,共同发起人的角色从核心参与者转變为了旁观者。

因此,缺少核心参与者对筹备工作进行细致分工,难以推进共学活动的开展。

6.提升组员参与程度的建议策略

6.1 坚持发挥核心参与者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开展协作技能共学小组活动的初级阶段,发起人最具备核心参与者的潜质。在探索共学小组的模式中,发起人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发起人可以在前期的活动中担任筹备组总协调人的角色,并做好活动资料记录和作为协作者角色心得分享的整理工作,形成可参照的模板,上传到组员们便于查阅的资料储存库。这些模板可以视为组员到达其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流程的支持。在活动筹备和活动开展期间,发起人善于发现学习意愿较强的组员,鼓励其共同筹备策划共学活动,引导其从一般参与者过渡到核心参与者。在组员对协作技能有疑惑的时候,发起人及时主动给予帮助。核心参与者所发表有价值的观点能够引导其他学习者对协作技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自身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求助于善导更为资深的协作者。如果核心参与者抱着坚持完成共学活动的决心,组员们感受到背后坚强的支持力量,会更愿意投入活动中。

6.2 分享组员共学活动的故事,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鼓励参与共学活动的组员对共学活动中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输出元学习的故事,分享在小2班的共学微信群。核心参与者提炼组员分享的故事中的要点,让其他组员更快速地了解协作技能学习掌握的难易程度,产生“我也能够学好协作技能”的积极信念,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组员的协作技能学习故事,其他组员认识到轻松宽容的学习氛围,即协作技能练习中的不完美是被允许的。承认学习者有在练习中犯错的自由,至少不会使得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6.3 邀请组员参与业余活动,加强组员之间的关联感

由于小2班的人员结构松散,背景多元,组员之间的线下交流几乎仅存于共学活动。组员可以在微信群里推荐有意思的活动,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增强组员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交流,产生深层联结,进而提升组员对共学小组的归属感,唤醒组员身为此学习共同体的意识。更多面对面沟通交流方式可以促进筹备组成员了解各位组员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为共学活动中的任务分配作参考。

6.4 保持流动性,招揽更多对协作技能感兴趣的参与者

在部分组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退出的情况下,要保持共学活动的持续进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更多对协作技能感兴趣的参与者。因为每个主题共学活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新加入的组员不必担心跟不上其他组员的进度。新组员,作为一般参与者,为共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能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前面提到的三点,同样能够强化新组员的参与共学活动主动性。

7.结论与展望

要确保自发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个体参与程度,保证完成学习计划。在共学活动中,发起人身为核心参与者,在学习活动中,起到活动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提高学习者的协作技能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者之间的关联感,邀请新的组员加入共学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对共学活动的投入。以上提及的策略有待实践和改善,也为打算组建类似结构的学习共同体可能遇到的个体参与程度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Anita Woolfolk.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Petraglia, Joseph.The real world on a Short Leash: The (Mis)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8,46(3):53-65.

[3]于莎,刘奉越.成人参与在线学习共同体意愿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目标导向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微视角[J].实践研究,2018,156(5):86-94.

[4]詹芳芳.基于微信平台的成人虚拟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张潇月.基于个人学习空间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郑东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6):35-38.

作者简介:

冼敏琪(1991年-),女,广东深圳人,研究生学历(发展研究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学习共同体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