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1-10-17李梦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说明文

李梦晴

摘 要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说明文教学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独特优势。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发现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目标关键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确定教什么要明确关于说明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内容,而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要以目标为导向确定说明文思维发展和提升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 思维发展和提升;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处提到学生语文思维的问题,比如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1]这些足以说明语文学习中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语言与思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2] 在维果茨基看来语言和思维之间既非“语言决定思维”,也非“思维决定语言”,而是辩证地把二者的关系看作是动态发展过程:在思维和语言交叉之前,二者互相独立,各自发展,在思维和语言交叉之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对于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从语言结构上进行分析,还要去思考这篇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在理解语言过程中慢慢学会去运用语言,进而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不仅是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高水平目标,同时,也在促进着低水平目标的完成。

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说明具体事物,阐明抽象事理的文章。说明性文本通过丰富的概念的组合以及阐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事物的特征、构成、性质、种类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写作思路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像记叙文富有趣味的故事,也没有议论文饶有意味的的逻辑论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会觉得枯噪乏味,所以在各类文体中,说明文的存在感低,导致了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有阅读说明文的需要,比如电器的使用说明,药品的服用说明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以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与记叙文相比文字缺少感性色彩,语言准确严密,与议论文相比其语言更加通俗简洁。说明文语言平淡,描述客观严谨,并且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中层层递进。其次说明文在思维发展和提升上与记叙文相比,更加抽象,比记叙文的初级形象思维更上一个台阶,与议论文相比,说明文更侧重抽象事理的说明对明确事物客观的解说而非论证,其抽象度弱于议论文。[4]这也为我们挖掘说明文作用提供另一个起点,揭示说明文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作用,探究发展学生思维的方向。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中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發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黄金时期,学生的思维要从初级的形象思维转到高级抽象思维,说明文在其中起着重要过渡作用。

要充分发挥说明文教学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过渡作用,首先要明确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关键问题。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教学目标的本质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语文学习结果。[5]说明文在思维发展和提高方面作用重大,作为记叙文初级形象思维过渡到议论文高级抽象思维的中介桥梁,说明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说明文的写作手法,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对说明文曾经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在过去说明文文本艰涩难懂,一些科学说明文中科学术语复杂,理解困难,亦或是语言已说明为主,所以略显浅显,写法单一,读起来枯燥乏味。教材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求教师知识范围广阔,教师仅仅拥有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知识是不够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说明文阅读教学应该把着眼点放在阅读能力的训练,其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上,不应该放在掌握文本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所以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感。

一、说明文教学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1.依据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设置的目标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结果的预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与此同时我们就能根据课文教学目标确定“教什么”语文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是分析课文教学目标确定课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依据语文学习结果理论,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将学生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转化为一定的学习材料,从而确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要学到的内容,即确定教学内容。例如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是怎么抓住关键特征分层介绍苏州园林的。

(2)明确文章的结构,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意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些问题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策略、和语文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要求,将这些学习结果转化为学习内容,可知《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在语文知识方面要教给学生关于苏州园林的布局在语文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语文策略方面,教给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总分主次的逻辑思维顺序;在语文情感方面,使学生热爱祖国建筑,能够发现美。

2.依据学生语文学情

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状态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他们的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之前要摸透学生的起点状态,了解他们的知识盲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钱梦龙老师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每次上课之前都要组织学生讨论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教给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弱化学生的求知欲。就像说明文有些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等学生在低年级的说明文教学中已经掌握的说明方法就不用再重复教学。

3.依据文本特点和实际

首先从说明顺序出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说明文一般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行文布局。而逻辑顺序更是其中的重难点,它不像空间顺序可以分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或者像时间顺序一样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进行说明,说明顺序所说明的事物和事理更加抽象,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的简单特征,还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主次结构等。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对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科学小品文中在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中,通过“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逻辑词让学生明白掌握从主到次的逻辑关系,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生掌握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后,可以更加迅速的筛选信息,掌握文章说明的重点。其次,从说明方法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说明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科学文化常识,还要学说明文里面蕴含的思维方式,如分类,比较,综合。说明文中采用各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引资料,做假设等。举例子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需要分类的思维方式的支持,同时可以促进分类思维的提高。从说明语言出发,发展学生语感,领会文本特性。将说明文和其他文体放在一起比较,体会说明文中确数和概数,表范围和表程度,修饰和限制,下定义等词句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感受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属于隐性知识,是语言思维作用在语言能力上生成的,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带有很强的个体性,私人性和情境性。无法通过教师直接口头传授来获得,只能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在思维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个人特有的语感。

总之,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了解学生学情,又要明确学生学什么,以学定教,同时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充分发挥文本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兼顾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充分肯定说明文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如何明确说明文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学情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学情。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保证教学过程有正确的方向引领,即教师明确“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完成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只从文本出发,要去考虑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存在差异性和阶段性,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学情,明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必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知识的灌输不能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将外部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经验相结合。钱老师在《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中,在课堂开始之前就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内容可以不用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思考“哪些问题可以不用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起点状态,合理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2.变式练习,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完成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要去理解说明文是如何说的,而不仅仅是说了什么。课文教材是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学生要通过这堂课知道如何阅读这一类的说明文,要掌握生动的描述和准确的说明事物特征。通过课文中的规范句式,先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实现再创造。钱梦龙老师从知识迁移的角度组织学生学到的知识,比如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名原因等,在接下来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提供先行组织者,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搭建桥梁。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死海不死》所要教授的科学知识在地理课堂或者其他渠道中已经获得,但是学生对于死海不“死”的原因并不能用条理清楚、表达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所以这也是钱老师在《死海不死》这门课中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语言表达的差异,把握地理课和语文课的区别。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总结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借鉴作者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其他语文情境中采用说明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2]袁向军,建立语文课堂的思维场——对“语文主题学习”中思维训练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9,(14).

[3]吴进善,维果茨基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解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9-135.

[4]卫灿金,谈谈说明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1995

[5]何更生,基于语文学习结果分类的语文教学目标分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

[作者通联: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策略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
文学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由阅读的目的谈英语阅读教学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摭谈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