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2021-10-14谷保平熊文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产教竞赛

谷保平,熊文俊

(河南开放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共育人才为途径,紧跟行业新业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技能型人才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进一步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集中力量解决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1]本文研究我院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从基于学徒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职业精神养成等多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实践,总结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探索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经历了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脱节、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随着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学院主动思考、建构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系,设计出一个从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多元评价方式都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及时反馈修正。为全面厘清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学院深入企业全面调研,明确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明确计算机专业类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职业能力,采用“二维四步五解六转”模式。“二维”是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为根本;“四步”是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五解”是从完成项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工具、方法、要求五个方面分解职业能力;“六转”是课程体系学科体系从课程结构转向工作项目,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为实现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实习实训基地,聚焦顶层设计,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校企文化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结合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从基于学徒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创新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能力本位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及基于线上线下的职业精神养成等多个方面来探索和实践。[2]具体实现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基于学徒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2017、2018年分别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和贯穿始终的红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工匠精神”教育,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把“工匠精神”贯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院试点专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双元多段、六步齿轮法”人才培养模式,即“协同宣传”“招工招生” “三方协议” “双主体育人” “双师培养” “多元评价”六个步骤,环环相扣,细化了学徒制培养内容,总结固定了培养流程。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学徒评价标准、企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师傅考核标准、学生出徒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确保了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为相应专业持续开展现代学徒制积累了经验。如图2。

图2 “双元多段、六步齿轮法”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经过三年实践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为专业建设新的助推器,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试点专业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学生就业率、对口率和满意度创新高。在做好学徒制双主体育人的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契机,大力提升教学教研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2018年,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及教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课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项目,获得立项。河南电视台和《大河报》等媒体对我校学徒制人才培养进行多次报道,社会影响较大。

二、基于“双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引领,以工作室为阵地,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学院扩大校企合作范围,联合企业成立创新工作室,出台工作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方合作机制,工作室围绕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开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促进学院教师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3]

学院创新工作室主要依托学院现有条件和学科专业特色设置,设有大数据画像工作室、远程智慧教育工作室、智慧校园协调创新工作室、智能家居工作室、信息安全工作室、物联网工作室、数据恢复工作室、融媒体教学工作室等。每年选拔近50名优秀学生入驻工作室,企业大师和学院技术骨干定期开展专题课题攻关和技术讲座,大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校企累计申报专利20项和软件著作权10项;“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获省级奖项15项,其中金奖4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科竞赛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手段,竞赛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竞赛和教学之间逐渐形成了竞赛赛项对接专业建设、竞赛内容对接课程建设、竞赛标准对接教材编写、竞赛设备对接实训室建设、指导教师对接师资队伍建设、参赛选手对接学生培养的六大对接。[4]学院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为基础,构建了学科竞赛“金字塔”式三级体系(见图3),分别是校赛、省赛和国赛三个层面,形成了“金字塔”底层的覆盖面最广的校赛,师生获益面大且广,是三级竞赛体系存在的基础。校赛以实现专业全覆盖为基础,以实现全体学生覆盖为趋势,以难度适中的竞赛项目为保障;省赛位于“金字塔”中间,是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三级体系的第二级,改变“缺位”的状态;位于顶端的国赛与时俱进,融入世赛的新理念、新标准,保持国赛的先进性、引领性。

图3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三级体系

校赛方面,根据学院专业情况,尽量做到竞赛项目与专业的一一对应,每个竞赛项目对接一个校企合作企业,为达到引导、激励学生的目的,校赛设计难度可以适当降低,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检验教改成果的目标。最终通过校赛引导学生重视专业基本技能,将专业基础学扎实,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5年,学院举办校赛26项,参与企业12个,组织各项活动60余场,累计参赛学生人数达到3300人次。

省赛和国赛方面,学院借助竞赛平台,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参与,进一步推动我院产教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学院将行业企业作为学生培养主体纳入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学院从2014年参加高职技能竞赛,仅有7年历史,从最初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1个赛项到2019年最多参加14个赛项,可以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近5年,学院获得省级以上高职技能竞赛奖项50项,其中一等奖14项;国赛奖项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围绕“双高专业群”建设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依托翻转课堂开展课程资源建设、集体备课和教学改革研究,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致力于培养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5]

学院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教育教学督导、兼职教师一对一督教、名师观摩课、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资源建设、思政育人案例征集活动、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最美课堂笔记评选、集体备课活动、教学改革活动、专业教改研讨方面开展。学院各个教研室积极开展活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交流,探讨解决方法;同时分析专业教学计划,提出整改意见。通过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院教学秩序,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年,学院组建多个教学课程组,累计160多人次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听课评课近600余次;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微课竞赛,累计评选作品200余件。

五、基于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行业和企业元素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学校、课堂和专业文化课中,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进行有效结合,提升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目标、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我院开展线上线下职业素养提升工程系列活动,融专家讲座、创新创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文化艺术节、网络多媒体为一体,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步开展,注重作品和内容创新以及线上活动、资源整理归档,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在职业素养课程平台在线学习的基础上,邀请合作企业职业规划师和人力资源工程师、技术工程师、优秀毕业生等,面向在校学生,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举办创新创业、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主题讲座,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活动、技能大师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展示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在线接收作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工程从多方面全方位丰富了学生的就业应聘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在求职面试、职业规划、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技术指导。近三年,学院累计开展主题讲座40场,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10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5次,参选作品数量累计4000余件。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再结合校企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基地建设以及职业精神养成等方面的支撑。树立现代人才观和教学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切实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互利互惠,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落实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为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教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