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公雕像在抽谁的耳光

2021-10-12钟一平

中国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关公耳光荆州

钟一平

“关公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1.729亿建成,1.55亿搬走,荆州的关公像再度引发关注。一建一搬,3亿多元就这样浪费了。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谈到这件事时说:“我觉得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吴书记的话让人警醒,也表达了深深的自责,体现了为政一方的担当。那么,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抽向哪些人?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9月6日)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当地主政者是否依规用权?监督管理者的主体责任是否履行到位?”从纪检监督机关的角度看,主政者和监管者是最该被打耳光的,这耳光打得好!但是,《中国纪检监察报》又进一步指出关公雕像“既没有起到应有的文化宣传推广作用,反而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损害了荆州市的城市形象,可谓得不偿失” 。很显然,除了应该承担责任的主政者和监管者之外,更深入一步,谁来负“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这个文化负责呢?也就是说,那一记记耳光还应该抽向应负起文化责任的那些人。具体地讲,谁来为关公雕像的艺术性负责?

艺术不是挡箭牌。关公雕像事件出现之时,有人还企图以雕像是一件“艺术品”文过饰非,希望以艺术品之名蒙混过关。但这件艺术品肯定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好的艺术品能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这件作为“艺术品”的关公雕像却是一堆破铜烂铁,让一座千年历史古城的文脉遭到破坏,也就是这座巨像在这里一杵,文脉要么乱了,要么断了,罪莫大焉。来来往往的人们,经过这座雕像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压抑、沉闷、迷茫,还是崇敬、愉悦、昂扬,这就是坏的艺术和好的艺术的力量,显示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力,关公雕像带给人们的恰恰是前者。

艺术不是遮羞布。错已经错了,关键是认识错误,承担责任,减少损失,而不是以艺术的面貌去辩解,仅仅站在所谓艺术的立场去说明它的合理性和艺术的价值。但是别忘了,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从来都是生长于社会之中的,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艺术源于生活,也就是说要符合生活的根本规律;艺术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抽象与概括。正因如此,艺术在反作用于生活的时候,一定是为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用于破坏文脉的。不管你用艺术这块布怎么遮,都遮不住那破坏文脉的“羞”和“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关公雕像的现实已经告诉人们一切。

艺术不是装神弄鬼。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往往满怀深情,褒奖有加,这本无可厚非,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情感流露。但是,近年来却有一些“艺术家”以神怪来包装自己,制造了诸如丑书、吼书、裸体上作画、艺人出家又还俗等一出出闹剧,明明是装神弄鬼,却美其名曰行為艺术。实际就是哗众取宠,愚弄大众,把艺术神秘化。搞了这么一个失败的关公雕像,艺术家却还要讲一讲与关公的缘分:“儿时家贫住在关帝庙,终日与关公像为伴,读懂了很多关公的故事……”仅以此作为创作的源泉,恐怕还比较苍白,即使读懂了关公,也显然没有读懂荆州的“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从而成为盲目追求高大建筑的迷信。艺术家要按照中宣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照自身的言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正确审美。启功先生早年就有一本书叫作《破除迷信十三讲》,虽然是讲书法的,但对艺术工作者和大众都很有启迪,关公雕像的作者不妨找来一读。

耳光已经打了,虽然也很响亮,但人们还是希望应该承担责任的艺术家站出来走两步,最起码向荆州的父老乡亲道个歉,给社会一个交代。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最起码的态度。

猜你喜欢

关公耳光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请关公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快脚周仓
打错了
筋骨强 腰身壮
耳光是掌声的接力棒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