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肌瘤患者运用子宫全切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子宫卵巢功能及性功能作用研究

2021-10-11张晓燕

系统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性功能肌瘤宫颈

张晓燕

如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如东226400

子宫平滑肌产生增生后会形成一种良性肿块,临床称此疾病为子宫肌瘤[1]。女性在30~50岁时易感子宫肌瘤,<20岁时较为少见。因子宫肌瘤的症状很轻微,所以多数女性并不自知患有此情况,甚至部分女性患者终身都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疾病,目前此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实际的发病率,育龄期女性患病率在25%左右[2]。按照生长位置可将子宫肌瘤分为子宫颈肌瘤和子宫体肌瘤,前者的发生率为10%,后者则为90%;按照子宫壁和肌瘤间的关系可将子宫肌瘤分为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3种,第一种发生率是10%~15%,第二种发生率是20%,第三种发生率是60%~70%。子宫肌瘤病因还没有彻底明确,目前认为干细胞突变、性激素水平、遗传是此疾病的病因,而肥胖、家族史、初潮年龄过小、黑色人种、年龄>40岁、多囊卵巢综合征、晚育、激素治疗、未生育等因素均会加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3]。子宫全切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医治子宫肌瘤常用的两种手术,前者会将患者的子宫全部切除,后者则会保留一定的子宫功能[4]。该文针对80例子宫肌瘤患者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该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全切术治疗,分析两种术式对性功能和子宫卵巢功能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在该院接受子宫肌瘤治疗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妇科疾病、存在手术禁忌证、精神状态异常以及拒绝加入该次研究患者,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同意该次研究,根据抽签法分组,为剔除术组(n=40)和全切术组(n=40)。剔除术组年龄32~55岁,平均(43.82±10.22)岁。全切术组年龄33~54岁,平均(43.42±10.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全切术组:开展全身麻醉,行膀胱截石位,应用腹腔镜辅助。对患者下腹部实施三孔穿刺,通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利用腹腔镜对患者子宫肌瘤的数量、位置、大小等进行仔细观察,对阴道实施消毒,牵拉宫颈,将缩宫素注入到宫颈和宫旁肌中,沿着膀胱横沟下0.3~0.5 cm,选择电凝刀对阴道黏膜实施环切,需切至宫颈膜位置,沿着筋膜的方向向上实施分离,至膀胱宫颈的直肠间隙位置。到达腹膜的反折处后,将腹膜打开,于宫颈两侧对骶韧带、子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主韧带实施切断、钳夹、缝扎等操作,对宫颈筋膜实施环切,将阴道直肠间隙和膀胱宫颈间隙分离,取出患者子宫实施连续锁边缝合,关闭阴道顶部及腹膜。

剔除术组:麻醉、体位、气腹等和剔除术组相同。利用腹腔镜确定患者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大小,电凝肌瘤,将肌瘤的蒂部切除,从肌瘤最突出位置切至其表面,将肌瘤和周边组织分离,钳住肌瘤边缘向外拉,将结缔组织切断,选择子宫旋切器将切除的肌瘤取出。对创面的出血处实施电凝止血,缝合创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卵巢功能指标、性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①手术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②卵巢功能指标:卵巢功能:雌二醇(E2)、血清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③性功能指标:性欲、性心理、性唤起、性高潮以及性行为异常等指标,每个指标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该治疗方式对性功能影响越小;④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均恢复正常,且无并发症发生则为显效;临床指标有一定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则为有效;临床指标无任何改善,且出现术后并发症则为无效;总有效性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剔除术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全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术中失血量(mL)手术时间(min)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剔除术组(n=40)全切术组(n=40)t值P值81.47±22.22 121.22±36.25 5.912<0.001 78.46±21.13 114.26±23.17 7.220<0.001 17.84±5.24 34.67±8.75 10.436<0.001 8.73±3.26 13.55±4.32 5.632<0.001

2.2 两组卵巢功能指标对比

剔除术组E2、FSH、LH等卵巢指标水平均好于全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E2(pg/mL) FSH(mIU/mL) LH(mIU/mL)剔除术组(n=40)全切术组(n=40)t值P值58.67±2.57 52.85±2.37 10.528<0.001 8.27±0.56 10.23±0.93 11.418<0.001 11.64±1.45 15.12±1.27 11.418<0.001

2.3 两组性功能指标评分对比

剔除术组性欲、性心理、性唤起、性高潮以及性行为异常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全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性功能指标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性功能指标评分比较[(±s),分]

组别性欲性心理性唤起 性高潮 性行为异常剔除术组(n=40)全切术组(n=40)t值P值84.92±3.53 77.53±3.71 9.126<0.001 86.24±4.61 72.13±4.41 13.988<0.001 82.44±3.82 75.91±5.02 6.546<0.001 83.74±4.03 74.93±3.92 9.910<0.001 81.91±4.12 70.64±4.52 11.654<0.001

2.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剔除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全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子宫肌瘤因其病症特殊性,许多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身患有此病。一般子宫肌瘤的症状表现为下腹疼痛、尿频尿急、妊娠异常、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加、痛经严重、经期时间过长、便秘、阴道有恶臭流液、心悸、贫血、下腹有肿块、尿潴留等[5]。子宫肌瘤的具体症状表现和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数量、是否存在变性等相关联。子宫肌瘤会伴随某些并发症,如妊娠合并症、感染、瘤体扭转、继发性贫血等,患子宫肌瘤者存在恶变的风险,其概率一般在0.13%~2.02%。若患者无症状表现,则不需要治疗,一般是3~6个月定期的进行检查,若发现瘤发生变化则予以相应的治疗[6]。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式较多,如药物、中医、手术等,其中手术应用最多,效果也最好,而药物治疗一般是用于无法手术者、患者不同意手术、术前服用过纠正子宫体积或者缩小肌瘤等药物、服用防止肌瘤复发的药物等情况,中医治疗尚无明确的医学证据支撑,但某些中医的药物或者方法能够缓解此症状[7-9]。常用的两种手术就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全切术,前者是将肌瘤摘除,从而保全患者的子宫功能和性功能,行此手术者多为育龄期的女性;后者会将子宫全部切除,彻底杜绝疾病的风险。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子宫肌瘤剔除术虽然保留子宫,但是存在复发风险,后续需持续治疗,而行子宫全切术者虽然不存在复发的风险,但会失去做母亲的机会,因此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需要考虑患者的意愿以及病症的程度[10-11]。

经该次研究发现,剔除术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全切术组(P<0.05);剔除术组E2、FSH、LH等卵巢指标水平均好于全切术组(P<0.05);剔除术组性欲、性心理、性唤起、性高潮以及性行为异常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全切术组(P<0.05);剔除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全切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与全切术组相比,剔除术组的治疗效果更佳(P<0.05),该次研究数据结果与王妍[12]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发表的相关文章数据十分相近,在其文章中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6.43%(27/28),说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更加显著,同时也验证该次研究数据的真实性,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更佳,在保证患者治疗有效性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减少手术治疗对卵巢功能和性功能产生的影响,对患者术后康复和心理状态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性功能肌瘤宫颈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45岁及以上未绝经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有些慢性病影响性功能
运动与性功能
说说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
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疾病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