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探*

2021-10-11姜汇泳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思政

姜汇泳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育人工作的重要职责,同时立德树人也是高校自立之本和灵魂使命。思政课堂教学作为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渠道,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渗透立德树人理念。重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部分,要在思政课各个教学过程中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人才力量。

一、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由新时代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地位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理念武装大学生头脑。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好这门课关键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人的这一问题上是毋庸置疑的,上好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立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立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品德,再学过硬的专业技能,要改变传统培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引领,把对学生思维观念和创新方式的培养融入课堂中来。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必须遵循先“立德”,再“树人”这一基本模式,努力把青年学子塑造成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综合人才。

在信息产业迅猛发达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将面对更多的竞争和选择,这一时期恰是人生三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思政课所面对的正是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机。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必须贴合实际融入思政课堂之中,思政课才能更好地坚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关键一扣。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给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前进的指南,我们在从事思政工作和教育时,更多的是以身作则,通过身正示范,传授文化知识,树立道德榜样,不断地感化和激励学生,突破自我,追求理想。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真正通过思政课将这一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并且将这一工作放在中心环节,全方位贯穿于思政课堂。探索立德树人融入思政课堂的必要性,必须要弄清立德树人的实践主体,那就是人的本身的价值力量。马克思从人类实践活动的观点去揭示人自己的目的活动,人作为历史的主体者,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创造自己的主体活动时,要结合过去的历史材料和历史思想,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尊重价值取向和规律的同时,创造新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身价值性历史性的统一。

二、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弄清这两者的关系,首要就是要弄明白立德树人的真义。对“立德”“树人”的历史文化概念追溯中,能够看出古代社会对于这两者的重视程度,德为先,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人才。这充分反映了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传统社会对于道德及培养人的重视性,在治学中强调对于道德的教化,注重对道德培养,将人塑造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培养的人的环节中,充分考虑到道德的重要性,强调德性在整个培养人环节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说立德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先立德后才能树人。青年大学生要想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做个对社会有用之人,需要把品德的修炼放在首位,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的必要条件,才能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教育的培养需要把立德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即使才华横溢智慧再高也终究对社会无益。树人是立德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组合,它表现为一种层次的递进秩序,是相互依存的,在时代的发展中共同进步、共同促进。

思政课所面向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思政课必须遵循青年学生的发展规律,对不同学生应做到因材施教,因事因时因势开展对青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坚持思政课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理念,引导青年学生走好人生关键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青年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政课教学讲究在对学生的政治知识提升的同时,更看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这也是高等教育培养有德行学生的终极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是培养什么人,培养一个有品德的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思政课的宗旨就是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培育能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青年。

三、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融入的有效路径既有其内涵的关键性,又有其推进的可行性,其具体方式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教师身份主体意识,将立德树人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主体,肩负着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教师要有“爱岗敬业,以生为本”的主体意识,时刻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的举止。目标实现不是靠一时半会也不是靠某个群体的独自战斗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规划和形成的过程,要调动一切来自社会、高校及家庭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之服务,充分挖掘校内外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利共享,推动整个高校体系的育人工作进展,从而实现良性的互动走势。思政教师通过思政课堂让学生立德,首先自己应该树立教师的身份意识,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自己应该先立德,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思政教师要自觉地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内心,长久转化为内心信念,成为实践的理论的来源,并把崇高的师德转化为行动的价值追求。用自己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充分让学生亲身的感知到立德修身,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对自身的提升,既要注重身体力行,也要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当前学生接触的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教师应多掌握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关心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时刻关切社会现实问题,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中,在实践中汲取精华,增强思政课堂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第二,优化顶层设计,营造全员育人整体氛围。高校是立德树人融入思政课堂的主渠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向社会输送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的党委领导,在制度的制定、机制的保障和资源的配置上做好妥善安排。高校党委应该高度重视全员育人大环境,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影响是深远的。现今,这样的工作面临了新任务和难题,加之多元化思想交错并绪,各种思想渗透充斥这一环境,特别是新媒体环境有些错误和不良信息极易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挑战和难度愈来愈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比以往更严峻,只有通过优化抓好顶层设计,狠抓工作落实,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营造整体育人协同机制,助力高校整个育人体系的形成。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育人工作往往靠哪一方面的力量办好,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育人氛围。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来源和实践素材在不断变化,高校应该优化顶层设计思路,将实践中找到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及时补充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性,构建线上和线下双循环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地找到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三,扎实推进教师师资结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对出现的师资不足、缺乏活力等问题,应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引进,注重内培式培养和外延式引进的双循环模式,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完善奖惩绩效办法。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仰,从思想上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思政课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向学生传递正确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对待科学理论知识态度要坚定,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正确地引导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要有执着心,敢于追求自己的长远目标,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问题,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变化,关注社会国内外问题,从实践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向学生灌输正能量。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要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能够及时了解并做到思考和分析。要怀有自律之心,加强规范意识,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做到同心同德,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格约束自己,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要努力用自己扎实的知识传播真理,用坚定的信念去感召大家,用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更是教书育人,这一使命承载了传播真理的担当,塑造了时代新人的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历史,立德树人,通过思政课堂为新时代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我们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是我们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课堂中,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新局面,推进铸魂育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更多有用之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