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市工业美术创作现状及社会价值探析*

2021-10-11赵柒棋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工业美术创作

赵柒棋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20世纪60年代,由于新中国工业、军事战略需要,攀枝花以其丰富的资源成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场所,随之而来的文化艺术事业构建也带有浓厚的工业气息。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有限——组织工作者只有十九冶和攀矿的一些专业和业余的创作人员,却担负起了整个地区的思想政治和工业建设的宣传绘画任务及主题性的创作。美术活动基本以思想政治和工业建设宣传任务为中心,除了领袖像,“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壁画,还有为宣传的主力场所和力量服务:诸如书店、电影的海报,舞台舞美等等。

70年代,构成钢铁基地主要的大型工矿企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以成昆铁路为代表的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若干大事件使大工业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更多的专业美术人员——比如各学校的美术老师——加入进来,加之各厂矿培养不少美术爱好者,自发地进行美术创作,题材也扩大到建设者的日常生产生活。当时的国画群体成为最活跃的一支队伍,代表性的有李乃宙的《矿党委书记》,梁杰生的《风枪手》,姚地海的《万山丛中》,刘寰的《万山红遍》等参加了全国及省美展。随着1975年市艺术馆成立,以及后续的金江画院的成立,美术专业创作的培训课程持续不断地开展起来——既有理论、技法培训,也有针对区域实际情况的美术创作工作指导和计划制订,出现了一批后来在攀枝花可称之为中坚的美术力量。不仅是为区域的美术创作奠定了人才基础,结合当时钢铁基地充满热情、充满理想的建设事业,绘制了众多有分量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在那个特殊时期与攀枝花工业建设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史和艺术资料。

80-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经济和思想的剧烈冲击,攀枝花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开发,二滩电站建设使这座年轻移民城市的开拓脚步势不可挡。美术创作力量的培育不仅做到了“请进来”,还抓住机遇“走出去”——将美术骨干送到专业院校进修,同时加强与省内外美术界的沟通,举行联展,观摩大型展览,组织采风和创作研讨会等等活动。抽调一些业余美术创作人员到艺术馆、市文联等相关工作岗位上工作,以加强基层美术工作力量。这一模式将攀枝花工业经济的发展面貌在全国进行了持续的、有力度、有深度的推广,攀枝花区域工业主题美术创作面貌也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力。攀钢的版画群体创作了一大批以反映大工业为主体的作品,形式感强烈,画面效果震撼,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如《沸腾的钢城》《轨机印象》《热风》《飘系列》《炉长》《金沙江畔》等,形式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

油画群体在70年代就集中创作了不少作品,到80年代中期成立了油画研究会后更是以愈加饱满的激情开展美术创作——题材涵盖从工业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工业气息的油画作品在全国颇具影响力,如《洪流》《铁哥们》《初春》《流金异彩》《攀枝花开》《雅砻》等。不仅油画群体活跃至今,其创作成果也极其丰硕,展览规格高,获奖无数。

攀枝花的美术创作者们在形成美学系统的途径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有不同的认识,自成一体的美学系统反映在作品上有其鲜明的创作倾向。首先是形式结构的张力表现,现代形式意味已经凸显,精神表现深入,兼具咏叹调般的叙事视角。其次是色彩肌理的丰富表现,攀枝花这片具有独特气候地貌和民族风情的土地唤起美术创作者浓厚的艺术情怀和色彩美感。最后是主题寓意的拓展,受交流思潮的影响,创作者们不仅有对区域的局部关注,还将思绪投入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反思中,在这种兼容并蓄的状态下迸发出来与众不同的创作表现。不是简单的绘画流派学说,而是真实的本体价值观的表达——“在美术创作中把艺术主体的自我个性和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相统一”,让“美术创作通过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去反作用于生活”。

90年代中期后,工业美术创作颓势初现。首先是攀枝花的地域环境封闭性再一次凸显,其次是大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加上美术人才的外流。种种因素,导致群众性为主的地区性、题材性的艺术创作状况开始削弱。美术创作活动也基本回归到专业群体中来,例如艺术馆、画院的从业人员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专业美术老师。周而复始的同种题材和同种意识下的美术创作让这些群体顿感迷茫,进入一个徘徊和探索的阶段,在焦虑中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

进入新世纪,工业与人,自然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使得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做出调整,导致新价值观成立和区域文化的新生——艺术视觉形态就此转移,也昭示着艺术史上一个普遍的规律——由结构到解构的转换过程在这个区域不可避免地发生。美术创作中视觉思维改变的同时,视觉图像的表现也亟须拓展,所以,美术作品类型的更迭,题材的多元与外化是一个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发展途径。

近两年,攀枝花市确立了以“钒钛”和“阳光”两篇文章为核心的发展工作思路,在政府的统筹下,各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引导下,本市主流美术创作力量的创作趋势分以下三种情况,并反映出工业美术创作为这座城市贡献的社会价值。

一是重大美术创作题材工程的建立。随着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成立,在政府、文联等行政机构规划之下,以攀枝花市书画院作为主导,在回顾和发扬三线精神的思路下,设立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引领当代创作者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的创新——诞生了一批有时代感有、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佳作,全面回顾了三线建设的历史,也展开了攀枝花发展的新画卷。

二是创作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包含创作采风,作品交流展出,学术讨论以及写生基地的建立。“美术活动实现从生产到价值、功能生效的社会组织方式,包括创作、展览、出版、评价、市场等环节”,艺术权力释放与本体意识的觉悟催生了创作群体的创作主体性,重视当下绘画创作的艺术价值,探讨当下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已成为解决与提高当代画家思想认识的关键。同时,创作群体要同公共权力机构一道肩负起城市的文化艺术建设的职责。攀枝花市的美术工作者们秉承这一理念,使创作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与人的主观意识交融的反映,乃至于高于生活的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述,产生了一大批题材丰富、风格迥异的优秀美术作品。美术创作活动在当下也极具商业价值——美术作品本身的商品价值,美术行为的商业转换价值,美术活动的宣传价值。这些市场行为都是顺应整体的文化机制建设,也与当下的社会因素,诸如经济结构的改变、传播媒介的深入,受众观念的接受度等密切相关。

尤其是围绕以红格写生基地为中心的系列和高规格美术交流活动,在促进了本土美术创作的同时,还向外充分展示了攀枝花的冬日暖阳、迤逦风情,既输出了大笮文化的魅力,又践行了文化扶贫的宗旨,形成多赢的局面。

三是基于大中小学生的美学教育创作规划。美术创作本体功能已经构建起作者——作品——受众的循环关系,其社会功能兼具审美、作用以及教育作用,美学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和谐的知识结构。作为攀枝花市创作主力的美术老师,其创作活动是可以直观作为美育教育的途径,以美术鉴赏的形式呈现——“美术鉴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这种集体美育创作能培养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念、意识,现代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论,指向真、善、美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个体个性全面发展。

而作为攀枝花市最高学府——攀枝花学院来说,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前提是利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艺术学院以深化攀西地域特色作为丰富的课题开发资源,将艺术设计和社会现实新发展、新思想相融合,与攀西地区各区县展开的艺术扶贫和设计服务工作。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经为攀西地区共10个县区提供艺术设计服务,其中部分设计已经切实的转化为社会服务成果。

美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承受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体现自己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价值。攀枝花市的工业美术创作立足于本地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资源,在工业与人,自然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其创作形势可喜,创作价值可期。

注释:

①邓乐主编.《红色视觉》.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邓乐主编.《红色视觉》.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③苏剑雄.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几点思考.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92年5月.

④杨斌.资本与传媒——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的机制.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⑤白晶莹.美术鉴赏在美育中的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猜你喜欢

工业美术创作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创作心得
工业技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