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伟大历程 感怀中华复兴

2021-10-09邱璇

旅游 2021年10期
关键词:雕塑

邱璇

《百年巨变》展。

《屹立东方》展。

国博内景。

沿着北京东长安街前行,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可以看到一座恢宏的建筑,它和人民大会堂东西对称,遥相呼应,成为长安街上又一道建筑景观,这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国庆之际,我来到这里游览了《复兴之路》《屹立东方》《百年巨变》。

国博内景。

国博内景。

不凡的身世 讲究的建筑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改扩建工程,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其总建筑面积近20公顷,总用地面积近7公顷,建筑高度42.5米,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藏品数量涵盖了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很多反映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代表性的文物藏品,每年平均征集近现代文物、实物和艺术品1000余件套。

国博是天安门地区地标性建筑之一,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从天安门广场望去,它由3个大小大致相等的体块组成,较小的南翼楼和北翼楼被一道满载厚重装饰的柱廊连接起来,这一中央部分凸入广场之中,其匾额上是老馆留下的深红色的革命旗帜雕塑。它的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国博的中央部分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

在国博的西门,清晰可见由24根方柱组成的非常有民族风格的11孔巨型方柱式门廊,门廊两端是两座高达39.83米的柱楼,门廊顶端是由多面红旗簇拥着的国徽。由于安检要求,只能绕过西门,从北门进入博物馆,巨大的入口大厅使大部分展陈空间和附属空间移往上方楼层、地下室和建筑两翼,这种布局的关键是把常设陈列的展厅置于顶层,而巨大的青铜屋顶盘旋在上空,以庞大的跨度包裹着一间间蔓延上升的展厅。前行至中央大厅,环顾四周,给人一种自然大气的空间氛围,站在这里闭上眼睛,感觉无比放松,庆幸此时的自己能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乘滚梯游览国博。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复兴之路》序章

从中央大厅折返上楼来到《复兴之路》基本陳列馆,眼前便是序厅。

序厅是陈列展览的高度浓缩,也是陈列展览的灵魂。

走进《复兴之路》的序厅,便见一幅长约20多米的黄沙岩材质制作的浮雕壁画,名为《古代文明》,从壁画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的文明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介绍中了解到,这个壁画是由鲁迅美术学院田奎玉教授艺术创作的。从浮雕壁画左面看起,首先是代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彩陶文化的彩陶罐,还有代表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后母戊鼎,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其右侧,是古代伟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下方是我国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的右上方可以看到是代表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其下方是古代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在万里长城的右面,是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世界上最早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和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浑天仪,以及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九重楼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这组浮雕壁画的末尾处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场景。

《复兴之路》展结尾浮雕。

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出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序厅的另一侧则是与《古代文明》相呼应的《今日辉煌》浮雕壁画,有珠穆朗玛峰、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世界屋脊上的奇迹青藏铁路,旁边是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先后26次奔赴南极考察的“雪龙”号,还有嫦娥一号和神舟七号在太空翱翔的画面,以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情景,奥运五环旗、鸟巢、水立方,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大事记。对序厅中央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结构,把承重柱巧妙地融合在主题中,化解了不利因素,简化了空间元素,使整个序厅的空间看起来很干净并且非常有气势。

《复兴之路》序厅古代文明部分壁画。

兔首。

这些只是《复兴之路》的序厅,整个《复兴之路》基本的陈列其实主要是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接下来,我一一走进各部分展区,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陈列

大清皇帝退位 实行立宪共和国体

这部分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17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与此同时,在“康乾盛世”余晖中,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清王朝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停滞不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四伏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部分展陈中,有一份1975年由国博收藏的珍贵展品——《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兼钦差大臣,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利用“拥护共和”骗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一面又利用革命党人来逼迫清帝退位。随后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几经协商后,确定了八款优待条件,得到了隆裕皇太后认可。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养心殿举行的朝仪上以宣统皇帝名义连发了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实行立宪共和国体。第一道懿旨后来被人们称为“退位诏书”,诏书上面有袁世凯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签名。三道懿旨的颁布,标志着清朝统治的覆灭。退位诏书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后,由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这个诏书为清廷让位与民国政府的极为重要的法律文书和档案文献,后来由原内阁中书张朝墉收藏,与同时发布的两道诏书和2月3日的授权谈判诏书合称《逊清四诏》,合裱为一卷,展开后诏书有53厘米。

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指挥旗。

大清皇帝退位部分展品。

大清皇帝退位部分展品。

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走在展馆中,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历史沧桑的陈列品,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革命党人艰辛地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与其他各種探索不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他们举起民族民主革命旗帜,发动武装起义,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掠夺展区。

1786年印制的圆明园画册,描绘了圆明园昔日胜景。

在这部分展陈中,看到了当初《民报》的样子。《民报》是1905年11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报》开始是月刊,后来改为不定期出版。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撰文者均为当时的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1908年10月出至24期后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刷两期后停刊。

《武昌起义》油画。

《复兴之路》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单元中的部分展品。

《復兴之路》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单元中的部分展品。

《复兴之路》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单元中的部分展品。

跟随着时间轴继续向前游览,墙上高高挂起一幅油画,这就是《武昌起义》,画面以士兵占领总督署的场景为主体,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场面。时间回到1911年10月10日晚8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在武昌城内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军械库内武器装备起义的士兵打开中和门(今起义门),迎接在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炮队第八标、马队第八标等各支起义队伍进城,武昌城内的第二十九标、三十标、四十一标、测绘学堂学生军等也纷纷响应,参加起义的士兵达四五千人。起义军集中兵力进攻总督署,经一夜激战,于11日晨攻克总督署,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在画面中不难看出用色匠心独具,战士的军装与右侧建筑使画面的右侧沉浸在冷色调中,而灯光让画面的中央显得温暖,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南昌起义》油画。

吉鸿昌亲书父亲遗嘱的纪念碗。

部分油画。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我在这部分主要看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单元。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后,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其细菌武器以传染力强、传染迅速、死亡率高的霍乱、伤寒、鼠疫、炭疽等菌种为主,也使用白喉、痢疾等细菌。日军731部队,由石井四郎领导,是专门研究、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的秘密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他们在黑龙江哈尔滨南郊平房镇设有秘密基地,占地30多平方公里,下设11个专业研究部队,共3000余人,配有培植细菌、微生物的密封设备,关押试验对象的监狱,细菌炸弹工厂,野外试验场地,专用航空队和机场等。他们将战俘、抗日分子关进监狱,分类编号,作为实验材料,甚至不惜采取欺骗手段,强行关押普通百姓。他们惨无人道地对活人解剖,并进行各种细菌、毒剂、冷冻试验,直至把人活活折磨致死。日本投降前夕,日本侵略军除了将重要设备和资料偷运回国外,炸毁了全部进行细菌、化学武器研制的设施,杀害了所有用作试验的人。在这一单元展出了当时用作细菌战的各种工具,走到这里非常震撼,也非常痛心。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在四川达县石门梓桐乡地主庄园石朝门上刻下标语。

沿着展览甬道向前行,和“细菌战”展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出的巨大的地道战模型。据了解,地道战是冀中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有效打击敌人的作战形式。地道绵延数百公里,像网一样密布在离地面几米深的村庄地下,地道内建有各种保证安全和便于作战的设施,地面工事和地下工事相结合,具有坚固隐蔽、能打能藏、能攻能守等特点。出入口都有巧妙的伪装,敌人不易发现。地道内有许多曲折部位,可凭借此进行抵抗,还有许多岔道,以迷惑敌人。各个路口和交通要道设有射击孔,随时向敌人射击。有些地道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内部还建有休息室、会议室及各种生活设施,有的甚至有牲畜圈。当敌人扫荡时,根据地军民依托地道,与其他战法相结合,神出鬼没打击敌人。

地道战模型

在这一单元展陈区拐角处,还展示了一组《血肉长城》的雕塑。这个雕塑用动态的构图,表现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诠释了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战的主题。雕塑中刻画了身披老羊皮袄的西北汉子,宽厚而有力的身躯透出刚强与坚毅;壮年汉子抱起死难的同胞,怒目而视爆发复仇的决心;秀丽的女学生满怀激情号召人民起来抗日;前方的将士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众多人物中还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孤苦的老者、怀抱婴儿的母亲、失去双亲的孤儿,他们忍无可忍,隐含着巨大的能量一触即发。雕塑上部一个形象高大的人物,情绪异常高涨,高举着坚强而有力的双手,引领人们冲向前方。工农商学兵不同阶层的人,不分男女老幼聚集在抗日的旗帜下,每一个人都发出了最后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血肉长城》雕塑。

抗日根据地民兵制造的地雷。

游览完了这個单元,体会到当时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14年浴血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部分展出了开国大典时的油画以及相关物品,并且有珍贵的《开国大典》视频为参观者循环播出。我站在这里反复看了5遍视频,其他的参观者也是不舍离去,认真观看再观看,体会当时的情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徐徐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在《复兴之路》这个基本展陈的最后,用高科技复原并展出了“飞天揽月”的情景,可以看到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还有当时杨利伟穿过的航天服等,不禁让人佩服旨在造福人类,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服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神五”“神六”“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相继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神七”成功实施了中国航天首次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国家。

《开国大典》复原场景。

飞天揽月

1949 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当时所使用的“渡江先锋”木帆船。

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我们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参观者认真游览展陈。

《运筹帷幄》雕塑。

《屹立东方》《百年巨变》专题展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据了解,今天游览的“屹立东方 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是国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精心制作的专题展览。

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优秀美术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多次在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组织艺术家们进行主题美术创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既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丰功伟业,又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包括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何香凝的《万古长青》,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潘鹤的《翻身农民》等,堪称经典名作。

油画《淮海战役》。

在该展外侧,一幅名叫《延安火炬》的油画吸引了我。这幅画展示了1945年8月15日晚延安民众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热烈欢庆的场景。这幅画作者蔡亮选取了延安的夜晚陕北军民舞动手中的火炬欢庆的瞬间。延绵数里的火炬象征着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抗日之火,象征着胜利曙光即将照亮中国大地。

这些优秀的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向我们述说着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参观展览的同时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环顾四周即可看到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和它们交相辉映的,是在整个展览的中心位置,以情景还原方式展出了一组反映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的馆藏珍贵文物,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屹立东方》展内部展区。

油画《进京赶考》。

雕塑作品 《农工之家》。

雕塑作品 《报童》。

随后,移步到另一个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百年巨变》雕塑专题展。这个展览包括“苦难岁月”“美好生活”两部分,展出了刘开渠、滑田友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雕塑家,反映普通群众生活场景和切身感受的近百件雕塑作品。走近细细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不难看出艺术家们非常用心地刻画了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使中华民族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风谷》。

雕塑作品 《轰炸》。

雕塑作品 《长叹息》。

跟着参观导视这次我只游览了“苦难岁月”这部分艺术作品。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展览的这一部分精选了《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翻身农民》等反映旧社会普通民众饱经磨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生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的经典雕塑作品。其中《长叹息》和旁边的《绝望的老人》非常形象地再现了没有人身自由, 生活饥苦的场景,雕塑中人物的表情非常痛苦,双眼似乎含了泪水,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绝望的一种心理变化。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一个展览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也指引着我们总结经验不断前行。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任重道远……

TIPS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每天预约人数为15000人,额满为止。个人观众需提前1-7天在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

交通:乘公交1、2、52、82、120、觀光2线、旅游公交1线、旅游公交2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C口、D口出站。

周边: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

猜你喜欢

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出版纪录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雕塑动态
雕塑动态
室外雕塑的尺度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