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科学实践的开展

2021-10-07成艳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5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科学应用

成艳萍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以直观现象引发思维冲突,确定任务、树立明确的任务驱动目标,自主协作学习、以递进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学习效果评价、引领学生升华认知过程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提出“让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并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1979年,普拉布(Prabhu)在班加罗尔(Bangalore)做了一项语言实验,他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来完成学习,揭开了任务驱动学习的序幕。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基本特征,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将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任务,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考虑解决任务的方案和资源,通过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局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系统。

我国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在数学、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等方面也都有学者对任务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学习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匮乏。笔者结合陈星火提出的“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程《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一课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应用。

一、创设情境,以直观的现象引发思维冲突

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学习才会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然而我们的科学教材内容一直强调知识内容的选择、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以《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一课为例,丹顶鹤作为一种学生生活中并不常见的鸟类,它生活在哪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太关心。如果教学一开始就出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是你们要我学的”“我学了也不知有什么用”,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消除知识的冷漠外壳,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向他们靠近,就需要创设一种尽可能接近生活并联系学习内容的情境。于是我一上课就展示齐白石的传世名画《松鹤延年图》,请同学们欣赏。生活中以松鹤为素材的中国画随处可见,孩子们都见过,以这样一个习以为常的画面引起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从“丹顶鹤生活在松树林里吗?”到“丹顶鹤到底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生动直观的画面直接引发学生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兴高采烈中进入学习,提高知识的“亲和力”。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利用旧知与学习能力去获得新知识,發展学习能力。

二、确定任务,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驱动”是应用的关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的“驱动”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一节能令学生全情投入、有所收获的科学课,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虽然教参上有参考的教学目标,但我们要明白:课程标准才是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直接依据和重要标准。因此,教学前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的方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第一课,教材包括两个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2.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观察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分析它如何适应沼泽地;观察各种鸟足的特点,分析其生活环境。不难看出,教材对丹顶鹤着墨较多,然而作为单一一种鸟类,需要学生探究及思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是对各种鸟类情况的观察及分析,所以教学目标要考虑如何将这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可探究、可操作的活动,由抽象变具体,才能使“任务驱动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如下:

科学知识:(1)了解丹顶鹤(包括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寻找其适合沼泽、湿地的身体特征;(2)初步了解鸟类身体特征(主要是足)与生存环境的联系。

科学探究:(1)推断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与沼泽等湿地环境相适应;(2)通过不同鸟足的观察,推断分析其生活环境。

科学态度:(1)探究解决问题,产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2)培养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

科学技术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为学生树立明确的任务驱动目标:“鸟类的身体特征与他们生活环境之间有关联吗?”这一任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任务,学生会积极思考,充分挖掘自己原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获得新知识,这样任务就成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纽带,发挥出促进学习的助力作用。

三、自主协作,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教学”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改变了固有的教育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者变成了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主体进行;教师也由知识传递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向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动手探究,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不断促进学生修正、改良自己解决任务的方案,这样才能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围绕“鸟的生活习性与身体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一学习目标,整个活动通过三个层次,进行思维的递进和学习的进阶:首先,采取资料分析、推测的方法,探究丹顶鹤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与生活环境有关联;其次,从个别到普遍,了解形态各异的鸟的身体特征,帮助学生建构“生物与生活环境之间有关联”的科学概念,学生由开始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识开展探究,由低关注水平到有兴趣探索科学规律;最后,根据所学知识送鸟回家,对知识迁移应用。这样以一个任务串起三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大多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对任务进行探究。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已有的知识,对不用的见解进行讨论,锻炼协作交流能力;通过对资料资源的统计、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方案制作出模型,发展了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课堂主宰变成课堂辅助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帮助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前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评价效果,引领学生升华认知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付出了努力,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教师不应只根据结果的正确与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进行的思考及采用的方法,促使学生重温自己的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完成“鸟类的身体特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这一任务时,教师以“我们身边的环境适合什么鸟儿生活?”等问题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生生间、师生间对彼此的见解全面观察、深入分析、科学判断,体现学生从科学现象深入到科学本质的认知升华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

小学科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大量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为学生提供接近生活的情境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可探究、可实践的任务。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后就更乐于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思考去解决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发展学习能力。如何更好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科学学习,值得广大科学教师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娜.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化学单元复习中的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程晓宇.任务驱动法在职高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吕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设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J].成才之路,2012(10):67.

[4]朱楠楠.任务教学法在高一化学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5]甘智锋.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技能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6):118.

[6]张涵.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7(10):78.

[7]刘颂豪主编.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科学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