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高中“物地班”和“史地班”的地理教学策略

2021-09-30池丽芳刘旭

高考·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笔者分析

池丽芳 刘旭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考选科形成的“物地班”和“史地班”两类班级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考试成绩的差异及成因,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性地提出“物地班”和“史地班”两类班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考选科;地理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随着福建新高考的实施,高考选科的多样性,使地理学科面临着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主要分为“物理、地理”(以下简称“物地班”)和“历史、地理”(以下简称“史地班”)两大类。本学年笔者同时担任了这两种班级的教学,在教学中,笔者感受到了这两种班级的学生特点差异很大,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物地班”和“史地班”学生的差异

(一)地理思维能力的差异

从高二上学期期末考的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思维性强的自然地理的题目,“物地班”做得明显比“史地班”好。比如第4.5这两题“史地班”的正答率为37%和43%,而“物地班”的正答率为68%和63%。

题目如下: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乙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冬季正午,卧室内光照面积最大的是( )

A.北京北卧室

B.福州南卧室

C.北京南卧室

D.福州北卧室

5.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甲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规划设计中被要求修改的最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这两道题考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图转换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物地班”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得分较高。而“史地班”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碰到这样的题目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不知从何下手,导致得分很低。

(二)学习习惯的差异

从高二上学期期末考的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注重识记、对思维要求不高的题目,“史地班”比“物地班”答得好。比如第28题“史地班”的正答率60%,而“物地班”的正答率为34%。

题目如下:28.影响近几年广州市区的钢铁、化工、造纸、皮革等企业弱化的因素是( )

A.环境 B.内部交易成本 C.市场 D.劳动力

这道题的涉及的几种工厂的生产特点在课本中都有介绍,而且笔者上课时都与两类班级的学生解释过。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史地班”的正答率明显高于“物地班”;笔者认为这与两类班平时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有关。“史地班”的学生上课时特别重视做笔记,平时喜欢整理笔记和背笔记,因此对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落实得比较好。而“物地班”的学生上课时更注重听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过程,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对一些程序性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好而往往忽略了陈述性的地理知识的落实,而本题考查的是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因此“史地班”比“物地班”掌握得更好。

(三)考试成绩的差异

按照高一期末考的地理成绩,笔者“史地班”的超均率(班级平均分超年段平均分的百分比)为2.55%,而笔者“物地班”的超均率是-1.06%,也就是“史地班”的平均分比“物地班”的平均分明显要高。但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时,“史地班”的超均率为0.68%,“物地班”的超均率为4.76%,两个班级的成绩出现反转。

两次考试成绩出现反转,究其原因是高一期末的试卷较为简单,为学业水平质量水平二的水平。所以基础知识落实得比较好的学生就能考好,这样“史地班”的学生就有优势。而高二上学期期末考的试卷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少题目达到学业水平质量水平三的水平,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更高,“物地班”的学生就更有优势。

二、“史地班”和“物地班”的教学策略

针对“史地班”和“物地班”学生的特点,笔者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在地理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史地”班学生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实验法是学习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是将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索,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法。结合“史地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将难理解的知识设计成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在观察中认识地理现象,化抽象为直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践力。

例如“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这个知识点,“史地班”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笔记设计了以下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

实验材料:一个经纬网地球仪,一根一米长的毛线(或彩带等),两小段毛线。

实验步骤:

(1)先在经纬网地球仪上,选取北半球某条纬線(如60°N)两点;

(2)将两小段毛线绑在选好的两点上;

(3)用毛线量出这两点间纬线的距离;再用毛线向两点的高纬方向弯曲量出距离;再用毛线向两点的低纬方向弯曲量出距离;

(4)分别在赤道上,在经线圈上,选取两点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判断哪一种情况球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并画图呈现。

总结规律: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这两点所在的大圆的劣弧。

2.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由于“史地班”思维能力较弱,所以笔者设计地理问题时,通常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信心倍增。

例如,在分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链:(1)读图找出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2)马达加斯加岛两侧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3)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赤道附近的一样吗,若不是又是什么成因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链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更明确了,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分析能力。

3.通过情境设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地班”的学生普遍觉得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难,提不起兴趣。笔者上课时会找一些视频、图片等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

比如“河流阶地”是一个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在教这个内容时,笔者找了一些阶地的景观图片,还找了一个介绍阶地的视频材料。学生看完视频后,笔者结合视频提出了下面问题:(1)地壳每上升一次,河道就下切一次。为什么?(2)河流两岸的阶地为什么不对称?为什么有的阶地不清晰,看不清楚了?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较容易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然后笔者再图解来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有了很好的理解,也觉得难度不那么大了。

(二)“物地班”学生的教学策略

1.强化陈述性地理知识的落实

“物地班”的学生喜欢思考问题,但是碰到识记比较多的内容则提不起兴趣,做笔记也不如“史地班”的学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加强对这个班地理笔记的检查,同时也引导学生重视对陈述性地理知识的落实。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物地班”的学生喜欢思维性强的自然地理,而对偏文科的人文地理则不感兴趣。笔者认为只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也能激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

人文地理往往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果教学时能够与生活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的兴奋点就能够被诱发。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材料:今年过年大家有没有发现进口车厘子比往年要便宜很多?车厘子一般每年的11月初上市。车厘子的含铁量特别高,营养价值丰富。智利的车厘子每年大概有接近90%销往我国。

提出问题:(1)分析进口车厘子在中国畅销的原因。(2)依据材料分析智利车厘子能够大量销往中国的社会经济因素。

这样的案例与生活联系紧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各抒己见。经过学生的討论分析,他们对农业的区位条件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也觉得人文地理也非常有趣了。

3.注重地理思维的训练

“物地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推理能力强,笔者在课堂上常用一些探究性强、难度大、结构不良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内、外力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时,笔者精选图文情境材料,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探究一:从内、外力的角度分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探究二:分析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探究三:分析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通过这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材料中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同时也认识了内、外力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水怀国.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地理教学差异浅析.吉林教育[J],2012(31)

[2]寿霞.浙江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19(01):33-35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新高考下‘物地’‘史地’选科生的教学策略研究”(FZ2019GH1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池丽芳(1978-).女,福建宁德人,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笔者分析
老师,别走……
分析:是谁要过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回头潮
性能相差达32%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