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翻译方法探析

2021-09-30郑云霞

高考·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翻译方法古诗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古典诗词精炼凝神、富有表现力和跳跃性,注重古诗的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读懂诗歌是学好古诗的基础。所以,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将古诗译准、译好,就成了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古诗;语言特点;翻译方法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极致,王冠上的明珠。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凝练而含蓄,篇幅短小,极富表现力。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曾引用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来写诗歌语言张力的特点。就是说优秀的诗歌作品应该提供一个比较大的空间给读者,要把说不完的话或者是不一定要在语言之内说的话表现在言外,让读者去思考。诗歌作品讲求的是内蕴的丰厚和外延的延伸,而外延能够延伸到多远,则取决于诗人是如何开拓诗歌的内涵。诗歌语言不像科学用语稳定、单一准确,它强调向多义性方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诗歌语言往往发生动态的变异,会突破语言字面的意义,让语义向多向度去呈现,已达到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效果。除此之外,诗歌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艺术空间的构建、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典故的使用等多种手段也使诗歌获得更多的言外之意或更为丰厚的诗性意义。

一方面,古诗词受固定的形式和篇幅所约束,尤其是近体诗,在诗歌的格律、平仄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诗人们追求精炼凝神的诗境,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这就留下空白,造成了诗句上的跳跃。简单却深刻,简短却有内涵,这空白之处往往恰是诗歌作品的诗意所在。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第一处留白:“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却把问题省去了。但是读者从童子所答的“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我询问的是“师去往何处”。第二处留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再次省略掉问题“采药在何处”,而直接给出童子的回答師父在“云深不知处”。这样的留白使得诗歌在平淡中见深沉,以简笔写繁情,趣味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我们要想欣赏一首古诗,无论是从音韵节奏、风格神韵,还是作品的意境形象、思想感情,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能读懂诗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近诗歌作品的内核。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但是因为古代诗歌作品距离现在时隔久远,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学生很难读懂古典诗词,更别说能够鉴赏诗歌作品。因而“背诗简单,解诗却难”成了高中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面临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一则古诗语言灵活,短小精悍,言简义丰;二则古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甚至和文言文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接下来,文章着重探究古诗的翻译问题。

翻译家严复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即忠于原作。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达,即忠于读者。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不生搬硬套,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即忠诚于文学语言。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显然“信”“达”是对古诗翻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中阶段中学生应达到基本能力要求,笔者认为要想古诗达到准确、顺畅的要求,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尝试。

一、划出节奏

较早的诗歌语言形式是四言,此诗诗歌是以两个汉字为一个节拍的声律特点,体现出整齐匀称的韵律美。但是其节奏过于简单,稍显呆板凝滞。后来逐渐没落,这也是与之相似的六言诗始终没有进入古典诗歌主流形式的原因之一。汉代以后,五言诗、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诗歌形式。与四言诗、六言诗不同的是,五言诗往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七言诗往往是三个节拍加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恰恰是这个单音节的所在,使得诗歌更显灵活多变,吟诵起来产生一种回环往复或是抑扬顿挫之美,更好地体现和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个单音节既可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有时诗人也会将这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以产生更为丰富的美感。如“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变换词语

古文多是单音节词,一字一义。因此我们在阅读古诗的时候,必须把原文中的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笔者最常使用的方法是首先,在原有字的基础上再找个字组成新词。值得注意的是,组成的新词不可随意,它应该符合基本的事实逻辑、契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当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万能钥匙,也有一些时候并不精准,甚至并不适用。这时候我们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找出最准确的那个义项。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个“具”字,通过添字组词方式似乎行不通,它应翻译成“准备、置办”。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我们应该尝试查阅所翻译的对象是否有特指,是专有名词或是历史典故。比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卧龙”“跃马”就不能粗浅翻译为“躺卧的马”“腾跃的马”,而应翻译成“诸葛亮”“公孙述”。因此要想将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准确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积累词语的多个义项和文学常识。

三、连词成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表意性质,加之受字数、平仄押韵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古诗中凝练的意象不必要通过语法联系而并置在一起,反而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思维的留白,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因如此,古诗在表意日益精工的同时,词语的省略现象和倒装逐渐成为古诗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我们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在词语之间进行补充和调整,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一)补充省略

1.“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应该补充为“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省略了主语。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属相》)

应该补充为“映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省略了谓语。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鬼年》)

应该补充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尔),崔九堂前几度闻(歌)。”省略了宾语。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应该补充为“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省略了虚词。

除了以上常见的部分语法成分省略的诗句,还有两种省略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类似于“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类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无一“闲”字。正如闻一多曾说:“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另外一种是互文省略。即在上下两句或是一句之中的两个部分,只出现一个而省略了另一个,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相互阐发,相互呼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应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见,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几度闻。”“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应是“主人、客下马,主人、客上船。”

(二)调整语序

语序上的倒装,打破传统语序,逆向思维,形成“倒序”,语势顿生曲折,妙趣横生,余音绕梁,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常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将主语后置后,不但更加符合律诗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更赋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境之美。再如“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常式应为“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平常的语序表达显得比较平弱不堪,而将宾语前置之后,更加突出了“湿”“寒”二字,将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凸显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除了句内的倒装,还有上下句的倒装。如“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其实应为“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因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

(三)注意修辞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前半句翻译为:远远望向洞庭湖山水的景色,后半句翻译为: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单独翻译之后发现上下两句没有产生联系,此时我们要发挥想象,找到两句之间的连接点,发现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的手法。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皎洁月光照耀下的山比作洁白银盘里的青螺。

文言翻译要求准确通顺,但若能翻译得有趣、高级,更是锦上添花。比如我们可以以四字短语法的方式去翻译古诗。这就相当于是对古诗的二次创作,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还能加深读者对原诗的理解。比如:

月圆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翻译1: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翻译2: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寂;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显然,第二种翻译方式语言更加精炼,更显文采。我们在指导学生翻译古诗的时候,不妨大胆让学生尝试更多新颖的方式去解读古诗,让诗歌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靓丽瑰宝。短短几行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到无限悠远,抑或细致入微。中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是一个系统而长久的过程,作为教师,希望能让学生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从翻译古诗入手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作者简介:郑云霞.1992年2月;女;汉族;安徽肥东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单位:肥东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翻译方法古诗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