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交际中言语反讽现象的人际修辞性分析

2021-09-29陈纯瑛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8期

【摘要】网络交际中大量出现的言语反讽是网络文化戏谑性的一种体现。从人际修辞效果来看,网络反讽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情况。积极性反讽隐含地批驳价值观错误或者观点偏颇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可以保护双方的面子。消极性反讽肆意扭曲对方的观点,恶意贬损对方,严重威胁双方的面子,不利于网络交际的和谐展开。

【关键词】网络交际言语反讽;回声性;积极面子;消极面子;人际修辞

【作者简介】陈纯瑛(1971.02-),女,菏泽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

一、 引言

言语反讽是一个常见的网络话语方式。许多网友用言语反讽来应对一些观点错误或偏颇的言论,对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些反讽小题大做,阴阳怪气, 恶意贬损对方,不利于网络交际的和谐氛围。本文笔者将结合认知语用学对于言语反讽的回声性阐释,以及Brown 和Levinson 提出的面子保全理论,从人际修辞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言语反讽现象进行梳理、分析。

二、 言语反讽的回声性

以Sperber 和Wilson 为代表的关联理论学者认为,言语反讽是一种回声性(echoic)的话语形式。所谓回声性,是指说话者对一个有归属的命题进行回述(echo),其话语的关联性是表达对于其归属的各种态度,包括赞同、怀疑、否定等。当说话者认为某个有归属的命题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有缺陷或错误时,会对此进行疏离性的呼应,目的是隐含地实施调侃、讽刺、嘲笑、挖苦、批评、驳斥,这种话语方式就是言语反讽。

反讽者对所回述内容的选择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既可以引用对方说过的原话,也可以推断出对方的暗指、期待、愿望等思想并加以引用。

三、言语反讽的人际修辞性

Leech 提出的反讽原则认为,反讽是一种礼貌性策略,说话人用表面上的礼貌来隐含地否定别人,以此避免双方的直接冲突。这一论断主要是从说话者角度出发的。有实验证明,有些情况下反讽中的嘲弄、讥讽、贬损、甚至侮辱等态度会让受话者感觉到比直接批评更不礼貌。因此,用礼貌性来解释所有反讽未免牵强。

实际上,不是所有反讽者都是出于礼貌的考量去实施反讽,也不是所有的被讽者都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有克制的批驳。鉴于此,我们借鉴Brown 和Levinson 提出的面子保全理论来更为全面地考查言语反讽的人际修辞意义。

面子理论认为,交际者都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需求,前者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欣赏和尊重,后者指不希望被对方强加意志,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干涉,希望保留自己選择的自由;大部分的言语行为都会对交际双方的面子造成程度不等的威胁。因此,说话者会主动实施相应的礼貌策略来弥补对单方或双方面子造成的威胁。Brown 和 Levinson一共提出了五种面子策略,其中在不放弃面子威胁行为的情况下,实施间接性或委婉性的言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受话人的强加感,对双方面子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间接性否定对方的言语行为,言语反讽确实具有一定的礼貌性。但是,反讽中所传递的讽刺、嘲笑、揶揄等态度又会对双方的积极面子造成威胁。因此,对一条言语反讽的礼貌性界定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说话者对双方面子的重视程度,所针对错误的严重程度,说话者对被针对者的期待,以及反讽产生的实际效果,等等。

四、网络交际中言语反讽的人际修辞梳理

网络反讽的人际修辞效果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大类。积极性反讽所针对的是一些价值观错误或者观点偏颇的言行,通过对此隐含地加以批驳,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根据反讽者对人际效果的预期,这一类又可细分为克制讽刺型、归谬揶揄型、调侃纠偏型。消极性反讽,是指在应对不同观点时,说话者肆意扭曲或放大对方的错误或偏颇,恶意贬损对方,既严重威胁了对方的面子,也有损说话者本人的面子。我们称之为失礼贬损型反讽。

1. 克制讽刺型。当有些错误言行违背了公认的社会价值观或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时,反讽者平静地回述对方的原话, 或者推测出对方的思想进行回述,不动声色地反击对方,同时点到为止,不扩大矛盾,不咄咄逼人,既保护自己的积极面子,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对方的消极面子。

例1:(1a)xx的地位也不低,这种事出来,一个巴掌拍不响!

(1b)你去做侦探。

这段对话议论的是某地一官员因为琐事公然掌掴其下属xx。此事的根本原因是打人者特权思想作祟,但是1a 却认为是两人有矛盾所致。1b假装呼应他的说法,建议他充当侦探去破案,其实是隐含地讽刺他思想糊涂,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例2:(2a) xx (某省)媒体都去干什么了?

(2b) 过年哪。

2021年临近春节时,某地发生一起致多人死亡的重大安全事件,而所在省内各家媒体集体保持沉默,2a用修辞性问句间接地对当地媒体的做法表示不满,2b对此心领神会,故意编出一个该省媒体的思想(忙着过年,无暇顾及此事),也同样隐含地批评其放弃媒体担当的失职行为。2b与2a在间接批评被针对者上心照不宣,这种默契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可以起到积极的人际修辞效果。

2. 归谬揶揄型。反讽者可以推测出对方的思想后进行引述,这包括将对方话语加以引申之后的含义。当双方各执己见时,一方敏锐地抓住对方的逻辑错误,用归谬法将其引申到荒谬的程度,以刺激对方反躬自省,意识到错误并主动修正。这种反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带有极强的揶揄讽刺性,能够有力打击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同时,反讽者的幽默和机智可以在第三方面前提升自己的积极面子。

例3: (3a) 说实话人长得不怎么帅,至少不如刘德华、吴彦祖等明星。

(3b) 说实话你很穷,至少不如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

这段对话讨论的是来自四川藏区的网红丁真。3a认为,他这种原生态的淳朴比不过那些都市时尚文化熏陶出的明星。3b对这种过于极端性的参照方法进行归谬引申,得出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结论:如果不符合港台明星标准的就不叫帅,那么不如马云、马化腾有钱的就都是穷人。这种归谬性反击使对方所犯的逻辑错误不攻自破。

例4: (4a ) 三本出身肯定带有劣根性质,不能代表南大。

(4b) 按你这逻辑大专以下都不配当人?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有人在微博上污蔑为国牺牲的英烈,引起网友的声讨,但是4a的发言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谬误:将肇事者人品差归因于其就读了低质的三本院校。4b将错就错,由对方的错误思路引申出“大专以下都不配做人”这一极端荒谬的结论,从而对其实施犀利的揶揄。

3. 调侃纠偏型。有些人在参与互动时因为粗心或思路不严谨,发言中存在输入错误,或者措词含混,表述不清晰,会引发歧义或者阅读障碍。对此,一些网友会将计就计,用调侃来含蓄地指出对方的失误,这种反讽攻击性很弱,语气中没有强烈的讽刺或挖苦,基本不会威胁到对方的积极面子。而且因其重在调侃,风趣幽默,可以活跃气氛,增进网络交际的友好互动,还可以提升说话者的积极面子。

例5:(5a) 建议减毒疫苗可以尽快附条件上市,接种范伟是年轻人,诱发答应的效果原则上更好。灭活疫苗留给老年人和小朋友,因为更安全。

(5b) 范伟已经是老头了。

5a的发言中的两处输入错误(“范伟”应为“范围”;“灭火”应为“灭活”),这会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5b故意回述其发言中的 “范伟”,以调侃的语气间接地点出对方的粗心大意,没有使用抱怨、指责等威胁对方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例6:(6a) 你看清楚,是贵州仁怀,不是怀化,怀化在湖南,我们怀化特安全。

(6b) 怀化特在哪里?我要去。

在一篇有关茅台集团防控疫情文章的评论区,有一个网友将茅台集团所在地(贵州仁怀)说成了位于湖南的怀化,6a对其纠正,表示自己就是怀化人,但是发言中的程度副词“特别”简化为“特”,却是一种东北方言现象, 因此他的“我们怀化特安全”这一发言会让人感觉不协调。 6b故意装作因不懂北方方言而对该句实行另类解歧,目的是隐含地调侃对方发言中的违和感。

4. 失礼贬损型。这种消极反讽是指在引申对方思想时把握不好分寸,偏离双方所争论的焦点,将对方的错误扭曲得特别离谱,肆意丑化对方,以便于对其嘲笑、贬损甚至侮辱。这种反讽会严重伤害被针对者的积极面子,激起对方的强烈反感。反讽者的尖酸刻薄也有损自己的积极面子。这种反讽破坏了交际的和谐氛围,阻断了交际的流畅展开。

例7:(7a)茅台卖了这么多年,我看现在已经跟普通白酒没什么区别了,不就是香精香料起作用吗?

(7b)那是因为你喝不起,只能吃柠檬。

7a显然欠缺有关茅台酒酿造工艺方面的知识,却又不懂装懂,但7b在对其反驳时,并没有找准这个焦点,而是想当然地强加给对方一个思想(因为买不起茅台而产生嫉妒心理),间接地奚落对方是个穷酸,这样就偏离对方相关知识欠缺的实质,上升到从经济能力和人格上去贬损对方,严重威胁对方的积极面子。

例8:(8a)真是好演技,演啥都像×××(該著名演员本人)

(8b) 你演猪八戒应该很像。

在一篇赞扬某位著名演员演技的文章评论区,8a用反讽回述原作者的观点“xxx 好演技”,然后加上“演啥都像xxx”, 隐含地表示这位演员是本色演员,演技一般。8b采用元语言式的反讽,戏仿8a 的句式 (本色演员演啥都像本人),利用其对8a实施人身攻击(长得像猪八戒,所以演猪八戒会很像)。此种反讽对双方的面子都会造成伤害。

五、结语

本文从反讽的人际修辞性出发,结合面子保全理论和言语反讽的回声性理论,对网络交际中大量出现的言语反讽现象梳理出四种类型。克制讽刺型和归谬揶揄型对反讽者本人积极面子的保护度较高,但因其重在讽刺对方,不存在对双方和谐关系的强烈期待。调侃纠偏型因为重在幽默,攻击性极弱,可维护交际的和谐流畅。失礼贬损型强烈攻击对方的面子,可导致交际中断,是消极反讽行为。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5.

[2Wilson D. The pragmatics of Verbal Irony: Echo or Pretence?[J].  Lingua, 2006(10):1722-1743 .

[3]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83.

[4]易秀清,赵友斌.反讽的语用功能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85-88.

[5]Brown P,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