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易写”原则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教学研究

2021-09-29王闻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8期

【摘要】“看易写”原则对于应用文体翻译教学有重大指导意义,而外宣文本是应用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看易写”原则对可以直接应用于外宣翻译教学。

【关键词】“看易写”;外宣翻译教学;中外交流

【作者简介】王闻(1983-),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外宣翻译实务》(项目编号:WGYKC202103)。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窗口。对外宣传报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外宣翻译则是宣传报道的技术支持。外宣翻译的智力源泉来自翻译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一流的外宣翻译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外的译学理论展开,如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生态翻译学、交际理论、互文性理论、叙事学、传播学等。这些研究阐释了不同理论框架下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规律,推动了外宣翻译的发展。但研究者大多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比原文和译文,描述性地解释说明译文。很少有研究从学理层面总结出一个普适性原则,用以指导外宣翻译应如何操作才能实现中外有效沟通。本文从“看易写”原则立论,研究外宣翻译(中译英)问题,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探讨外宣翻译教学研究中的操作问题,以期开拓外宣翻译研究视野,促进外宣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培养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

一、外宣翻译与翻译教学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即是将中文文本译为外语,以此展示中国的翻译行为。外宣翻译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宣翻译,应包括一切中文文本的外译,具体内容可为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狭义的外宣翻译,可以理解为用对中国党政方针和经济发展动态相关文本的外译。张建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外宣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外语翻译中文文本,从而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其中,传播信息,实现中外交流是核心内容。黄友义指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呼唤翻译事业的勃兴。”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国国情和文化能否传递出去,对于中国大国形象的构建有重大影响。而外宣翻译教学作为外宣翻译研究的直接阵地,更应积极应用外宣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希冀提高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看易写”原则刍议

“看易写”原则由林克难教授在2003年第一次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提出。初次提出使用“看译写”,后改为“看易写”。其中,“译”改为“易”,说明“易”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而是“改动原文后的翻译”。 “看易写”三字诀是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看”是译前准备,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之前有大量的英文输入。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真实英文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锤炼自己的语言感知,使译者的英文表达获得“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其二,译者在处理不同话题文本时要阅读足够的“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为翻译实践积累语料库。“易”为“变易”,译者在翻译时“参照同样情景下,英语同类材料的写作格式、专门用语以及表达方式,把想表达的内容恰当地表达出来。”可见,译者到了“易”这一步仍然处于译前准备阶段,尚未迈入译文表达层次。譯者现在具备一种理念,知道在大量“看”的基础上要改动英文的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规范表达理念指导下去遣词造句。侧重于译文格式体例,英文的行文特点,具体词汇的选择等方面。“看”和“易”是一个连续体上前后相续的两个点,“看”是“易”的必由之路,“易”是“看”的必然结果。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译者在“写”这一步即进入了译文表达的层次,也就是“翻译发起人将需要翻译的主要内容告诉译者,然后,放手地让译者根据掌握的相关文体的格式自己去写。”译者在由此进入深度翻译,充分调动“看”来的语料体系,以“易”为方法支撑,合理调度句式,准确选择词汇,规范行文逻辑和语法,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而“写”出漂亮的译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看、易、写”原则在应用翻译领域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看”是本体论,“易”是认识论,“写”是方法(实践)论。三者有机结合,上下贯通,是译者翻译实用文本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

三、“看易写”原则指导下的外宣翻译教学

1. “看”与“易”在外宣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如前文所述,“看”与“易”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都属于译前准备,只是“看”重在知识储备,而“易”重在理念启示。学生再课堂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调动平日阅读而来的素材,积极在平行文本中求证,然后思考如何根据英文行文特点遣词造句。请看一例:

“4月22日,在宜昌市长江岸边的珍稀鱼类放流点,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

这句话是一张图片下方的注解性文字,学生需仔细考量图片注解的英译特点和规范。这段文字涉及具体时间,译文需要顾及时态。另外,句中还有个专有概念“子二代中华鲟”,也是英译的难点。学生稍不注意就容易按照字面表达处理为“On April 22, 10,000 artificially bred Chinese sturgeons were released into the Yangtze River in Yichang.”但是,如果学生在译前表达阶段阅读了大量英文报道就会明白,图片下方的注解性文字若涉及时间,一般都放在文字结尾,无需介词,而时态一般选用现在时。该译文虽然忠实地传达出原文信息,单独拿出来看时态也完全正确,但这样的译文并不符合英文的行文特点和写作规范。因此,将“April 22”直接调到句尾,时态改为一般现在时就符合英文的表达规范了,目标语读者接受起来也会更加顺畅。此外,专有概念若直接译出,虽然也能传达原文的信息,但毕竟是生疏的概念,目标语读者难免会产生信息不对称之感,阻碍交流。通过大量的“看”,译者可知类似这样的专有概念按照英文的通行原则都应做“升权表达”,即增加信息权重,解释说明专有概念,使意义完备,方便读者理解。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先“看”再“易”的过程。调整之后,原文可以译为,“10,000 artificially bred Chinese sturgeons, known as ‘living fossils,'are released into the Yangtze River in Yichang, April 22.”

此外,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还可以熟悉英文写作的语言特点。一般说来,外宣英文(常见于新闻报道)语言简洁,行文朴实。这与中文外宣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中文好用副词或形容词强调描述对象,以增强语气,渲染气氛。这些增强语气的词语在中文读者眼里很有气势,但英文若直接逐字逐句翻译则反而减弱了语气,更让目标语读者有文字夸张之感。正如段连城所说:“对外国读者,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辞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尤其是英语读者,更惯于低调陈述,而不惯于用词强烈”。比如,“深刻领会”“切实加强”“深入贯彻”等,英文直接译为“grasp”“reinforce”“carry out”即可,程度副詞可略去不译。

2. “写”在外宣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外宣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传播出去,实现中外交流。因此,让目标语读者迅速准确地领会原文精神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精准有效地传递信息就成了外宣翻译的第一要务。学生在“看”和“易”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译才,根据翻译发起人的意图直接“写”出英文,能够避免亦步亦趋忠实原文产生的翻译腔,从而让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地把握。请看一例:

“云雾与青山绿水相伴,宜昌——一座生态文明的大城,耸立在长江边。”

学生看到这句话本可以按照原文直接翻译出来,但稍加分析即可看出,翻译发起人的意图是在强调宜昌的生态环境之美,而不仅仅在描述宜昌坐落在长江边上。因此,学生通过完成“看”和“易”两步之后进入深度翻译写作阶段,直接将译文“写”出来,即可译为:“Surrounded by white clouds,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Yichang, a civilized and ecological city by the Yangtze River, exhibits great charisma.”

“写”出的译文将重心放在“exhibits great charisma”上面,整句话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有效传达的原文的主旨,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再看一例:

“5月16日,记者在长江宜昌段首次拍摄到今年出生的小江豚。”

这句话同样是一张图片的注解文字,图片是一只小海豚,浮到江水表面换气。原文文字本身有点含糊,“首次拍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以前没有江豚,现在有了,还是一直都有,只是现在才被记者拍到。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学生调动主体才情,充分发挥自由写作的优势,结合图片内容将译文写为“A baby finless porpoise surfaces in the Yichang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May 16.”译文既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内容表达又没有违背图片描述的事实,传达出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有效传播。

四、结语

外宣文本是实现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因此外宣翻译就是实现中外交流的必经之路。作为实用性翻译的一个分支,外宣翻译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看易写”原则可以直接应用在外宣翻译教学领域,可操作性极强。该原则将什么是译,译什么,怎样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译者在处理外宣文本时能够有的放矢,解决翻译的难点,从而实现传播中国形象,实现中外有效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2]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94.

[3]林克难.试论翻译理论的成分构成——从“看易写”定性之争谈起[J].上海翻译,2009(4):22-25.

[4]林克难,籍明文.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J].上海科技翻译,2003(3):10-12.

[5]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