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中石兽》教学实录

2021-09-29杨祥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石狮子讲学代词

杨祥明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是什么课文吗?

生(齐):《河中石兽》。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来讲一讲吧。谁先来?

生1:讲的是有个寺庙在沧州南面,建在河岸上,山门倒塌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也掉到了水里。十多年以后,庙里的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想从水里打捞石狮子,可是未能找到。他们以为石狮顺着河水往下流走了,就开着数只小船,提着铁耙,往下游寻找十多里也没有找到。一个在寺中讲学的人听到这件事,就跟他们说,你们不懂事物的道理,这石头又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河水冲走呢?石头这么重,沙子这么轻,他一定是掉在沙子上越沉越深了,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话。这个时候,一个巡河的老兵听说了,觉得这个讲学的人说的话也不对,告诉他们说,但凡河中掉了石头,应该到河的上游去找。因为石头很重,沙子很轻,水冲不动石头,便会在石头下面冲出一个小洞,石头掉进了洞里,水继续冲,洞越来越深,石头便又继续地转,这样不停的转下去,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僧人根据他的话往上游找,找了十多里后,发现了石兽。

这个故事就是说,天下的事情不能只看到它的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空口乱言。

(学生一起鼓掌,掌声特别热烈持久)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你说得太精彩了,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说明你自学能力很强,我为你感到高兴和自豪。

师:这个故事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掉在河里的石狮子不仅没有被河水冲到下游去,反而到了河流的上游,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朗读课文的方法很多。

师:我们先来慢读一遍课文。所谓慢读,就是要咬文嚼字,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学生一字一顿地慢读课文,字字铿锵有力,咬字清晰、准确)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凡是注解中有拼音的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掌握。下面我们把注释中有拼音的字词读两遍,各自认读,声音要洪亮。

(学生此起彼伏地朗读,课堂人声鼎沸)

师:通过慢读,我们字词读准了,读通了。下面我们再快读一遍课文,要把课文读的顺畅,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初步读懂文句的大意,要读得朗朗上口。

(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读,情绪高涨,快如奔马,气势不凡)

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快读一段。

生2:快读第一段。

师:很精彩,比我读得好。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我们用什么成语或诗句形容比较好?

生(众):铿锵悦耳。声如洪钟。如雷贯耳。响彻云霄……

师:这评价真高,我嫉妒了。(笑)

生3:快读第二段。

师:读得又快又准又清晰。也用一句诗来形容,哪一句好?

生(众):疾风知劲草。春风得意马蹄急。看君马去疾如鸟。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同学们给你俩很高的评价,也描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可见,快速朗读也能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诗一般美妙动听。

师:文言文之所以经久流传、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行文节奏、音韵给人美感,读来如沐春风。更因为它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理解好这个故事,我们先要了解作者。介紹作者我们要抓住哪几个要素?

生(齐):名、时、地、评、作。

师:就是要介绍作者的名字号,出生朝代、祖籍地或国度、后人对他的评价及其代表作品。这是介绍作者的基本内容。

生4:作者纪昀,又叫纪晓岚,清朝人,代表作:《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等。

师:你介绍得很全面。他写的这篇文章里,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生5:“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古义是事物的道理,今义是一门学科,物理学。

生6:“阅十余岁”中的“阅”,古义是“经过、经历”,今义是“阅读”。

生7:“山门圮于河”中的“山门”。

师:山门,有古今义的差别吗?

生7:没有。“求二石兽于水中”的“求”,古义是“寻找”。今义是“要什么东西”。

师:解释今义,可以组成与“求”有关的词语。

生7:需求、要求。

师:你反应很快,学会古今义解释的方法了吗?

生7:今义就是组成一个含文言词的现代词语。

师:学习要掌握规律,你很善于总结。

(学生掌声热烈)

生8:“但知其一”中的“但”,古义是“只”,今义是“但是”。

生9:“竟不可得”中的“竟”,古义是“最终,最后”,今义是“转折”。

师:他解释为“转折”,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10:今义是“竟然,究竟”。

师:还是要组一个含有“竟”的现代词语。还有“毕竟”等。

生11:“闻之笑曰”中的“闻”,古义是“听说,听到”。今义是“闻味道”。

师:“闻”今天还有听到的意思吗?可以组成哪些词?

生12:耳闻,传闻,见闻,还有听到的意思,古今义没有区别。

生13:“是非木杮”中的“是”,古义是“这”,今义“是非”。

师:这个词找得很好,很典型的古今异义词,今天是个判断动词。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1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中的“干”,古义是“河岸”,今义是“干燥、干净”等。

师:这些古今异义词,我们要学会总结和归纳,很实用,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虚词是哪一个?

生(众):之。

师:我们学习文言文,也可以说是学“之乎者也”,“之”这个词排在最前面。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文中的“之”字,并结合语句理解它的含义。

生1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中的“之”,指二石兽。

生16:“一老河兵闻之”中的“之”,指这件事。

师:哪一件事。

生16:上一段讲学家说的观点。

师:什么观点?

生16:“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言语撒上,渐沉渐深耳。”

生17:“沿河求之”中的“之”,指代二石兽。

生18:“当求之于上流”中的“之”,代石兽。

师:它的前一句怎么说?

生18:凡河中失石。应该是指“石头”。

师:可见,只有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生19:“其反激之力”中的“之”,代二石兽。

师:有不同意见吗?继续。

生20:“至石之半”中的“之”,解释为“的”。

师:这和“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我们称为结构助词。

生21:“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中的两个“之”,都是指“二石兽”。

师:这个环节就到这里。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之”的用法。

(PPT:板书)

“之”的用法:一词多义

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5.其反激之力:的。

6.至石之半:的

7.求之上流,固颠:代词,代二石兽。

8.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代词,代二石兽。

9.然则天下之事:的。

师: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遍朗读课文——表情朗读,就是要有节奏和抑扬顿挫,有轻重高低音调。我们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学生一起表情朗读)

师:这个故事里写了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

生22:三个人。和尚、老河兵、讲学家。

生23:写了寻找石兽的不同看法。

生24:是方法,不是看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叙述一件事,应该怎么叙述。

生25: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你很善于总结。要运用了记叙文要素的知识,概括事情。我们要抓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么样。我们再来说一说。

生26:庙里的和尚用了不同的方法在河里寻找石狮子,结果在下游没找到,反而在上游找到了,很出人意料。

生27:和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河里找石狮子,结果却截然相反。

师:你们都概括得不错,简洁明了,很有概括性。这件事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生2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说,很多事情我们只知道表面现象,却不知道真实情况。

师: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29:可据理臆断欤?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29:根据某一个道理主观判断。

师:可不可以根据一个道理主观判断呢?

生(众):不可以。因为作者用了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师:这种反问句起了什么作用?

生(众):强调作用,增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再来看看三个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完成下列表格。

(PPT板书表格:略)

师:这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寻找的方法和结果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生30:三个人分别是:和尚,讲学家,老河兵;第一次是和尚在原地水中找:“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生31:第二次是和尚到河的下游去找,还是没有找到。“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生32:讲学家认为要到原地泥沙中去找。“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师:结果找到吗。

生(众):没有说。应该是没有找到。

师:最后找到了吗?原文怎么说?

生(众):找到了。“如其言,果得于十里外。”

师:根据谁的方法找到的。

生(众):根据老河兵的话,在上游十里外的地方找到的。

师:下面我们给动画配上解说文字,要求用原文,看谁配的又快又准。

第一幅动画(僧人):石狮子沉在河底……

生33: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第二幅动画(僧人):石狮子往下游快速移动……

生34:“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第三幅动画(讲学家):上下游之间,水中不见石狮子,只有河水在静静流淌……石狮子深埋在泥沙中……

生3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第四幅动画(老河兵):石狮子从下游慢慢移动到了上游……随着动画的步骤,请学生依次配上解说文字。

生36: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37: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生3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我们从课文字里行间明白了石狮子漂移到上游的原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重要问题: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他们寻找石狮子的方法和观点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怎么评价他们?——怎么评价人物?

生(众):要一分为二。

师:就是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人物。我们试试评价他们三个人。

生39:和尚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就去盲目打捞,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是和尚的缺点。

师:找到了缺点,我们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生40:和尚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这是他的优点。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40:寻十余里无迹。一直坚持寻找。

生41:善于变换思维寻找。“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就“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生42:和尚很懒惰。经过了十多年才去寻找石狮子,重修寺庙。

师:你补充了和尚的缺点,很善于发现。但我们更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生43:如果他早点去找,也许很快就找到了。

师:我们有了缺点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改正。这个建议很好。

生44: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办法找不到,就换种办法继续找。

生45:他們很有行动力。想到了什么办法就马上行动,毫不拖延。

师:认准了目标,就要赶快行动,不要犹豫,不要推三阻四。你们思维很活跃,看到了和尚身上很多的优点。我们就是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6班的同学虽然基础差,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有待改善,但我们有了这种毅力和行动力,就能不断进步、成长。

生46:我评价讲学家。我认为讲学家知识渊博。

师:何以见得?

生47:他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不像前面的和尚那样盲目行动。“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生48:他乐于助人。

师:你怎么看出来他有这种品质的?

生49:他在寺庙里教书,还去帮助和尚寻找石狮子。

生50:他多管闲事、夸夸其谈,不专心教书,胡乱评论和尚寻找石狮子的行为和方法。

师:你们对讲学家的评价是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我们再评价一下老河兵。

生51:老河兵考虑了各种因素,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52:它有多年巡河的经验,从老河兵的“老”看出他经验丰富。

师: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老河兵的观点,说明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学生掌声热烈)

生53:老河兵不盲从,没有听信它们言之凿凿的话,虽然其他人人数众多,老河兵孤身一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所以,其他人都相信了。

师:为什么他们都相信老河兵?

生54:因为他说的都是实话。事实上,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他说的话是对的。

师:老河兵就没有缺点吗?

生55:他嘲笑别人,不够谦虚。过于骄傲和狂妄。

师:你看问题有点深度,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同学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看人,都要一分为二,要谦虚谨慎,不要轻视别人,要取长补短,不要孤芳自赏,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师:最后,我们试背一下课文

(生齐背诵全文)

师:我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人,都要一分为二,全面了解、评价,不要根据一知半解,就妄下断语,要从实际出发,做出全面、客观、中肯的评价。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

猜你喜欢

石狮子讲学代词
银龄讲学
题湼瓦河边中华石狮子
有趣的数字绕口令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石狮子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