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提升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路径

2021-09-29马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模拟法庭法治意识校本课程

马丽

[摘   要]文章以青少年模拟法庭为例,探寻了增强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路径:学习法律知识,从思想上提升法治素养;灵活选择素材,引发学生自觉关注;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法治水平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的真实体验,感受法庭的威严与法律的威慑力;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验证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效度。

[关键词]校本课程;法治意识;模拟法庭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7-0034-02

开设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让初中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其权利意识,提升其依法维权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违法犯罪的不良后果,引导他们用合法的方式解决纠纷,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笔者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的有效策略,下面就以青少年模拟法庭为例介绍具体做法。

一、先理论后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模拟法庭实践开始之前,教师先教授法律知识。没有法律知识的实践,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做铺垫,后面庭审中的法庭辩论恐怕难以实现。实体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为后期编排剧本提供重要依据与法律基础。

我们的庭审材料是青少年犯罪案件,主要学习了与此案相关的《刑法》知识,着重了解了抢劫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等,还引导学生区分入室盗窃与盗窃的区别,使其明白从犯与共犯罪责的不同。我们的庭审材料内容关于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案件,学生还学习了未成年犯罪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以及如何对校园欺凌进行定性。

二、灵活选择素材,引发学生关注

1.选择素材要注重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标要求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的生活作为建设与实施课程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过程中, 应以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尽量生活化、本土化。

2.选择素材要注重时效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素材的选择必然带有时效性。如果让我将2017年的材料用在2020年的课堂上,我会觉得不敢面对学生,因为“炒冷饭”不会受到欢迎。素材选择应力求鲜活,正是这种新鲜感和现实感才能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选择素材要注重真实性

真实的材料对于学生更有冲击力,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事件更具有说服力,也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联系了当地的人民法院,法院的工作人员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在思考我校的情况后,告诉我们一起发生在本区某职业学校的真实违法事件。学生甲和学生乙在宿舍里几次三番欺负同宿舍同学丙(下称受害者)。甲和乙拿烟头烫受害者,胡乱剪掉受害者的头发,让受害者跪着接受欺凌,敲诈勒索受害者,等等。后来经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处教育无效,学校及受害者家长报警。最终,受害者家长决定以打官司的方式处理这起欺凌事件,以維护受害者的利益与尊严,使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事件从时间上看,在法院刚刚结案不久。庭审材料中记载了几位当事人的家庭地址及身份证号码,我们原封不动地写在了剧本里。真实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对学生来说,有较强的冲击力。有学生说当事人的家庭地址离他家很近,案发的职业学校他走进去过,等等。这个事件中的当事人年龄只有17岁,初二学生大多在14岁,侵害人与受害者都算是他们的同龄人。但是,学生对这些事件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可见他们相信案件的真实性,或者他们对此类事件并不陌生。发现了这些情况之后,让我觉得法治教育非常有必要。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对这个违法案件非常感兴趣,很快就熟悉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并且在内心也形成了自己对此案的看法。

三、注重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参与

1.庭审流程是模拟法庭成功的前提

在学习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后,我们采取两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庭审流程。一种是在教室里观看庭审视频,直观上大致了解庭审流程。另一种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学生到人民法院观摩庭审现场,让其亲身实地感受庭审的威严,了解庭审流程。

庭审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法庭调查:法庭在审判长的组织之下,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核查,控辩双方可以提出异议或者新的证据。法庭辩论:在审判长的组织之下,控辩双方就案件证据的认识、案件事实的逻辑判断、法律责任的认定进行辩论。 被告人最后陈述:这个环节是被告人最后的自我辩护。 法庭宣判:审判人员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对案件有了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依据法律做出判决。 经过对庭审流程的详细了解,我们对模拟法庭的脉络和过程有了清晰的把握,为模拟法庭剧本的编写夯实了基础。庭审流程是保障公正审判的必要条件,流程合理才会有实体审判的正义性。

2.明确分工是模拟法庭成功的保障

模拟法庭一共需要12人左右,而我班学生有20人。20个学生如何分工呢?我们采取自愿报名、举手表决的方式,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加以调整,最后确定了模拟法庭的主要参与人:审判长1名、审判员2名、书记员1名、公诉人2名、被告辩护律师1名、被告2名、被告监护人2名、警察2名、法庭助理员1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感受法庭的威严,更好地了解庭审过程,我们将12人变为14人,但班里还有6个学生没有得到锻炼。我们把改编剧本这个任务交给有较强写作能力的两名学生,较善于总结的两名学生负责每次排练报道的撰写,最后剩下的两名学生负责拍照、录像。

3.改编剧本是模拟法庭成功的基石

在两名学生改编剧本的基础上,我们又集中讨论了一些不可缺少的环节。比如,法庭准备环节包括书记员宣读庭审纪律、请诉讼参与各方入庭、宣被告押解到庭、请审判长及审判员入场、审判长说明法庭组成人员、核实被告身份、告知被告拥有辩护权。

另外,我们还删减了一些初二学生无法掌握的环节。比如,公诉内容被我们修改至两分钟以内。辩护律师与公诉人长达15分钟的法庭辩论被删减成5分钟的小型辩论会。剧本的成功改编,使得学生对这次庭审模拟更加期待,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角色也很有兴趣。

4.组织学生排练是模拟法庭成功的基础

在正式模拟开庭之前,学生先按照“角色”熟悉“台词”,尤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台词熟悉之后,就要“布置现场”。我们一共进行了6次排练,由于我校没有专门的模拟法庭教室,前3次排练我们在教室里模拟,后3次排练到了学校报告厅,在报告厅的舞台上临时布置了法庭。在大屏上打出“青少年模拟法庭”几个字,现场感立刻显现了出来。第一次在报告厅排练只有我和班里学生,没有观众。第二次排练请了历史、语文学科老师过来指导。第三次排练请来了部分学生并请专业老师录像。

事实证明,我班模拟法庭的分工还是很正确的。参与庭审的学生非常积极,敢于展示自己。我校本来举办活动较多,学生早已得到较多的锻炼,所以他们在台上一点都不怯场。审判长、公诉人、被告辩护律师、被告都是比较重要的角色,我们都精选了比较合适的学生来扮演。

四、设计学生问卷,了解学生受教程度

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时效性,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在开课之前,我们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是对本课程的一次预告,也是对学生法治意识的检验。“你觉得校园欺凌事件可以杜绝吗?”课前调查时,50%的学生认为可以杜绝;课程结束后,90%的学生认为可以杜绝校园欺凌,比如我们学校目前就没有出现过欺凌事件。“你觉得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吗?”课前调查时,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违法行为;课程结束后,100%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行为已经违法。“你觉得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应该被判刑吗?”课前调查时,12%的学生认为会被判刑;课程开始后,95%的学生认为实施校园欺凌应该被判刑。

从课程前后的问卷对比中,我们发现经过一学期16节校本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法治意识,并且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法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未成年人违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犯罪。

总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健康成长。法治意识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具备法治意识是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校本课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将课程需要与学生成长、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徑。笔者选择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指导下开发校本课程,从学情出发,灵活选择素材,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不断完善学生的法治思维,从而彰显立德树人功能。

(责任编辑    谭斯陌)

猜你喜欢

模拟法庭法治意识校本课程
高校法律教学方法研究
民办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