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21-09-29宋德龙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苏东坡中华文化语篇

□宋德龙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意识培养,一直以来都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者们认可,这方面的实践也层出不穷。在早期的外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更多地集中在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上,而近年来强调用目的语来传播本族语文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取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6。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我国学生在对外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如何进行指向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教学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在对外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对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关注:首先是课程资源的选取,合适的课程资源能提供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表达力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中华文化知识;其次是科学的教学过程,只有采用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中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上述资源、教学两个方面是培养中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亟需有成熟可行的实施策略。然而,尽管近年来弘扬中华文化的呼声较高,但在当今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这方面的策略仍然不多,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明显不足。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上述两个方面阐述中学阶段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合理选择中华文化英语课程资源

要想具有运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有关中华文化的英语读物,并在听、说、读、写、看等语言活动过程中形成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语言能力。然而,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海量的中华文化读物,目前广大教师能够获得的英文版的中华文化读物也不计其数,需要做大量的筛选工作。笔者认为,在选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资源选择要体现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系统的输入,才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围绕“苏东坡的词”这个主题,需要让学生学习多篇苏东坡的代表性词作,同时还需要一些有关中国文学、宋词、苏东坡生平等相关知识的语篇,通过这些语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探究,这样才能在这一文化现象中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如果只是花一两天时间学习一两首苏东坡的词,学生对这一话题不能形成有效的意义体系,相关英语表达能力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其文化传播能力则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确定教学资源时也要从可操作性方面加以考量,不能选取内容过大、耗时过多的主题,否则目标难以实现。比如,如果每周只能有1~2个课时学习中华文化英文读物,以一个月为例,教学资源就不该确定为中国文学、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等过于宽泛的内容。

其次,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资源选择要遵循经典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经典性,是指要选用那些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主要作品,而非代表性不强,流传度、认可度不高的读物。例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这一主题时,选择诗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经久流传的作品译本要比其他零散的作品译本更好;学习宋词这一主题时,介绍苏轼、欧阳修等被国人广泛认知的作品要比其他一般的词作更佳。这样的经典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中华文化英语学习资源的选择,无论是客观描述型的文化读物,如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重要风俗、生活习惯等的文章,还是主观创造型的文化作品,如道家学说、儒家学说、楚辞、唐诗、宋词、名著、寓言等等,或是有关这些文化作品的背景介绍、内涵解释、欣赏评价的英文读物。当然,资源选择还需要注意可读性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英语水平,所选作品或译本要考虑其语言难度和内容的趣味性,避免过难、过于枯燥的读物影响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选择短小的经典名篇要比选择像《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更利于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刻领会其内容,并学会用英文加以传播。

再次,在资源的选配上,可遵循教材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随着传播中华文化意识的加强,目前我国在中学阶段使用的教材中也加入了很多有关中华文化的语篇,因此选材时可以体现教材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可通过补充,拓展教材内相应中华文化的主题,帮助学生形成更有体系的中华文化知识。同时,在资源选取过程中,除了由教师选择用在课堂内的内容以外,也可鼓励并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应的材料,利用课堂外时间进行自主补充和拓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二、科学执行中华文化英语教学过程

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教学应以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以及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为目标。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中华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的演进和融合[1]34。首先,学生要感知中华文化知识,了解相关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述方式,也就是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分析与对比的方式进行感知。其次,学生要认同优秀中华文化,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对文本进行赏析,形成心理趋向。再次,学生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将相应中华文化加以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存和价值取向。最后,学生要形成传播中华文化的个人素养,在日常行为和个人表征上有所体现,不但自身行为时时体现中华文化,而且在对外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

教师在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中华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传播能力。在教学目标制订、中华文化语篇解读、教学过程展开等方面,英语教学要践行符合课程标准的语言教学观,具体如下:

(一)关注主题意义,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拓展有关中华文化的主题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要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侧重,避免脱离主题意义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比如,以下是苏东坡的词“Waning Moon on Sparse Plane Tree”(《缺月挂疏桐》,许渊冲翻译的版本):

Waning Moon on Sparse Plane Tree

On the sparse plane tree hangs the waning moon;

The water clock is still,and hushed is the man.

Who can see the hermit pacing up and down alone?

Isit the shadow of a swan?

Startled,heturnshishead;

With a grief none behold.

Looking around,he won’t perch on branchesdead;

But on thelonely sandbank cold.

这首词的教学,可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1)获取、梳理、描述《缺月挂疏桐》这首词的事实性信息;

(2)推断苏东坡在此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评价此词的写作效果以及许渊冲版本翻译的效果;

(4)对苏东坡在此词中体现的人生观做出自己的评价;

(5)形成对苏东坡和《缺月挂疏桐》的主题意义理解与升华,并能用英语加以表达。

课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但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学生首先需要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了解的过程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通过理解、推断、评价等手段慢慢自主获取主题意义的过程,因此在目标体系中应当包含上述层级,让学生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从而由衷而自豪地传播中华文化。

(二)认真研读语篇,掌握教学核心内容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因此中华文化的教学要体现以语篇为载体的原则。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比如对于“Waning Moon on Sparse Plane Tree”这一语篇,教师需要进行以下研读:

1.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

《缺月挂疏桐》是一首宋词,作者苏东坡因和当朝丞相政见不合被贬到湖北黄州,寓居于郊外的定慧院,内心深处充满幽独和寂寞,因此作词排解心意,表达自己报国无门而又蔑视流俗的心境。整首词描画了缺月、疏桐,呈现了自己因为乌台诗案而遭贬的心有余悸、愤懑委屈而又不甘流俗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写了景,包括waning moon、sparse plane tree、late night、hermit’s shadow;同时作者也抒了情——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蔑视流俗的心态。

2.作者是如何体现主题的?

该词有典型的宋词特点,整首词既描述了状态又描述了动作,由景入情,借景抒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由现实到想象抒情,产生了强烈的对称效应。在语言上,作者通过用词表达感情,如用sparse、waning、still、alone、startled、grief、dead、lonely、cold等消极性词汇表达孤闷的状态,用“Is it the shadow of a swan?”和“He won’t perch on branches dead”等阐明自己不甘流俗的心态;同时,作者也用中华文化中的意象来表达写作意图,如moon、swan、branches、sandbank等,让读者产生共情,领悟其独特的中国文人气质。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首词?

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抒发胸臆,表达自己爱国却因遭排挤而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态。读出这样的主旨,是文本解读的最重要目标。同时,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价值观,能帮助我们形成有关“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学”的主题意义,这是构建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这一作品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这一作品的目的是探究相关的主题意义,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

语篇的研读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通常可以从what、how和why三个层面进行[2]。上述解读,第一个问题针对的即是what问题,第二个为how问题,第三个是有关作者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的why问题,以及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首词的阅读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往往有比较确切的答案作为依据,这是学生学习有关中华文化知识的过程。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解读的深度多取决于解读者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和认知方式,也体现在解读者和学习者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之中,并不强求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不同的阐释,目标就在与文本、同伴或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全面、合理的意义理解。

(三)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教学有效性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形成中华文化自信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中华文化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有关中华文化的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围绕中华文化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Waning Moon on Sparse Plane Tree”的教学,可设计以下主要学习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

(1)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将有一批英国中学生来访,他们对中国的宋词很感兴趣,学校因此征稿,请同学们撰写一篇英文演讲稿,推介苏东坡以及他的词《缺月挂疏桐》。

(2)教师简单介绍苏东坡生平,特别是他被流放黄州前后的背景信息,如乌台诗案、中国宋朝被贬官员的处置方式,等等。

(3)根据标题“Waning Moon on Sparse Plane Tree”进行预测:作者苏东坡可能会在词中主要写什么内容?

(4)快速阅读文本,获取主要大意,印证此前预测。

(5)仔细阅读文本,找到作者所描述的景和他所抒发的情的相关信息,梳理并整合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如图1)。

图1

上述(1)(2)两步的目的是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背景知识,提出学习任务,属于课堂的导入部分;(3)(4)(5)三个步骤属于概括、梳理、整合信息环节。

2.应用实践类活动

(6)熟悉并巩固词中的语言、宋词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押韵的作用、对仗的要求、用词的讲究,等等)。

(7)学生两人一组,接龙式或对句式背诵本词;然后运用所梳理和提炼的结构化知识,运用所学语言,阐述苏东坡此词的内容,体会苏东坡借此词所抒发的胸臆。

这两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践与内化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3.迁移创新类活动

(8)呈现中文版原词,问学生:中、英文哪个版本更好?哪个版本更能让读者感悟到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英语课,所以学生更多地应当是阅读英文版的词,学习活动都是基于英文的《缺月挂疏桐》这一语篇,而非中文版。学生一般会更认同中文版,所以中文版原词不宜过早呈现给学生,以免学生无须仔细学习英文语篇就已完成了理解,明白了主题,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传播的能力。这也是直到这一步才呈现给学生中文版的原因。此处呈现中文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与评价,增加内容理解和语言转化的准确性。

(9)学生评价许渊冲版本的英文翻译水平:译作是否最佳地体现出了苏东坡原词的韵味?

(10)学生分析并讨论该词的写作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11)学生评价苏东坡在此词中所表达的价值观,想象如果自己是苏东坡,处于那个时代和那个境遇,将会如何看待人生。

在上述四个步骤中,学生分析评价语篇的意义与形式,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在主题意义方面的升华。当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活动有各种方式,问题也有不同角度,上述四个问题并非是唯一合理的选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问题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和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选择其中的几个加以讨论。

(12)学生撰写演讲稿,介绍苏东坡以及他的词《缺月挂疏桐》,包括词作简介、特点分析、评判赏析三个部分。

这最后一步,学生在新的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与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这一任务在导入部分已经布置,实际上隐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骤都与此任务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通过让学生记笔记、填写学习单等方式将每一步骤中获得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落实在笔头,为最终撰写演讲稿留下痕迹,打下基础。

本案例展示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整合了课程的六要素,并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将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内涵理解、语言技能发展和学习策略运用融合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获得了对中华文化的系统、理性而又充满自信的理解,并形成了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步骤中,最后的迁移创新是整堂课的核心目标,因此所分配的课堂时间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否则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输出能力。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解环节不能占用大量时间,师生不应纠缠于琐碎的细节或简单的事实性信息中,以免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其实,对于信息的学习与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反复出现,在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多次回顾和运用文本信息,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学习理解环节的时间投入问题。当然,教学活动没有固有的模式或顺序,根据学情和实际课堂效果的不同,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活动时间和顺序,如果发现学生对事实性信息的理解仍然存在缺陷,可随时回顾文本,采用个别提醒、小组合作、全员讲解等不同方式加以补救,但较好的方式是将各个步骤都融入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之中,在探究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锻造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本文以提高中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心和表达力为目标,以英文版的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读物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索,力求寻找提升中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心和表达力的可行路径。提升中学生的本国文化自信心和表达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其方法和策略也多种多样,需要更多的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者加以探索,从而为教育方针的落实、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苏东坡中华文化语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