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21-09-28张朝霞申永燕管浩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全程常规康复

张朝霞 申永燕 管浩然

德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5301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高水平状态,据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因CHD死亡的人数高达7 034.1万,占总死亡率的14%〔1〕。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从而引发坏死性心脏病,发病严重者可发展成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后果,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及威胁〔2〕。目前临床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因其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CHD的诊断治疗中〔3〕。但由于该手术对大血管血流只能起到改善作用,还需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延缓病情继续发展〔4〕。有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在介入围术期内存在诸多负性情绪从而导致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术后进行长期的后续治疗、遵医嘱服药和积极控制好危险因素才能使患者更好康复,因此对于CHD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积极全面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5〕。全程护理模式是在患者住院、出院及家庭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长期有效的监督与指导,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6〕。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对CHD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模式后,观察对其术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自我成长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德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84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为冠心病者;②无其他既往病史;③未接受过化疗者;④配合治疗并签署手术同意书;⑤具有基本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②近期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者;③心肺功能严重障碍者;④已参加过相关治疗者。根据抽签法将其等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4例。常规组年龄42~76岁,平均(53.58±8.34)岁;男23例,女21例;疾病类型:心肌梗死型13例,心绞痛型24例,无症状型7例;身高150~181 cm。干预组年龄44~79岁,平均(56.87±9.56)岁;男24例,女20例;疾病类型:心肌梗死型13例,心绞痛型19例,无症状型12例;身高154~177 cm。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前准备、输液、用药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等;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术前健康宣教;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做好常规消毒工作;以及出院时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出院后告知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成立全程护理小组 成立由专科主治医生1名、护士长1名、专科护士2名的健康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均具有3年以上的疾病治疗经验与临床护理经验,具有充分的耐心与良好的沟通能力,且都统一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咨询与查阅文献后,共同制定全程护理措施,并对全程护理模式的内容、干预计划及流程都充分了解,同时,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完全掌握。

1.2.2全程护理模式 该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入院-术前-术后-院外整个过程实施全面的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其次加强术中的护理,减少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然后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饮食干预、并发症的预防与舒适度管理,加上院外的持续性监督与随访,使患者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其以往行为方式,促进区更好地康复,具体内容如下,见表1。

表1 实施全面的护理内容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7〕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表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情况、心绞痛发展情况、疾病主观感受及治疗满意度等5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分为100分,结果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机体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越好。②心理状态:选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8〕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进行评分,该表包括坚韧性、自强、乐观、力量性4个维度,共有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0~100分,结果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弹性越好。③自我成长:选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9〕对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成长进行评估,该表包括人生感悟、新可能性、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与自我改变5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100分,结果分值越高,表示创伤后自我成长水平越高。④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评定量表(MACE)〔10〕对患者干预后的出现心脏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评定,该表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狭窄、血运重建等4个维度,结果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SAQ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SAQ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2 两组CD-RISC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CD-RISC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2.3 两组PTGI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PTGI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

3 讨论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自身的营养和氧气均由冠状动脉所提供,而CHD患者常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患者伴有胸部窒息感、剧烈的烧灼性疼痛与乏力等表现,从而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11〕。其作为一种累及心血管系统的严重身心疾病,CHD不但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给其带来巨大的身体负担,在确诊后,由于该病病程长、经常反复等原因,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直线降低。PCI术是目前CHD的常用治疗方法,该治疗是指经桡动脉、股动脉等外周动脉,将特制的带气囊导管送至冠脉狭窄处或闭塞冠状动脉处,并通过球囊对狭窄的管腔进行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法从而疏通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灌注血流量,以达到预防再狭窄、提高心肌血流灌注的效果〔12〕。该手术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目前在临床被诸多患者接受,但该手术也属于创伤性手术,多数患者在术前术后均会出现大多的不良情绪,加上PCI术后虽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容易出现血肿、出血、血管再狭窄等不良并发症出现,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13〕。因此,该类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对手术进行及术后康复有密切的影响,常规的围术期护理仅仅是以术前为患者做好手术准备、术中按照正常手术流程及术后对患者做好消毒工作等,由于太过传统、内容单一,且只能在院内对患者进行护理,无法在院外也进行监测护理〔14〕。而CHD的治疗要求患者在家庭中也保持适当运动、控制好饮食及长期服药等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在没有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下,他们的遵医行为普遍偏差。因此,将专业护理对患者实施住院一家庭一门诊一体化的全程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全程护理是在1860年在美国提出,其护理理念是将患者整个诊疗过程全部贯穿的一种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入院到出院、出院到复查及康复锻炼等过程均实施连续性的专业护理,该模式旨在获得社会、患者、医生及护士的全体满意〔15〕。通过住院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中加强保温及监测、术后饮食、预防及康复锻炼的干预,院外的实时监督及随访等,使得患者得到全面化的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6〕。基于此,本次研究将全程护理模式实施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观察其术后的心理状态、自我成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干预组的SAQ显著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CD-RISC显著高于常规组、干预组PTGI明显低于常规组、干预组MACE明显低于常规组,分析可能原因有:该护理是一种全面且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对健康护理的系统性、持续性及完整性进行不断加强,在患者术前通过健康宣教,改正患者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强化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避免由于负性情绪而对患者治疗、康复及预后产生影响,使其保持积极心态;术后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出现低温症状从而造成机体损伤,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术后加强对并发症的监测,并进行积极的处理,并指导其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出院后仍然对患者加强宣教,强化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的意识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病情发展情况,及时给予有效指导;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疾病诱发因素,并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诊,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CHD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模式后,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自我成长水平,降低其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全程常规康复
常规之外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别受限于常规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手工制鞋全程LOOK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