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认视角下“雨”的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

2021-09-27王健张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王健 张雨

内容摘要:天气是人类基本经验之一,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之所以选择“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雨”关系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英汉语言中有大量关于“雨”的隐喻用法,这些用法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旨在综述、分析、探讨“雨”隐喻用法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雨 认知语言学

Layoff & Johnson(1999)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一书中将经验主义的思想概括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它包含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三条基本原则。Layoff & Johnson(1980)认为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像镜子一样客观的反应外部的客观世界,其中必然夹杂着人的智力因素。在此过程中,隐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Lakoff,1980)。体验哲学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而且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和定义的。天气现象这一人类基本经验常被用于构造概念和理解世界。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是在语言形成之前人类反复体验的自然现象,进而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最基本认知经验。人类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基于天气现象形成的经验来探讨和理解一些抽象概念,进而构建起天气隐喻概念框架。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以“雨”为例,旨在综述、探讨其隐喻用法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异性。

陈伟济和万小磊(2017)虽对“雨”隐喻用法的英汉语做了对比研究,但其研究结果仅限于举例列举,对于英汉语中“雨”的隐喻投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背后的理据未做详细论述。王璨(2020)对英汉语中相关的“雨”概念隐喻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与本文结果存在差异,究其原因笔者发现18个隐喻投射中存在重合部分。如“麻烦是雨”和“困难是雨”可以合并为一个隐喻投射。本文研究目标在于在零散且不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天气现象中的“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概念隐喻的进行深入的汇总、分类和对比,对英汉语中“雨”的每一种隐喻投射给予充分的理据说明。

一.英汉语中“雨”概念隐喻的共性分析

生存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也有几乎一样的身体构造,所以同一种自然现象作用于人体的感知,会使人产生相似的认知心理。

“雨”喻破坏者。瓢泼大雨会导致洪水的发生,带来沉重的灾难。雨的破坏性作用于英汉民族的心理层面产生了共同的认知心理。汉语中“风雨交加”、“雨沐风餐”等,英语中的rain off,take a rain check都可以用来映射具有破坏性的事物。

“雨”喻逆境。大雨不断则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雨也常用来比喻逆境、困难。汉语中用“雨过天晴”、“风雨无阻”等来隐喻困境。英语中则有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的表达。

“雨”喻數量多。大雨一般密集冲击力强,人类也难以计数雨滴的数量。雨可以用来相容数量多。汉语中的隐喻性表达有“枪林弹雨”、“流星雨”等。此外英语中有Shells rained down on the city的表达。

“雨”喻忧郁之情。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类的情感。“雨”作为人类反复互动体验的一种自然现象无疑会对人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抒发诗人内心的寂寞、忧伤之情。雨在英语中也常用来烘托忧伤之情。

“雨”喻喜悦之情。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浇灌,人类发展史上也确实存在靠天吃饭的时期。汉语农谚“春雨贵如油”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等一些事物的珍惜、希望、喜悦之情。雨在英语也有February rain falls the barn的表达。

二.“雨”概念隐喻的个性分析

汉民族和英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用语言表达的外部世界或抽象事物也必然带有各自民族特点。这是概念隐喻具有民族差异的根本所在。

1.“雨”概念隐喻的个性在汉语中的体现

“雨”喻及时的帮助。“及时雨”指庄稼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庄稼干旱时,天降大雨,无疑是给予农民的最大帮助。人遇困难,亲朋好友伸出援手,无疑也是最大的帮助。基于体验的相似性,汉语中也就有了用“及时雨”比喻适时的帮助的隐喻用法。

“雨”喻无常。汉语中“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描述了刚刚晴空万里,转瞬间乌云密布的情形。汉语里把“雨”的无常投射到了人、事、物的无常。

“雨”喻良好教育。雨之于植物成长与良好的教育之于人具有相似性,基于此,汉语中“雨”可喻良好的教育。

“雨”喻朋友。中华民族长期受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润,历来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人与好友之间的融洽关系具有相似性。汉语里以“旧雨新雨”代指老友新交。

“雨”喻男女之情。人类认识世界之初,对待性羞涩而陌生,导致很多性隐喻的出现。中西方对性文化有各自的隐喻方式,汉语用“雨”这一气象概念的复合词映射男女性爱是西方文化里所没有的。

“雨”喻流言蜚语。风常伴随雨,故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人类对风和雨反复的体验常用来描述人们对于流言蜚语的体验。风是因,雨是果,风后不一定有雨,通过刮风的因推断下雨的果与听到流言蜚语便信以为真均属未经深思熟虑,草率行事。

“雨”喻仁政。封建社会里,人民渴望官员和朝廷的仁政和恩泽。仁政之于人民的作用相似于雨水之于万物,人民渴望仁政,万物渴望雨水,仁政恩惠人民,雨水滋润万物。因此汉语中存在用“雨”喻指仁政和恩泽的表达。

“雨”喻恩惠。汉民族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农作物收成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在此经验基础上形成了雨水可促进万物生长,是丰收的必要条件的基本认知。古人封建思想浓重,又把雨看做是上天的恩惠,故汉语中存在用“雨”来喻指恩惠的用法。

2.“雨”概念隐喻的个性在英语中的体现

NORMAL IS RAIN。英民族较早的对海洋发起挑战,长期与海洋为伴,对于海洋有着比汉民族更深刻的体验。海上气候惡劣,天气变幻莫测,于英民族的人来说,下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Rain”就变成了平淡事物的代名词,英语中的“Rain”可喻指任何事物或任何人。

3.英汉语“雨”概念隐喻投射对比

英汉语中“雨”的诸多隐喻投射不管是同还是异,它们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人对“雨”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反复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即“雨”的隐喻投射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理据的。相同的身体构造使得英汉民族对同一天气现象产生相同的体验和认识。这些相似的体验被用于理解相似或相同的抽象概念,因而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投射(雷丹,2013)。本文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雨”概念的投射一共有14个,其中5个是英汉共有的,8个是汉语特有的,1个是英语特有的。可见英汉语中“雨”的隐喻投射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存。相同的身体构造与相似的物理环境之间反复性互动性体验形成了对“雨”相似的经验基础。在身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性体验这一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异性势必对体验结果产生影响。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气候条件等存在的差异势必使不同体验客体对“雨”产生差异性的体验。

体验哲学认为“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身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理密切相连”(王寅,2001)。关于“雨”的一系列隐喻投射不管是相同还是相异,他们的建立都是建立在人的经验基础之上。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汉民族和英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用语言表达的外部世界或抽象事物也必然带有各自的民族特点。这是概念隐喻具有民族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在前人关于“雨”的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地对比和分析了“雨”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异并现的现象,并解释了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CSW2021151)。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