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粪菌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20 例疗效观察

2021-09-27刘金金梅彩玲何燕华黄慧玲顾秋平

药品评价 2021年15期
关键词:灌肠菌群黏膜

刘金金,梅彩玲,何燕华,黄慧玲,顾秋平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放射性肠炎(ARE)是因腹膜后及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黏液脓血便、腹胀等,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ARE 患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常规灌肠及应用激素、黏膜保护剂等效果欠佳。研究显示,放射治疗会损害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或杀灭正常肠道菌群,促使肠道菌群紊乱,诱发或加重肠道黏膜炎症反应。补充肠道菌群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RE 患者肠道菌群、调节肠黏膜免疫系统、肠屏障功能。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促进肠道正常菌群重建,逐渐被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治疗[2-3]。本研究分析FMT 治疗ARE 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ARE 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就诊于赣州市人民医院的40 例ARE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 例)和对照组(20 例)。治疗组女6 例,男14 例;年龄(50.21±2.14)岁,年龄范围20~78岁。对照组女8 例,男12 例;年龄(50.14±2.09)岁,年龄范围22~77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要求。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 版)》[4]中ARE 相关诊断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肝肾功能正常;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合并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感染或心肺原发疾病患者;药物滥用史;存在药物、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出口梗阻型功能性病变、混合型功能性病变;过敏体质;肠道器质性病变;预计生存期<6 个月;近3 个月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并发代谢性疾病;合并肠穿孔、肠梗阻、脓毒血症等疾病者;精神异常;严重免疫缺陷;发热。

1.3 供体选择

纳入标准:患者的直系健康亲属年龄范围6~15岁;智力、生长发育与精神状态良好;睡眠状态、饮食结构、机体锻炼和日常活动正常;排便习惯规律;对粪便开展微生物检测结果为阴性;血清学检查血生化、血常规与肝炎病毒正常;3 个月内无使用抗生素史、免疫抑制剂者。排除标准:危重症患者;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疾病手术史;高危性行为;药物滥用史;特发性便秘;过敏性体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经筛查粪便常规(传染性、感染性等相关病原体)无异常。

1.4 方法

治疗组予以FMT 治疗:(1)活菌制备。移植的粪菌来自患者的直系健康亲属,收集粪便标本50 g,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电动搅拌机搅拌至均匀悬浮状态,用不同孔径滤网分别过滤,用注射器将滤液转移至无菌输液袋中,每袋菌液约150 mL,将空气排出,置于-80 ℃环境下冻存,备用。(2)粪菌移植。移植前告知患者移植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将导尿管插入肛门,深度约为15 cm,用无菌注射器取150 mL粪菌液注入,叮嘱患者仰卧30 min,1 次/d,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用康复新液灌肠,即在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50 mL 康复新液实施灌肠,灌肠方法同治疗组,1 次/d,连续治疗7 d。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治疗,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大便常规RBC(-),消化道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为显效;大便常规RBC(+),消化道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为有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黏膜损伤程度。采用 RTOH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判断损伤程度,0 级:无变化;1 级:充血,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2 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3 级 :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4 级:存在溃疡、坏死、出血,分级越高则黏膜损伤越严重。(3)使用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生活质量。总分为100 分,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例(%)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黏膜损伤程度

两组治疗前黏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损伤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治疗前、后=2.670,P对照组治疗前、后=0.011;Z治疗组治疗前、后=4.838,P治疗组治疗前、后<0.001),治疗组治疗7 d 后黏膜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

两组治疗前KP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KP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ARE 是因放疗中高剂量电离辐射和微粒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形成抑制,损害肠黏膜下小动脉,造成局部闭塞性动静脉内膜炎症,同时会造成肠壁损伤,引起黏膜缺血、溃疡、糜烂,而肠道内细菌可通多损伤位置侵入肠壁,造成病损进一步加重,随着病程迁延可造成肠管狭窄、肠黏膜纤维化,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肠穿孔而坏死[5-7]。临床多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止泻剂、保留灌肠等常规手段治疗ARE,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但治疗效果欠佳,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是ARE 的主要特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可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前景较大。本研究中两组治疗7 d 后黏膜损伤程度均明显减轻,且治疗组黏膜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FMT可更好的减轻ARE 患者症状,减轻黏膜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人肠道内寄居大量正常菌群,是一种重要的宿主防御机制,其能够挥发脂肪酸和产生酸性pH 环境,避免潜在肠道内病原体定植,避免溃疡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使腹泻次数减少,缓解患者腹胀等症状。FMT 是从正常人群肠道内获得的天然、结构接近正常肠道菌落的可靠治疗方式,能够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为肠道提供丢失的有益菌,重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机体菌群平衡[8-9]。家庭成员作为供体,其与患者有相似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宿主基因,肠道微生态环境相似,能够减轻移植后黏膜免疫应答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10]。FMT 获得方便、简易、廉价、可操作性强,充分符合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生理标准,有可能成为ARE 治疗的新型办法,但FMT 移植前需严格筛选供体。

综上所述,FMT 可更好的减轻ARE 患者症状,减轻黏膜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灌肠菌群黏膜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