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2021-09-27郑敏纯

北方药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性本院

郑敏纯

(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 汕头 516000)

手术切口通常能划分成四类,即Ⅰ、Ⅱ、Ⅲ及Ⅳ类,其中Ⅰ类手术切口是清洁类切口,手术未到达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以及泌尿生殖道系统,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1]。经临床研究证实[2],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能提升手术安全性,降低切口的感染几率,但依旧存在用药过度甚至滥用现象,使得耐药菌株不断产生与变迁,导致一些感染很难控制。为有效控制抗菌药在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卫生部先后颁发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法及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的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等多项法律法规,以提升抗菌药在临床应用的合理性[3]。为贯彻落实抗菌药有关管理规范,提升抗菌药使用合理性及有效率,现对本院2019年1-12月4种I类切口手术患者共132例的围术期抗菌药应用状况和干预措施效果开展回顾性调查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本院2019年1-12月4种I类切口手术患者共132例的围术期抗菌药应用临床资料,开展预防用药有关合理性调查,总共分成两个阶段,分别为干预前阶段(2019年1-6月)与干预后阶段(2019年7-12月),各阶段分别有66例患者。干预前的66例患者包含腹股沟疝修补手术21例、乳腺肿瘤切除手术15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6例及甲状腺切除手术14例共4种手术类型。干预后的66例患者包含腹股沟疝修补手术22例、乳腺肿瘤切除手术14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7例及甲状腺切除手术13例共4种手术类型。两个时间段患者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比较。

纳入标准:(1)住院期间开展I类切口手术,同时术前体温和血象都在正常状态,无感染征象。(2)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呼吸道、消化道或者其他系统感染者。(2)过敏体质者。

1.2 调查方法

干预前阶段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依据抗菌药监测网调查用表,制定出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抗菌药预防用药有关调查表,内容涉及患者的基本资料、开展的手术类型、预防使用抗菌药名称、用药类别、应用时机和疗程等。对以上各项调查内容进行收集,并将所有的指标登记在调查表中,同时结合有关管理规范,就抗菌药预防应用开展合理性评价,同时对有关数据和评价结果开展记录。干预后的阶段采取目标监测法进行调查,于开展干预措施后,依旧按照以上调查表的设计内容,仔细对纳入调查表病例资料进行登记入表,当作评价资料。

1.3 干预措施

依据卫生部办公厅有关抗菌药的临床应用管理问题通知中的要求,同时结合2012年国内抗菌药临床应用整治活动方案和用药督导检查要求,与本院相结合制定出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指南,从2019年6月开始对所有I类切口开展监测。分析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对比本次调查结果和上次调查结果,并对伴随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督促改进,对围术期存在多次用药不合理情况者进行批评,情况严重者予以经济上的处罚,同时将结果公布于院内网上。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调查结果

干预前,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39例,占59.1%(39/66);干预后,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56例,占42.4%(28/66),两个阶段对比预防用药率降低16.7%。干预后,用药品种、时机以及用药疗程合理率比干预前升高(P<0.05),见表1。

表1 4种I类切口手术者围术期的用药干预效果[n(%)]

2.2 用药品种选取合理性

第一和第二代头孢推荐当作I类切口手术的首选预防用药,干预后,第一和第二代头孢应用比例较干预前升高(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的围术期抗菌药用药品种选取情况[n(%)]

2.3 用药时机合理性

干预后,围术期用药在术前2h内比例较干预前升高(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的围术期抗菌药应用时机合理性[n(%)]

2.4 用药持续时间合理性

干预前66例患者中,抗菌药持续应用最短时间是1d,最长是13d,均值(3.25±0.78)d;干预后66例患者中,抗菌药持续应用最短时间是1d,最长是23d,均值(2.18±0.75)d,差异显著(t=8.033,P=0.001)。

3 讨论

抗菌药对于手术位置的感染预防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盲目应用抗菌药不仅会使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还能引发细菌耐药性。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后,抗菌药预防应用率从干预前59.1%降低到42.4%,这和赵华叶等[4]研究中的61.7%降低到42.7%的结果一致,说明开展干预措施之后,I类切口患者围术期的抗菌药应用合理性有一定提升,采取的干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和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应用比例≤30%依旧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是本院在I类切口的围术期应用抗菌药上存在指征较宽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有关抗菌药的预防使用干预及管理,改变以往对抗菌药过度依赖的观念,以促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经研究证实[5],Ⅰ类切口出现感染时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有关规范要求在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需将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当作首选药物。本次调查发现,本院干预后的第一和第二代头孢应用比例超出干预前,提示经开展干预措施能一定程度提升药物种类选取的正确率,在选取抗菌药时更趋于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时机是关键,依据有关规定,预防使用抗菌药需于开始手术之前0.5~2h或者麻醉诱导期使用,同时需要覆盖整个手术过程与结束手术之后的4h。本院干预后术前2h之内的药物使用占比较干预前显著提升。预防使用抗菌药目的为及时将整个I类切口手术当中创面细菌清除。据有关研究显示[6],预防使用I类切口抗菌药的持续时长通常≤24h,极少数≤48h,对于存在感染有关高危因素和术中应用植入物或者假体的患者,能再次或者数次使用药物,但无必要继续应用抗菌药数天或者直至拆线。

综上所述,本院对于I类切口手术的围术期应用抗菌药开展监测及干预以来,在抗菌药应用率、合理占比、用药时机、品种选取以及用药疗程上均有显著改善,但依旧伴随不合理状况,还需长期开展监管及干预,以确保抗菌药应用规范性及合理性。

猜你喜欢

抗菌药合理性本院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