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与分布研究

2021-09-26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禄丰县土官洪武

牛 浪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历朝都重视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与稳固。巡检司起源于五代,经过宋、元诸代的发展,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朝建立后,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的管理,沿袭前代的巡检司制度,在全国广泛设置巡检司。关于巡检司相关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目前有较多成果。如苗书梅①、李治安②、吕进贵③、王伟凯④、田海⑤、胡恒⑥等学者均有研究,其成果涉及巡检司的设置和空间分布、经济与职能等各方面。在研究时代上,主要集中于明清两代。研究尺度上,有的关注全国范围,有的偏向于具有代表性与特殊性的地区,如流民起义频发、盗贼猖獗、京师重镇等地区。但是学者多关注中原内地,对于西南边疆的巡检司关注较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明代云南府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明代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与分布,并借此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因素做出探讨。

一、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

本文所指云南府是以《明史·地理志》中所记载的州县为参考,包括四州九县,四州为安宁、嵩明、昆阳、晋宁,九县为昆明、宜良、富民、罗次、归化、呈贡、禄丰、三泊、易门。空间范围上主要包括今昆明市大部,楚雄州东部和玉溪市北部。从时间范围上来看,云南府在元朝属中庆路,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云南府。根据正德、万历两部《大明会典》以及明清云南地方志中的记载为主,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明代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

(一)南平关巡检司

南平关巡检司属禄丰县,又称南屏关,设置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今禄丰县南平关。“禄丰县南平关巡检司土官李矣,洪武中以甲首宣谕,收招各酋,授巡检。阿克之变,有李印者死于阵。今沿至李维贤袭”[1]973。又《道光云南志钞》载:“明洪武十六年,喜怒子矣,招谕夷民复业有功,授巡检,六传至印”[2]302。《土官底薄》中也记载南平关巡检司为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置[3]336。洪武十六年(1383年)云南基本平定,为加强基层治理,遂在通往迤西要路的南平关设置巡检司。万历《云南通志》载:“南平关巡检司一人,土官巡检司一人”[4]卷5,8,清初仍有南平关巡检司的记载:“南平关,在县西二十里,连涧复岭,林木苍郁,为迤西要路,接广通兰谷关,旧设流土二巡检,今流官裁,仅土巡检一员,原额兵七十三名,防守巡缉,为滇阳险隘”[5]卷4,88。可见南平关巡检司为土流并置,一直沿袭至清初。今禄丰县城西十公里处有南平关,从方位和道里来看,应为南平关巡检司的衙署驻地。

(二)炼象关巡检司

炼象关巡检司属罗次县,设置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今禄丰县腰站乡。《土官底薄》中有两条“炼象关巡检司巡检”记载,一条为李氏,一条为王氏,可见明代在此地曾设置两处土官。“李阿白,云南府罗次县民。前原任炼象关防送千户。洪武十六年四月,布政司劄拟炼象关巡检司土官巡检。”[3]335洪武十六年(1383年)授李阿白为炼象关土巡检。而王氏因招谕缅人有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授炼象关土巡检,弘治四年(1491年)改设流官,与土巡检李氏并置。炼象关巡检司终明一世存在,并为清朝沿用。关于炼象关巡检司的位置,史书中语焉不详。《云南图经志书》载:“罗次县,所属炼象关巡检司,去县西□百里”[6]33。万历《云南通志》载:“炼象关巡检司在县南一百三十五里”[4]卷5,9。《读史方舆纪要》载:“炼象关,在县东百里,有巡司戍守。”[7]5067笔者认为,“罗次县南一百三十里”的记载较为准确。原因如下:第一,从明代云南交通来看,“昆明西南八十里为安宁州,……,安宁州而西六十里曰禄脿驿,驿西北路出山顶,……,西行五十里曰炼象关,关西五十里曰禄丰县”[8]481,可知炼象关在禄脿驿的西北方。若炼象关在罗次县东,从昆明城出发过安宁州后,必然要北上至炼象关,然后再折西南行至禄丰,显然与上述史料记载有所矛盾。第二,从郡县沿革来看,民国时期曾在禄丰县设炼象镇,炼象镇沿革为今腰站乡,炼象镇之名应该是由炼象关而来。明代罗次县的治所位于今禄丰县碧城镇,而炼象关位于今腰站乡(炼象镇)南边,从今碧城镇出发至腰站乡,路程为七十公里,与万历《云南通志》中所记距离大致相同。因此,《云南图经志书》《读史方舆纪要》二书中关于其地理位置记载有误。

(三)禄脿巡检司

禄脿巡检司属安宁州,设置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今安宁市禄脿镇。《土官底薄》载:“赵兴,云南府安宁州禄丰县民,洪武十四年归附,十五年十二月,总兵官征进大理等处,办纳粮草,十六年十二月,男赵宗告,蒙总兵官拟充禄脿巡检司巡检,十七年实授”[3]334。因为该书编于嘉靖年间,嘉靖之后的世系并未记载。根据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安宁州,禄脿巡检司流官巡检一人,土官巡检一人”,[4]卷5,8又《滇略》:“土巡检,则炼象关李、回蹬关杨、禄脿赵、南平关李……”[9]776,二书均成书于万历时期,书中仍有土巡检的记载。《滇志》:“安宁州,禄脿巡检司巡检一”[1]183,《滇志·土司官氏》中亦未见禄脿土巡检记载。由此可以推断,禄脿巡检司的土巡检大概在万历后期裁撤,赵氏在赵邦奇后还应沿袭了2~3代。清初,史籍中仍有禄脿巡检司的记载,可见禄脿巡检司一直延续至清初。关于禄脿的地理位置,“禄脿巡检司,在州西八十里”[4]卷5,10。今安宁市西有禄裱镇,应该与禄脿巡检司命名原因一致,均是由彝语转化而来。

(四)东桥巡检司

东桥巡检司属安宁州,设置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裁革于弘治八年(1495年),位于今安宁市连然镇一带。关于东桥巡检司的记载,只见于两条史料。《景泰云南图经志》:“安宁州,东桥巡检司,在州东”[6]33,《明孝宗实录》记载:“裁革云南布政司矿参议,曲靖、鹤庆二府土官知事,安宁州东桥、金齿司浪沧江二巡检司巡检”[10]孝宗实录卷103,1882。由此可知,弘治八年(1495年)东桥巡检司裁革,故而正德《大明会典》及以后的地方志未见记载。《云南图经志书》编纂于景泰四年(1453年),东桥巡检司在此之前就已设置。考究明洪武十六年(1382年)基本平定云南,随后开始设置相关机构,而安宁守御千户所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设置。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中,安宁州城不可能没有军事防御,虽然安宁州有禄脿巡检司设置,但是距离州城太远,东桥巡检司刚好位于安宁州城东门外。此外,安宁州禄脿巡检司及下属的禄丰、罗次二县所设巡检司均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置。综上,可以推测东桥巡检司应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置,前期主要职能是军事防御。安宁守御千户所设置后,东桥巡检司的军事防御与管控能力弱化,故而很快被裁革。巡检司命名多采用衙署驻地命名,“东桥,在州治之东巡检司前,高三丈,阔加倍之,螳螂川之水经其下。”[6]37东桥巡检司应位于螳螂川附近,又“永安桥,旧名东桥,在安宁州东,螳螂川水流其下”[4]卷2,16。《安宁县志》中记载东桥数次毁于兵燹,弘治年间重修改名为永安桥,以保永远平安之意[11]。今安宁市区东边的连然镇仍有永安大桥,应为当时巡检司驻地。

(五)兔儿关巡检司

兔儿关巡检司属嵩明州,又称兔耳关,设置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今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兔耳村。关于兔儿关巡检司设置的时间只见于《大清一统志》:“兔儿关,在城西南四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康熙五年裁。”[12]122洪武十六年(1383年)平定云南后,设置部分巡检司,上面所述的巡检司均于洪武十六年设置,且兔儿关位于云南府通往曲靖府的要道上,应该是同一时期设置。兔儿关巡检司为土流并置,《土官底薄》虽未见记载,不可考其土流性质,但康熙《云南府志》载:“嵩明州兔儿关,在州西五十里,旧设土巡检,今裁。”[5]卷4,90万历《云南通志》:“兔儿关巡检司一人”,《大明会典》和《滇志》中未标注其有土官或土人⑦,可见在万历之前土巡检裁撤,而流官巡检一直延续至清初。其地理位置史书有多种记载,《云南图经志书》:“兔儿关巡检司,去州之西五十里许”[6]36,万历《云南通志》与《滇志》均记载在州南四十里,而《肇域志》与《大清一统志》均记载为西南四十里。明代嵩明州驻地为今嵩阳镇,在今官渡区大板桥街道有兔耳村,其地理位置刚好位于嵩阳镇西南四十里。且从地名学的角度看,兔耳村应由兔儿(耳)字音转化而来。

(六)赤水鹏巡检司

赤水鹏巡检司属昆明县,又称赤水淜,设置于永乐二年(1404年),位于今昆明市官渡区浑水塘。设置时间史籍中有多种记载,《土官底薄》中记载:“马速鲁麻,系元江军民府入籍,充云南中卫中左所土军,父阿剌马丹,洪武十八年九月,西平侯差做通事,跟随招谕。洪武二十二年七月故,后将速鲁麻做通事,跟随云南右卫千户赵芳招谕,及同本馆赴京公干,具告照例冠带。永乐二年八月奉旨,送吏部也,除他做巡检,礼部便与冠带,钦此。”[3]334赤水鹏巡检司为永乐二年(1405年)设置。《土官底薄》中马氏土巡检共记载五代,至弘治十六年(1503年)马聪袭。又《道光云南志钞》记载马氏土巡检承袭至马时升废除,万历《大明会典》、万历《云南通志》已无“土官”“土巡检”的备注。可以推断,马聪之后由马时升承袭土巡检,嘉靖年间改土归流,赤水鹏土巡检被裁撤,故此后史书中未见记载。赤水鹏巡检司一直延续至清初,《明史·地理志》中仍有记载[13]1172。“赤水鹏巡检司,在县东七十里”[4]卷5,9,按照方位和道里来看,位置大约在今昆明市官渡区浑水塘,方国瑜先生考证其在昆明至杨林的道路上[14],浑水塘刚好位于今昆明至杨林的道路旁。

(七)清水江巡检司

清水江巡检司属昆明县,设置于永乐二年(1405年),在今昆明市西山区清水关村一带。《滇志》记载:“昆明县清水江巡检司土巡检李保,永乐中以通事译夷语,宣谕八百诸酋,授巡检”。[1]973《土官底薄》中记载:“李保,云南府昆明县人,永乐元年十一月,西平侯取充通事,跟往车里……永乐二年四月,奉圣旨,也除他本处做巡检,钦此。”[3]333清水江巡检司在永乐二年(1405年)设置,且李保与赤水鹏巡检司马速鲁麻均是因功授职,二巡检司应为同一年设置。考《土官底薄》中记载,李保故后,子李英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袭,至弘治五年(1492年)李旻承袭[3]333。根据龚荫先生的研究[15],李氏共六代:李保—李英—李贤—李安—李旻—李国柱。从永乐二年(1404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李氏传袭4代,如以每代为22年算,那么李国柱承袭应为正德九年(1514年),至嘉靖年间沿袭结束,而在万历之后史书中均未载清水江土巡检之事。因此,清水江土巡检应在嘉靖时期的改土归流中裁撤。清初的史籍中仍有记载,清水江巡检司一直延续至清初。关于清水江巡检司的地理位置,方国瑜先生考证清水江即清水关[14],在今昆明市西山区有清水关村,且位于昆明市西北,应为清水江巡检司驻地。

(八)汤池巡检司

汤池巡检司属宜良县,设置于景泰元年(1450年),位于今宜良县汤池街道。关于汤池巡检司设置时间,史书中有多种记载:

1. 《土官底薄》载:“景泰元年四月,奉圣旨,既土官每保,准他升授巡检,钦此”[3]401,设置时间在景泰元年(1450年)。

2. 万历《云南通志》载:“宜良县,汤池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洪武二十四年置汤池驿,弘治初年改驿为司”[4]卷5,9,设置时间在弘治初年(1488年)。

3. 《滇志》载:“宜良县汤池巡检司土官马奴,以通事屡偕诸使臣入三宣,后又导诸夷贡方物。正统中,以其子马棋为巡检,从诸夷酋之请也”[1]973,设置时间在正统年间。

由于正统年间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代宗继位,年号改为景泰,后来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位称帝。《滇志》中所记“正统中”应指代明英宗被俘后,代宗所设置巡检司一事。再者,《云南图经志书》已有汤池巡检司的记载,该书编纂于景泰年间,结合上述史料,汤池巡检司应为景泰元年(1450年)设置,万历《云南通志》中记载错误。《肇域志》:“汤池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一流一土,马氏。”[16]2326可见汤池土巡检一直延续清初。在今宜良县西有汤池街道,应与汤池巡检司命名原因相同。从今匡远街道(明宜良县治所)至汤池街道,距离大约为38公里,与史书中记载距离大致相同,汤池巡检司应在今宜良县汤池街道。

(九)贴流巡检司

贴流巡检司属安宁州,贴流又称贴硫。设置年代不详,位于今安宁市区。明清云南地方志均未记载,正德《大明会典》亦未记载[17],而万历《大明会典》中有记载:“贴流巡检司(土人)”[18]721。《大明会典》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四年(1509年)、嘉靖六年(1527年)、万历十五年(1584年)先后纂修,推断其设置应该在正德四年(1509年)至万历十五年(1584年)之间。此外,《肇域志·云南》记载:“贴流巡检司,土人,《滇志》无”[16]2329。《明史·地理志》:“安宁州,又有禄脿、贴流二巡检司”[13]1172。由此推测,贴流巡检司延续至明末清初。贴流应为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今安宁市附近未见与之相同或音相近的地名,具体地理位置待考。

(十)老鸦关巡检司

老鸦关巡检司属禄丰县,设置年代不详,位于今禄丰县土官镇老鸦关村。明代云南的地方志均未记载,《大明会典》中亦未记载。《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老鸦关,在县东四十里,有巡司”[19]5071。《明史·地理志》:“禄丰县,西有星宿河,河东有老鸦关巡检司”[13]1173。根据史书的记载与成书时间来看,笔者认为,老鸦关巡检司的设置时间较晚,可能是在明中期设置。雍正《云南通志》:“老鸦关,在城东南七十里,为迤西要路,旧设巡检,今裁。”[20]卷6,16老鸦关巡检司一直延续至清初。上述史料中对其地理位置均有不同记载,根据康熙《云南府志》中禄丰县的舆图,老鸦关位于禄丰县东南向[5]卷1,10。今禄丰县土官镇有一村名叫老鸦关,应是根据老鸦关命名,而巡检司名称多以衙署驻地命名。明代禄丰县治所在今金山镇,距离土官镇老鸦关村大约为七十五里,与雍正《云南通志》中记载相符。因此,《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有误。

二、云南府巡检司的分布特点

(一)时间分布

根据上述考证,明代在云南府共设置10个巡检司,情况见表1。

表1 明代云南府巡检司概况表

表中所列的巡检司多设置于明朝初期,共有7处,其中尤以洪武年间设置最多,共有5处,占明代云南府巡检司总数的一半。其余3处设置于万历之前。万历之后,明朝政治逐渐走向崩溃,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化,史籍中对巡检司的记载越来越少,巡检司亦未设置。洪武时期设置的土巡检,基本未进行裁革。至明中叶,可考土巡检7处已经裁革5处,其中主要集中于嘉靖、万历年间,只有南平关、汤池二巡检司沿袭至清初。总体看来,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较为稳定,没有出现频繁的裁革或更换衙署驻地。巡检司多存在有明一代,后为清初所沿用。从巡检司的土流性质上看,由于云南区域的特殊性,巡检司的设置与内地不同,采用的是土流并置,土巡检在明中期的变化较大。

明代云南府的巡检司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的影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云南仍未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沐英、蓝玉等人率军征云南,次年云南大部平定。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明朝开始在云南设置机构,同年闰二月,更置云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主要机构基本设置完毕。明征云南时,不少官员招谕夷民有功,明朝因功奖励。考虑部分民众叛服无常,基层机构仍不完备,遂将有功之官任命为巡检司巡检。“专一盘诘来往奸细及贩卖私盐、烦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需要常加提督或有司呈禀”[16]722,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云南府作为云南布政使司的衙署驻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明代基本平定云南后,在云南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所以云南府的巡检司多设置于明初,其中主要在洪武时期。

因为云南地域的特殊性,巡检司的设置与内地不同,采用土流并置的形式。“盖滇省所属多蛮夷杂处,即正印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而土司名目淆杂,难以缕析,故系之府州,以括其所辖”[13]8063,土官多是世袭为主,长期生活在云南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土流并置的形式,既能体现中央王朝对云南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便于官方政策的实施。随着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逐渐稳固,土官问题也日益加剧。宣德年间官员曾上奏:“土官有犯,例应奏请提问,本以宽待之,而蛮夷恃恩,愈益纵肆,每犯罪,即以进贡为名,迁延避匿,或巡历乡村,横敛无厌,人多受害”[10]宣宗实录卷71,1657,鉴于此,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云南府的土巡检也在嘉靖、万历时期裁撤。而南平关、汤池土巡检能够存在有明一代,是因为武定凤氏叛乱,派军征伐有功,土巡检才未被裁撤。《滇志》载:“禄丰县南平关巡检司土官李矣,洪武中以甲首宣谕,收招各酋,授巡检。阿克之变,有李印者死于阵。今沿至李维贤袭。”[1]973汤池土巡检马氏“凤继祖之乱,发其兵三百人。近以荞甸不靖,复征其众戍昆阳。今沿至马羲征袭。”[1]973

云南府的巡检司在明初就初具规模,到明朝中期又设置贴流、老鸦关二巡检司,至此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基本成型。万历之后,明朝逐渐走向崩溃,对地方的管控越来越弱,巡检司的数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天启、崇祯年间,云南府的巡检司数量基本和万历时期一致,但是其职能应该名存实亡。

(二)空间分布

云南府巡检司的分布主要是在云南府城的东西两侧,呈线状特征。明初,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置巡检司。云南府作为云南的咽喉要地,其巡检司的分布主要是沿交通道路的关口分布。赤水鹏巡检司处在云南府通往贵州的路上,该路东北可达乌撒,进入蜀地,东经平夷卫至普安卫。汤池巡检司地理位置更为重要,向东可经陆凉州、师宗州、罗雄州可达贵州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向南沿南盘江而下,可达临安府(今红河建水)。清水江巡检司处在建昌路上,即从云南府城出发,沿西北方向经清水江巡检司至武定,然后过金沙江可达建昌(今四川西昌)。云南府西边的巡检司集中在迤西道路上,多达7处巡检司。巡检司的设置地基本上是控两地之交,如炼象关,介于安宁、禄丰两境之间;南平关,西接广通兰谷关。巡检司虽设置在关隘处,但是距离州县并不远,如有不测,州县官兵很快可以支援。有明一代,云南道路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巡检司驻地没有发生变化,巡检司的设置一直延续至清初。

云南府巡检司的分布与卫所的设置有着互相补充的关系。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置的巡检司,全部分布在当时没有卫所屯驻的州县。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云南府只设置了云南前、后、左、右、中五卫,云南府城外的军事防御与控制主要依靠巡检司的力量。永乐二年(1405年)设置两处巡检司均是在昆明县,云南府与昆明县同治,在卫所的外围又增设两处巡检司,进一步加强对府城的控制。自景泰元年(1450年)设置汤池巡检司后,云南府的巡检司与卫所呈环形分布,即兔儿关、汤池、东桥、禄脿、清水江五处巡检司呈圆环状,围绕在云南府五个卫所的外缘。云南府内有云南五个卫所的防御,外有巡检司的分布,可见明代对云南府的控制极为严格。地理位置重要的安宁州、宜良县,均设置有巡检司和千户所,双重机构的设置下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此外,巡检司的职能不仅仅是盘诘过往路人,缉捕盗贼,还具有管辖一定范围内民众的职能。如炼象关“李氏所辖地方,有篾浪九村”,[1]973“老鸦关,在县辖三乡”[4]卷4,88。

云南府下辖的四州九县,并非每个州县均有巡检司分布。云南府南边的易门县、昆阳州、晋宁州、归化县、呈贡县均未有巡检司分布。而这几个地区没有设置巡检司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部分地区已经有卫所设置,如易门县,易门守御千户所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设置。除重要关隘外,巡检司的设置多是与卫所互补,即有卫所屯驻不设置巡检司。第二,归化县、晋宁州、呈贡县虽处在通往澄江府、元江府的路上,但是其地理位置没有迤西道路重要。所以在地理位置较为次之的地区明代采取铺、哨的形式设置。第三,部分地区后有军事力量驻扎,如昆阳州,凤继祖之乱后,汤池巡检司派兵征伐后,率三百人屯戍在昆阳州。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首先,明代云南府巡检司的设置主要在明朝前期,在景泰元年(1450年)巡检司的设置就基本成型,明中期虽裁革了部分土巡检,但整体上云南府的巡检司保持稳定,巡检司的数量保持在8个左右,巡检司的驻地也没发生变化。其次,云南府巡检司的职能不仅是盘诘往来行人,缉捕盗贼,还需要对其一定范围内的辖区进行社会控制,从而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第三,巡检司遵循沿交通要道分布的原则,并呈线状集中分布在关口要地,与卫所互相补充,巡检司的分布较为合理。第四,因为云南府巡检司分布较为合理,洪武以后云南府很少发生叛乱事件,并且在凤氏叛乱时期,巡检司的官兵能够给予一定支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第五,重要的地区会有巡检司和卫所双重设置,表面上军事防御力量十分雄厚,随着明朝的发展,到了中后期,双重机构的设置可能会导致权力的空白,基层治理能力下降,进而引起社会的动乱。

注释:

① 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② 李治安:《元代巡检司考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纪念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 吕进贵:《明代的巡检制度—地方治安基层组织及其运作》《明史研究丛刊》第6册,台湾:明史研究小组,2002年。

④ 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检司设置与分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⑤ 田海:《明代顺天府地区巡检司的设置、演变与分布研究》《历史地理研究》,2019年第1期。

⑥ 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 《明会典》卷139《关津二》,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三·秩官》均在巡检司后备注其土流情况。

猜你喜欢

禄丰县土官洪武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书法
书法作品
朝鲜王朝的土官制度
书法作品
乡村传统风貌空间的变迁——基于禄丰县叽啦村的个案研究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春满人间
云南禄丰县鹅头厂铁矿成因及找矿前景
云南省禄丰县人民医院:药房、药品双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