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探究
——以马关县12所中小学为例

2021-09-26杨天星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立德

张 俊,杨天星,何 佳

(1.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州教育体育局 教科所,云南 文山 663099;3.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党政办,云南 文山 663099)

所有的教育都须拷问其终极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旨趣,也是教育的旨趣。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手段之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必须要回归人本身,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必须要回归人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这个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性质问题、人才规格问题以及教育方法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必须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进行考量。

一、马关县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情况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辖4乡9镇1个农场管理区124个村委会(社区),截至2017年底,马关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在校生人数61 039人,其中小学有109所(完小94所,教学点15所),中学18所(完中1所,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中学4所)。笔者于2019年6月对马关县12所中小学(马关县第一中学、马关县第一初级中学、马关县第三中学、马关县民族中学、马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马关县大栗树乡中学、马关县坡脚镇中心学校、马关县马白镇中心学校、马关县大栗树乡中心学校、马关县都龙镇小学、马关县第一小学、马关县第四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听课、实地查看、走访等方式,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的地位作用、组织机构、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研与科研等方面。

(一)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地位边缘化,没有发挥课程的关键作用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其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通过对马关县12所学校调研,总体上看,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地位不突出,存在着淡化、边缘化倾向,没有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二)思政课组织机构不健全,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一方面,思政课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缺乏保障。大部分学校没有落实校长或副校长主管思政课,有3所小学没有设置思政课教研室或教研组,直接由教务处统筹。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仅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进行管理,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培训、考核、科研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思政课教学组织和管理缺乏规范性

1.教学组织和安排基本合理,但思政课课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教学组织和安排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12所学校均按照要求开设课程,除了个别学校,其余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基本合理。笔者在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中,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一是小学的课时安排存在严重缩水现象。小学的思想品德周课时为2课时,但因为是数学或语文教师兼职,所以部分教师就占用或挪用思政课来上数学或语文。挤占思政课课时的现象说明思政课在课时上并没有完全得到保证。二是思政课的课时安排处于从属地位,很多学校在课时安排时思政课属于调剂安排。

2.教学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教材使用、教学开展、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从教材使用情况看,除了一所中学,其余中小学校都统一使用了部编教材。笔者在与老师们座谈时,发现了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改动大,部分教师基于自身学科背景的局限,吃不透教材,加上没有好好研究教材,教材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教师的教学开展情况看,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认真撰写教学设计,课中没有认真组织教学,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课后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反思。笔者听了马关县某小学三年级的一节思政课。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精神状态非常好。授课教师精神饱满,顺利完成教学各环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备课不充分,无教案,教学方式单一。笔者了解到,随着思政课在初三升学考试中仅占10分的比例后,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部分学生厌学。另外,思政课教师自身对思政课不重视,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上没有硬性的要求,导致教学目标难于实现。这在中学是一个特别突出的普遍现象,思政课教师仅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来开展教学工作,漠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看,总体上存在着不规范、不认真的问题,部分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开展过教研活动。从教学评价看,一是没有标准或标准模糊。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没有制定统一的思政课评价体系,学校各自为政,导致评价没有标准或标准模糊。二是评价方式单一。从调研结果看,基本上所有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都是以考试为主,教师自行出试卷考试,或者统考、统测,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这跟思政课本身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很难吻合的。

3.教学质量缺乏规范、有效的监控手段

所有学校整体上缺乏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见表1)。主要原因是学校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领导责任制,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缺乏保障。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不定期检查,或是领导随堂听课、评课,但由于落实不到位,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保障。

表1 教学组织和管理情况一览表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1.师资配备存在不到位、不合理的问题

缺乏专职化、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 ,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学科背景复杂多样;师资数量不充足,甚至个别学校紧缺现象严重。

据表2所示,调研的12所学校共有思政课教师230人,专职教师58人,占比为25.2%。在与教师的座谈中得知,四小、一小、马白镇中心校这3所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全部由数学、语文教师兼职,3所学校有个别的学校领导是上思政课的专职教师,所有学校都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少、且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现象。5所普通中学和1所职业中学都配备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尽管有部分思政教师是由学校领导班子兼职,但师资配备基本能满足本校的要求,但师生比均没有达到1∶19。

表2 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2.师资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参差不齐

本次调研的12所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3.9岁,存在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3所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4.9岁,3所中心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1岁。6所中学中,马关县第三中学和马关县民族中学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6所中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4.9岁。从职称结构看,参差不齐。3所中心学校(马白镇中心校、大栗树中心校、坡脚中心校)共有思政课教师103人,高级职称35人,占34%,中级职称50人,占48.5%,初级职称17人,占16.5%;3所小学(马关一小、马关四小、都龙小学)共有思政课教师73人,高级职称43人,占59%,中级职称29人,占39.7%;初级职称1人,占0.73%;5 所普通中学(马关县第一中学、马关县第一初级中学、马关县第三中学、马关县民族中学、马关县大栗树乡中学)共有思政课教师47人,高级职称31人,占66%,中级职称11人,占23%,初级职称3人,占6.4%。马关县第一中学有2人未定级。纵向看,高级职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中学、小学、中心学校。

3.师资培训力度小,培训形式单一

12所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存在共性问题:培训力度小,除了个别学校,国培和部编教材网络培训没有做到全覆盖;培训形式单一,尤其老师们比较关注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欠缺;外出参加培训机会少,校内培训没有到位。

(五)科研薄弱,无法发挥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总体上看,科研工作滞后,科研薄弱。一是数量少,3所中心学校没有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除了都龙小学,马关县第一、第四小学均无科研活动。科研相对集中在中学。二是层次较低,主要是校级、县级,省级及以上层次的科研没有。三是科研成果应用成效不明显。笔者通过座谈、访谈,了解到科研工作滞后的几个原因:主观上,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为教学而教学,忽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客观上,一是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过多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二是教师的不专职、不专业,无法形成团队;三是学校不重视科研工作,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共性问题及原因

马关县12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现状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机构不健全,教学组织和管理缺乏规范性,课程和教师的关键作用尚未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得以充分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模糊。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定位、政治功能、性质、作用认识模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使命和地位作用认识片面,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对课程、教学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缺乏规范有效的组织管理;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二是思政课价值导向倾斜。立德树人理念的模糊导致了价值评价的偏差。表现在:思政课教学仍然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进行,“唯分数”成为思政课价值导向。三是机制缺乏创新。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不足以支撑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小学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有赖于机制体制的创新。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表现在:师资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上偏大;职称结构参差不一,总体上偏低;学习培训机会少,没有成长的空间。这些问题悬而不解,势必会导致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低下,最终会削弱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探讨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从顶层设计、组织机构、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统筹规划,整体上推动思政课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6]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思政大格局,抓根本问题,谋长远发展,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要把思政课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考虑,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绩效考核、课程改革、科研等方面通盘规划,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构建思政大格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4]学校要站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高度,跳出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怪圈,遵循教育的规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从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加强思政课的建设。

(二)建章立制,健全教学组织管理机制

健全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是规范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一是设置思政课教研室,实现对思政课的常规管理。教研室负责人统筹规划教研室的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总结、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使教研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可以聘请校内、校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通过随机听课、教学观摩、日常教学检查等,掌握教师教学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整改。三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由教务处为主导,在期初、期中、期末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课堂教学纪律、教研室教研活动、教学材料(文件、试卷、教案等)的规范性,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限时整改。四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上好思政课,集体备课是一个重要环节。集体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集体研究,对教学方法集体探讨,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保证。五是完善听评课制度。包括领导听评课、同行教师听评课。规定听评课工作量,统一制定听评课记录表,可以采取教研活动形式进行。六是建立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每学期学生要填写学生评教表,教师要填写教师评学表。学生评教从授课、作业指导、纪律、辅导等方面进行,教师评学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情况、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七是建立教研、教改激励机制。从条件上、经费上、政策上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把教研和教改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发挥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必须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逐步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建设一支不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具体做法:一是政策导向。出台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教中小学思政课的政策,从源头上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切实扭转非专业教师上思政课的现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中小学校要有自觉意识,主动培养思政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此拉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几年的时间,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自觉对标,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教师的劳动是培育人、塑造人的灵魂的精神生产劳动,思政课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在学生心灵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并让其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能力的衡量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高素养的标杆。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对标,明确认识自身的不足,通过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培训

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教师更快的接受、理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是加强培训的范围,力争让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培训,人人都有所提升。二是培训内容层次多。比如既要有涉及宏观层面的知识培训,也要有涉及微观层面的实践教学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培训效果要显著,让教师通过培训认识到上好思政课的必要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让教师有所收获。

(四)加强课程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没有课程的改革创新,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难以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八个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对课程研究,构建中小学思政课体系。这是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具体包括:育人目标、内容体系、途径和形式、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和地方资源建设,培育思政课特色。结合州情、县情,把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特色。

(五)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特殊性,但也有共性,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的规律上,有相通之处。目前,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一方面对教育成本、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造成了教学重复低效。高校的思政建设相对来讲较为规范,从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角度讲,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方法的创新、师资素质的提高,对中小学思政课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立德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