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2021-09-26孙晓雪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孙晓雪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4)

新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代大学生开始面临着愈来愈高的要求和愈来愈多的挑战,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压力。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进而阻碍其健康发展。如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是摆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常见心理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适应性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新生,在步入大学后,会因理想和现实落差较大、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环境等问题产生矛盾、困惑心理。二是情感性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恋爱方面,大学生在思想上尚不成熟,对爱情缺乏正确认知,结果使得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感情层面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偏激性行为,为情所困难以自拔。三是人际交往性心理问题。当前高校已步入“00后”时代,绝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家庭,已经习惯“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面对全新的集体生活,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交往困惑,甚至是与同学出现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四是负担性心理问题。一些学生难以适应专业性学习进度,课业压力、竞争压力愈积愈多,进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问题。此外,就业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另一负担性心理问题,一些学生时常会感到前途渺茫,找不到发展方向,自卑、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问题持续累积。五是经济性心理问题。对于经济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往往会面临多重压力,尤其是心理层面压力更是十分巨大,如不加以及时正确引导,极易陷入心理危机。

(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1.大学生主观认知及承受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我认知不够清晰明确。当前很多大学生对自我了解程度不够,对自身存在错误认知,难以控制情绪,一旦遇到困难极易陷入悲观状态,而当取得成绩时又容易出现自我崇拜心理。二是思维模式固化。很多大学生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思维方式固化,一旦问题处理结果与自身预期不符便会产生悲伤情绪。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相同情景,不同大学生在问题处理方式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意志力和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一旦遇到挫折便极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四是自身心理缺陷。因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1],致使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性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2.大学生面临多重外界客观压力

外界客观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2],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习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自控能力差,结果导致考核成绩不理想,甚至是影响未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来自人际交往层面的压力。大学与之前学习阶段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集体生活中需要与各种类型的同学接触,不同学生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矛盾不可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引发心理危机。三是来自未来发展层面的压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就业压力剧增,很多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困境,如不能及时调整则极易诱发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新时期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过渡期,即由青年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3]在此阶段,大学生尚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能力。[4]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模式,一些学生不知如何独立处理好各种关系,甚至出现无所适从的症状,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连接更加紧密,各类信息蜂拥而至校园,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很好地自辨能力,盲目接受不良信息,沾染不良习惯,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面对于此,如未能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干预,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最终使得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甚至是出现心理疾病。鉴于此,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危机筛查和干预,对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法规文件的要求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及时心理危机干预,并对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建专业团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高校应有明确的预案和具体的操作流程,按照预防性原则,采取普查和重点排查等形式,及时发现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各类心理危机,提早发现,及时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当前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已经由危机发生后的介入转向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换而言之,预防为主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核心理念。[5]当今时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其在认知、自我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不良情绪体验产生的概率,鉴于此,必须对学生群体进行及时的心理筛查,提供相应的心理危机预防服务,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危机问题的出现。

(二)发展性原则

面对心理危机,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对危机放任不管,危机就意味着“危险”,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性行为;相反,如果对危机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危机则意味着“转机”,一旦个体顺利度过危机,则必然会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为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在帮助个体克服危机的基础上,促使个体增长经验,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其能够从危机中看到希望,发现事物更好的一面,提高个体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获得长远发展。

(三)协同性原则

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该坚持协同性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组织机构优势,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主体,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确保各组织和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工作,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危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四)针对性原则

当前高校中有心理疾病史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据一定比例,这部分学生心理敏感且承受能力差,当受到一定外界刺激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反应,极易步入心理误区。为此,高校应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按照“一生一策”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状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教会他们掌握必备的自我调节方式方法,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关怀,走出心理误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克服危机,获得发展。

四、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强化心理危机知识普及教育

意识影响行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危机,往往是因为其对外界事物存在片面、错误认知。鉴于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普及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各高校应逐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等课程的学时比例,将此类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构建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还可通过第二课堂,如学生社团、校园网络媒体、讲座报告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困难挫折、乐观对待生活、珍惜善待生命。总之,通过强化心理危机知识普及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理性对待和解决心理危机,同时还有助于及时发现身边其他同学存在的心理危机隐患,在鼓励和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同学克服危机获得发展。

(二)构建心理危机普查预警制度

鉴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普遍性、隐蔽性等特点,各高校应建立并落实心理危机普查预警制度。在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学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利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并将相关学生进行三级预警分类,其中,一级预警是指普查结果显示具有严重预警警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呈现出思想偏激、精神异常,甚至呈现自残自杀等征兆,需要特别关注,必要时可借助于外界专业机构干预;二级预警是指普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出现较大改变,无法自我解决问题、处理困境,需要重点关注,采取及时有效干预手段;三级预警是指普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某些情绪情感方面波动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加以疏导。总之,根据心理危机排查结果,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级别划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手段,定期追踪回访,实施动态化管理,确保良好干预效果。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开展,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建立集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于一体的危机干预系统(详见表1),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有序开展。

表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职责划分

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四级干预工作机制,形成个体—班级—院系—学校的工作回路。宿舍和班级应建立以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心理辅导作用,利用朋辈力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认知,养成良好心态和正确价值观念;各院系应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全面收集学生心理相关信息,追踪跟进,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加以有效疏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作为这一回路的顶层设计者,负责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定期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工作,并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总之,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及时性、发展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原则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和干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对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