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影响

2021-09-25胡光祥李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回输自体股骨颈

胡光祥,李刚

(东莞市中医院 麻醉科,广东 东莞 523000)

0 引言

股骨颈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血液供应欠佳,在发生骨折或疾病后,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要置换病变的髋关节,然而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可能增加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栓的形成风险。髋关节手术操作比较复杂,手术区域的血液供应比较丰富,手术耗时长,因此术中、术后患者的出血量较大,因此输血是髋关节手术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输血治疗的风险也较大,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的发生存[1]。术中自体血回收是指利用血液回收仪器收集患者术中或术后的的失血,通过处理后再会输给患者本人,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感染的发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外科手术中。本文探讨了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东莞市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术中输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30例。所有患者年龄均≥60岁;均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征,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急性严重感染、严重代谢性疾病、严重心肝脑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在试验组中,男女分别有18例、12例;年龄为60~74岁,平均(66.21±3.52)岁;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分别有6例、13例、5例、6例。在对照组中男与女分别有19例、11例;年龄为61~75岁,平均(66.14±3.41)岁;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分别有7例、12例、6例、5例。两组的基本资料经过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输血的输血方式,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2~3 U。试验组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输血方式: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机负压吸引,抗凝处理后置入储血器,过滤后保存至离心杯,离心将血液中的污染物、组织和细胞碎片等清除,游离血浆、血红蛋白、血小板、激活的凝血因子、溶解产物和抗凝剂等,浓缩红细胞加压清理后输给患者[2]。安装人工髋关节假体后,置入引流管并连接回输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检测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分析其中的计数与计量资料,检验水准采用0.05。

2 结果

2.1 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试验组 30 250.86±34.52 5.34±0.85对照组 30 349.52±49.22 6.21±1.17 t-3.349 3.295 P-0.013 0.001

2.2 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T、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升高,TT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PT、APTT水平升高,T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2 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PT APTT 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14.36±2.14 18.49±2.62 31.36±3.41 37.54±3.97 12.41±2.09 8.39±1.88对照组 30 14.14±2.03 16.22±2.29 31.28±3.18 35.11±3.04 12.49±1.98 9.63±1.94 t-0.409 3.573 0.094 2.662 0.152 2.514 P-0.342 0.001 0.463 0.005 0.440 0.007

3 讨论

股骨颈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多,该部位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影响[3]。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疾病有效的手段,但是优于骨折及手术均对患者造成严重创伤,导致患者在围手术期出血量较多,发生贫血的几率明显增加,导致患者术后恢复受到影响。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静脉将血液输注给患者,以补充患者丢失的血容量,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随着手术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献血量的不足[4],导致目前医疗用血短缺现象日益严峻。异体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方式,但是可以导致输血不良反应、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还由于患者血型比较稀缺,难以找到合适的血源,延误治疗。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是将患者术中或术后丢失的血液收集起来,通过离心、过滤后,将浓度高的红细胞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式。由于经过处理后的血液中红细胞浓度高[5],携氧能力强,因而可以迅速、及时的补充患者机体血容量,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由于输注的是患者自身血液,因此也避免了感染肝炎、艾滋病等各种血液传染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以节约血源,对于某些稀有血型的患者来说十分有利。另外,输注自身血液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过敏、溶血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出现,手术安全性也显著提高。再者,在输注自体血液后,不易发生免疫反应[6],能够有效避免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在输血前也不用进行血型及检验交叉配血实验,减少了输血前的工作,使得输血可以尽快进行。在血液回收过程中,由于负压吸引及机械配件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受到损伤,导致其生理功能降低,其他凝血因子损耗增加,同时大量输入回收自体血或血液稀释可以使得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增加。本研究比较了异体输血方式与术中自体血回收输血方式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凝血功能改善比较显著。可见,与异体输血方式相比,术中自体血回收输血方式可以减少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改善其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7]。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体血回输还不能完全代替异体输血,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应联合应用其他血液保护措施。由于创伤手术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稀释性凝血病发生率较高,大量自体血回输也有可能造成凝血方面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处理,减少严重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有利条件[8]。

猜你喜欢

回输自体股骨颈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1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病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后再次成功回输的护理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自体血回输在产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回输的观察及护理
胆汁回输再利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