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2021-09-25欧阳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纤溶阿司匹林血栓

欧阳曦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血供突然中断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病变坏死。临床上最常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1]。然而阿司匹林存在一定弊端,不当的应用可损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2]。近期有研究发现,血栓通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并可改善微循环[3]。实验发现,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但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对凝血纤溶功能的作用尚不清楚[4]。因此我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栓通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57.21±7.18)岁,病程12~48 h,平均(37.11±5.18)h;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57.34±6.34)岁,病程12~48 h,平均(36.62±5.21)h。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包括血脂调节、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尔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号J20080078,规格:100 mg,30片)一日一次,一次100 mg口服;观察组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30017,规格:0.5 g,60粒)一日三次,一次1.5 mg口服。两组治疗时间为3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凝血纤溶功能及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参照第四届的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的标准[5],其内容为:基本治愈(NIHSS评分下降90%以上)、显著进步(NIHSS评分下降45%~89%)、进步(NIHSS评分下降18%~44%)及无效(NIHSS评分下降小于18%)。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在治疗前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4 mL,以3000 pm/min离心10 min,取血浆,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头痛、心律失常及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当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63.0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凝血纤溶功能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PT、APTT均升高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FIB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改变(±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改变(±s)

注:#和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mg/l) FIB(g/L) PT(s) APT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0.63±0.18 0.41±0.06# 4.23±0.58 3.66±0.36# 9.58±1.15 12.89±1.32# 15.58±3.15 25.38±4.15#观察组 46 0.61±0.13 0.53±0.08# 4.15±0.65 2.45±0.35# 9.63±1.15 14.05±1.28# 16.35±3.18 28.41±4.22#t - 0.561 8.053 0.623 16.345 0.209 4.279 1.168 3.472 P - 0.287 0.001 0.535 0.001 0.835 0.001 0.246 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仅出现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为2.17%;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心率失常2例、头痛2例、附壁血栓2例,发生率为15.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率(χ2=6.012,P=0.016)。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着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病,严重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大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的形成,使得局部大脑发生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6]。阿司匹林肠溶片是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之一,然而阿司匹林的使用不当会损伤凝血纤溶功能[7]。血栓通是一种中成药,由三七、黄芪、丹参及玄参制作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近期,有研究表明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但其临床疗效、对凝血功能影响及不良反应尚不清楚[4]。

血栓通可通过扩张小血管及降低神经激素活性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作用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进而使血压降低[8]。此外,血栓通还具有抗炎细胞浸润及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达到保护脑血管的作用[8]。与此同时,血栓通还可抑制血小板表面GPⅡ/Ⅲa分子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的结合,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9]。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63.04%)(P<0.05),说明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这是由于血栓通胶囊内成分三七总皂基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15.22%)(P<0.05),这是由于血栓通与阿司匹林联用后可增加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因此不会增加不良反应[9]。

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当其升高可表明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蛋白溶解亢进。FIB、PT及APTT是凝血功能常见的指标之一,其是表达患者集体凝血机制的关键指标[10]。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PT、APTT均高于对照组,而FIB低于对照组,说明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GPⅡ/Ⅲa分子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并可通过降低神经激素的活性减少脑组织内的炎细胞浸润,及氧化应激。

综上所述,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良好,并可有效改善凝血纤溶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猜你喜欢

纤溶阿司匹林血栓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Me & Miss Bee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