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9-25王竞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王竞波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 急诊科,江苏 南京 21120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患者脑部供血突然不足或者中断,从而引起脑组织坏死,一般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血管腔狭窄等因素导致。该疾病发病比较急,且病情发展快速,同时具有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因此,及时救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相关研究显示[1],在我国,每年约有440万人因急性脑梗死死亡。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以疏通患者梗死部位,软化脑组织,减少脑部组织坏死,帮助患者恢复血液灌注为主,进而最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研究显示[2],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常见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及尿激酶等,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为进一步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本文将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纳入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51~92岁,平均(71.50±3.25)岁,患病至就诊的时间1~5 h,平均(3.12±0.18)h。治疗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1~92岁,平均(71.50±3.25)岁,患病至就诊的时间1~6 h,平均(3.45±0.25)h。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4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3],均经过颅脑CT、MRI等检查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确诊断;②患者没有相关溶栓禁忌证;③患者的血压,血脂等控制良好。排除标准:①排除近期有过动脉穿刺的患者,排除近期有颅脑损伤史的患者;②排除伴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③排除颅内有水肿,出血等患者,排除有动脉畸形的患者;④排除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以常规的措施进行治疗,吸氧,抗感染,呼吸支持,控制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可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剂量100 mg/d,口服。

1.2.2 治疗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常规对症治疗后,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20110052,企业名称: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1 min之内将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然后剩余剂量静脉滴注,静注的时间为1 h。治疗24 h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其中,NIHSS评分包括感觉,语言,意识,上下运动及构音障碍等,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约为严重化[4]。mRS评分主要是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一共有六个等级,死亡为六级,没有症状为0级,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差[5]。不良反应包括脑出血、牙龈出血、呕吐,并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mRS评分改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且治疗组各评分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mRS评分改善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mRS评分改善比较(±s)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mR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治疗组 42 14.12±3.29 5.44±1.18 4.10±0.78 2.11±0.45对照组 42 14.11±3.36 6.97±1.43 4.32±0.98 3.34±0.34 t - 0.014 5.348 1.138 14.133 P - 0.989 0.000 0.258 0.000

2.2 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患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堵塞造成的脑部缺血缺氧,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及脑栓塞等类型,而脑栓塞是急性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脑梗死的范围中,具有中心缺血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其中,周围缺血半暗带中存在着侧支循环,而在这些侧支循环中还存在着很多没有坏死的神经元,因此,早期进行治疗,能够促使梗死血管的疏通,恢复半暗带内的血液循环,减轻患者脑损伤程度,改善脑神经功能。目前,临床上采取的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研究显示[6],脑梗死的患者在患病6 h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良好改善患者预后。阿替普酶是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为第二代静脉溶栓药物,其安全性及特异性均比较高,属于一种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具有选择性的作用于纤维蛋白,从而避免引起全身抗凝溶栓状态,其主要构成成分为糖蛋白,给药后,通过利用其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能够结合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形成纤维酶原,同时在短时间内就会被降解成为纤维酶,最终达到溶栓的效果[7-8]。

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5.44±1.18)、mRS评分(2.11±0.45)更加优于对照组,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恢复神经功能。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5%与对照组的2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没有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还能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