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修辞格分类赏析

2021-09-23许政法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修辞格

许政法

摘   要: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具有高超的修辞艺术,但修辞格纷繁难辨,采用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的修辞格分类方法对其辞格进行分类赏析,以对教师借助修辞开展《归去来兮辞》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修辞格   教学赏析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是经典名篇,再次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其高超的修辞艺术历来为人称道,但修辞格纷繁难辨,急需分类加以归纳。关于修辞格的分类意见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唐钺先生的“比较”“联想”“想象”“曲折”“重复”,黎锦熙先生的“理解”“想象”“情趣”“声色”,陈望道先生的“材料”“意境”“词语”“章句”等。本文采用陈望道先生在我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中的分类,适当补充调整,以对教师借助修辞开展《归》教学有所助益。

一、《归》材料类修辞格赏析

材料上的辞格,“指就事象材料而行的修辞”[1](250),《归》中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和用典,其中比喻更侧重描绘“象”,而用典则倾向援引“事”。

朱熹对《归》修辞的论述是“实用赋义而中亦兼比”,即用赋法表现作者居家、出游、农忙等举止动作,文中写景的语段,如云出、鸟飞、木荣、泉流等自然景色的描写含有比喻意味,可视为诗人自在生活的喻体。具体讲,“松菊犹存”,“松”喻孤直、高洁,“菊”喻隐逸、脱俗的品格,陶渊明用“松菊”喻自己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节操,这也是陶渊明作品的传统,并被后代文人所继承与发扬。“抚孤松而盘桓”,日落人独立,与孤松为友,这种“孤独”是特立独行,是孤独傲岸,喻指精神超出尘网独自遨游;“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无心出而终出,与自己的出仕何其相似,鸟倦飞而终知还,正如自己辞官归来。其实“既窈窕已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样的句子,又何尝不是陶渊明坎坷沉浮人生的隐喻呢?

上述带有比喻性的动作和画面,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更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画面中还融入典故。用典是“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2]。《归》中陶渊明的用典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加以点化,形神兼似,语如己出。“三径”,典故出自汉代《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意在自喻、自况蒋诩,蕴含“恨不能早归之感”。“容膝”,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所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表示大力支持,言“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作者化用此语表达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或植杖而耘耔”,典故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作者在这里暗用荷莜丈人“植杖而耘”的故事,寄寓自己的志趣:躬耕田园,自得其乐。上述典故多源自经、史、子、集,且都是与世外高人、隐居高士、远离尘嚣、不接事务相关的同类典故,不失照管、典雅蕴藉地传达了鄙弃仕途、归隐田园的共同主题。这些典故彰显了陶渊明用典的特色,淡雅生动而不滥用,信手拈来又自然合拍,暗用他人而用人若己。

二、《归》意境类修辞格赏析

意境上的辞格指“就心境意境而行的修辞”[1](250),《归》中主要涉及的是设问和感叹,均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关。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胸中自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名叫设问”,并将设问分为提问和激问两类,而且着重强调“修辞学上通常只承认这第二类激问为正式的提问。这类设问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在所有辞格中是一种奇特的辞法,除了知切情急的特殊情况之外,总是不用它”[1](140)。如今这种设问我们习惯称之为“反问”。感叹修辞指“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乎呼声的词句表出”[1](143),常寓感叹于设问、倒装句式。

《归》的一个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抒情性,使用较多设问和感叹,以增添“知切情急”的色彩和加强“深沉、猛烈”的感情。如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就用了多个寓感叹于设问、倒装的句子:第一节从“归程”写起,陶渊明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意即赶快回家吧。田园将要荒废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用“激问”“感叹”的语气表示“归意之坚”,“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独”即“孤”,意为独自、无人理解,是精神受形体的役使,而感到极度痛苦悲哀的深沉自问。第三节想象“归田”,自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此时的他已与俗世“息交绝游”式的告别,梦回田园试图用田园之乐规劝自己,但仍旧有无法释怀之意。第四节结于“归尽”,陶渊明最后一次发问:“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追逞欲何之?”由“已矣乎!”的感叹发端,后三句中第一句发问道出人生苦短的现实,第二句发问揭示了自己内心“去留”的挣扎,第三句发问坚定了自己归隐田园的人生选择,六个问句与感叹糅合将文章情感不断推升,极大增强了《归去来兮辞》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从而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归》词语类修辞格赏析

词语上的修辞格指“一切利用词语成素的修辞”[1](250)。《归》的“辞”部分比较特殊,用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接近赋,且有诗歌的诸多特征,比如大量运用叠字和押韵。

叠字即同一音节的重叠,《归》较多使用叠字,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易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逞逞欲何之?例1“遥遥”同“摇摇”描写船漂流摇荡的样子,“飘飘”描写衣服随风飘动之貌,这两句写归程途水行舟的情景,抒写了诗人归途中欢乐的心情;例2“翳翳”,描写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诗人初“归舍”而不愿离去;例3“欣欣”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形容泉水漫流的状况,描绘了“归田”的春日景象,明丽如画,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的欢乐情绪;例4“惶惶”,心神惶惶不安,似有所求而无所求。叠字的使用,再间以“盘桓”“窈窕”“崎岖”等双声词、叠韵词,一方面声韵的交替出现产生了有节奏变化的乐律感,另一方面音节的复叠用以表情达意更显情真意切,《归》对叠字的使用達到了声情并茂、音意兼美的效果。

押韵之“韵”是几个句尾词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押韵的字叫作韵脚。《归》一文60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根据韵脚可以划分为30个押韵句,具体为:归、悲、追、非、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留、之、期、耔、诗、疑等。《归》的押韵体现出“韵随意走”的特色,比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此处的情景已由“归程”转为“归舍(园)”,赋陈内容转换的同时对韵脚进行了调整,且多用四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将见到家门时的欢乐、急切归家的心情、至家时亲朋的热情、园舍熟悉的景物等如图画般展开,接下来/e/转换为/a/韵的颜、安、关、观、还、桓等,韵脚的开口度明显变大、發音转为响亮,显现归隐心志之迫切与初步实现之欢快。古音的“尤侯幽”部的几个韵脚,是对前文的一个回环与总结,终于实现归隐田园的夙愿但仍然若有所失。最后作为节拍点的古音“之部”韵脚在句子中出现的间隔逐渐拉大,与顺乎天命、委心任化的深远主旨相和,赋予文章结尾一种悠远绵长的艺术美感。“一句之内,字系于韵而不离散,段落之中,句系于韵而成一气,音响上的完整感,也有助于加强内容上的完整感”[3](99),《归》的押韵就具备这种独特的效果。

四、《归》章句类修辞格赏析

章句上的修辞格,指“一切利用章句组织的修辞”[1](250),《归》中主要涉及对偶和反复,其中对偶集中体现在“句”的层面,反复出现在“章”的层面。

反复的修辞格与《归》的章法相关。在章法接受史上,朱熹评论曰:“首云‘归去来兮,中又云‘归去来兮,了无端绪,疑为二篇。”[4]郎瑛对朱熹“二篇说”的疑惑作了解答,将《归》分为五段,认为从开篇到“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都是赋的起首部分,言将要归田。后接八个四字短句是“铺序兼比”:进家、携幼是赋,松菊意象为比。第三段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到“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是“铺序而比也”:一面是铺陈“园乐”生活,一面是自比云、鸟。第四段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到“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反复序当归之意兼比也”,即“归去来兮”的再现是对归田之志的强化,后转入新一轮赋比,在语意和境界上更进一层。清代余诚《古文释义》对《归去来兮辞》的章法提出“三段五层论”,认为“归去来兮”在层次上是将“园乐”和“田乐”不同的内容进行衔接[5](52-54)。综上可以看出第二次感叹“归去来兮”,情感上具有反复强化的效果,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归隐田园之情思;于表达手法上复现“铺”“比”,于章法上实现“无痕迹可寻”的过渡,达到“理圆事密,联璧其章”(《文心雕龙·丽辞》)的效果。

对偶修辞是本文使用最多的修辞格。王力先生认为“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6](318)《归》文中句中自对类如“今是昨非”“息交绝游”:“今”对“昨”是名词对名词的词性相对,“是”对“非”为形容词对形容词的词性相对,而且“今”与“昨”“是”与“非”均是两两“对立”的概念。“息”与“绝”是动词对动词的词性相对,“交”与“游”为名词对名词的词性相对,但不同于“今是昨非”,“息交绝游”属于同类的概念。两句相对类则大量存在,比较典型的如六字句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等,四字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上述两句相对类对偶修辞,具有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致性和字面相异的不一致性的特点,同中有异、异寓于同、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融入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对偶的运用使文章看上去整齐悦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极佳。

“修辞是文字语言的美容师”,上述修辞格的运用让《归去来兮辞》充满美感,成为传唱千古的不朽佳篇。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语用美感形态赏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4]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徐礼成,晁鎏.《归去来兮辞》章法接受史论略[J].文学教育,2018(1).

[6]王力.王力文集(第1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本文系2020年临沂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和英语跨学科整合级部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0022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修辞格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修辞格词条释文商兑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论修辞格的本质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初中语文修辞格教学初探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