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修辞格的本质

2021-04-01尚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修辞格语言表达层面

尚伟

自1923年唐钺《修辞格》[1]1-10一书出版以来,修辞格就成为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并一度成为持狭义修辞学观念学者研究修辞学的全部,在他们看来,修辞学就是修辞格。发展到今天,修辞学研究早已抛弃了“修辞格”中心论的观念,修辞学获得了更为广泛和深入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修辞格仍然是修辞学研究当中重要的内容,仍有很多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什么是修辞格,修辞格的本质是什么,学者们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导致对修辞格的判断标准不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来界定修辞格,新修辞格也层出不穷,不断增加,但这些新的语言现象是不是都是修辞格却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深入探讨。这就需要我们对修辞格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厘清界限,才能从根本上判断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不是修辞格。

修辞格是什么?修辞格首先是修辞的一个分支,属于积极修辞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广义的修辞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即语言文字修辞。狭义的修辞指文字修辞。积极修辞是和消极修辞相对而言的。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首先使用到这两个概念,在陈望道先生看来,积极修辞是在表达时语言不仅要准确明白,还要形象、生动、活泼,如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和一般的交谈;消极修辞是在表达时语言要准确、客观,如科技论文的表达[2]2-3。由此看来修辞应该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修辞的载体,而修辞格是为了追求语言表达的语言美而形成的。因此修辞格的界定一般要涉及到载体层面的语言、深层结构的思维、功能层面的审美三个基本方面。我们要谈论修辞格的界定、修辞格的本质就需要对修辞格涉及到的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修辞格与载体语言表达的关系

修辞格是针对语言表达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修辞格的载体,没有语言表达也就没有修辞格。修辞格只不过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修辞格和一般的语言表达相较是一种追求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一)修辞格在语体表达上具有差异性

语言表达从语体角度涉及到两个层面,即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层面的表达是利用听觉符号传达信息、情感、思想、观点,书面语层面的表达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传达,从而导致这两种语体在修辞格的使用方面出现差异。书面语能够使用修辞格的类型要比口语能够使用的修辞格类型更多。如“倒字”修辞格。中国人在春节时常在门上贴“”,表达福到之意,这种修辞格在书面语中可用,而在口语中却无法使用。再如“借形”修辞格。传统的“借形”修辞格可以是汉字借形、字母借形、数字借形,这三种借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皆可以使用,但随着新媒体语言的兴起,一种新的“借形”修辞格出现,即用图像借形来表达情感,如“”表达“囧”的意义,这在书面语(主要是网络)中可以使用,但在口语中却很难使用。并且人们在日常交往的口语表达中使用修辞格的主观意愿要比在书面语中使用修辞格的意愿要低。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口语表达中很多情感的传达可以直接通过语调、音色的改变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不需要过多的修辞格参与。如上边表达囧意的图像借形在口语表达中可以直接通过脸上的表情传达出来,无需使用也无法使用图像借形修辞格。

(二)修辞格在语义表达上具有色彩指向性

语言表达具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消极修辞主要指向语言表达的理性意义,即让意义的传达更加顺畅。修辞格作为积极修辞的核心内容,其更多指向语言表达的色彩意义,即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和形象色彩。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写到:“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引用明代解缙的对子形象地说明了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事、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骄傲自满的人,使用了引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格表达了强烈的嘲讽情感,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语言表达是传递表达者的意图,意图是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共同构成的。只不过在具体使用中有时理性意义更强一些,如侧重于信息传递、客观陈述的表达;有的时候色彩意义更强一些,如侧重于形象描述、情感抒发的表达。但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修辞格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表达者的意图,是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凸显表达者的意图。

(三)修辞格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具有格式类聚性和相对稳定性

修辞格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具有固定格式的类聚系统。格即是一种格式,这种格式在语言表达中被普遍使用,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存在,不是昙花一现,才能称之为修辞格。如比喻修辞格一般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构成,且这种修辞格使用得非常普遍,从古到今,从口语到书面语都可以找到。当然,修辞格也在不断发展,有些修辞格可能只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修辞格作为一种类聚系统,它与语法系统一样,也同样具有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如比喻、回文、顶真、反复、对偶等修辞格都是由组合关系构成的聚合。而有些修辞格不具有组合关系,只有聚合关系,如我们常用“红领巾”指代少先队员,用“爬格子”指代写作等,这里的“红领巾”和“爬格子”就是通过借用事物本身某一典型特征来指代事物本身而构成的聚合关系,这种借代修辞格从形式上看只有聚合关系,没有组合关系。语法也是利用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类聚系统。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胡裕树指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3]45-47。也就是说语法和修辞虽然都是针对语言表达的,但其要达到的目的和出发的角度不同。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其主要考虑语法单位之间如何组合结构才能达到意义的通顺;修辞格主要针对表达的效果,其主要考虑怎样表达才能使得表达更生动有趣。语法是表达的基础,修辞格是表达的更高要求。如“长城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北方崇山峻岭之间”,从语法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主语是“长城”,谓语是“盘旋”,宾语是“崇山峻岭之间”,“如一条巨龙”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盘旋”,“在北方”是介宾短语作定语修饰“崇山峻岭之间”。从修辞格考虑,这句话使用了比喻修辞格,“长城”是本体,“如”是喻词,“一条巨龙”是喻体。将长城比喻成巨龙,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壮阔蜿蜒的特征,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可见语法的组合关系及聚合关系考虑不同语法单位之间如何组合,才能保证意义的通顺。哪一类聚合可以和另一类聚合进行组合,其基本规律是什么?各自在句子中的地位是什么?而修辞格更多考虑在通顺的基础上如何使句子更加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如果说语法是语言表达的骨干,则修辞与修辞格是语言表达的血肉。从语言表达的历时来看,应该先有语法,后有修辞和修辞格。

(四)修辞格与常规表达相较具有新颖性、变异性和超常规性

修辞格是对常规表达的一种超越和创新,因而针对常规表达而言,它具有新颖性、变异性和超常规性。修辞格对常规表达的超越主要表现在结构与意义上的超越。如戴望舒在《雨巷》中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雨巷”可以“悠长”,却不能“寂寥”,从语法角度来看,这是个病句。但从修辞格角度来看,“雨巷”并不是现实中的雨巷,而是漫长的人生,对于“人生”可以用“寂寥”修饰,因而在这句诗歌当中作者用“寂寥”修饰“雨巷”,提示读者这里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是对语法结构的突破。再如五代词人牛希济在《生查子》中写到:“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的“绿罗裙”表面的意思就是“绿色的罗裙”,而这里用来指代将要分别的这位女子,反复叮咛将要离开的人,你一定要记得我呀。这种借代手法的使用,使得词更加含蓄、富有美感,也让“绿罗裙”这个词超越了词语本身的意义,临时富有了新的意义。这是在意义上对语言的超越。修辞格也是使得语言摆脱现有意义的束缚,临时具有新意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种使词语临时具有新意的方式,也让修辞格变得更加含蓄,让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出现曲折,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当然一种修辞格长期使用,也会逐渐消解它的新颖性,从而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出现理解时的曲折美感,也就不会被大众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如“基础”这个词,最初应该用在建筑上,后来被广泛使用到其他行业,最初大家是把它当作一种比喻,现在我们一般不会把它当作比喻看待。如“学习要打好基础”,其实是一个暗喻,这句话里暗含着一个比喻即“学习就像建房子一样,要把基础打好。”而我们现在不把这句话看作是一种比喻。这种词语修辞格的消解,首先与这种词语修辞格使用的频率相关,频率越高,则消解的可能性就越高。其次是使用行业领域范围的广泛度,使用得越广泛,则消解的可能性则越大。有些修辞格所造的词,由于使用频率和行业领域广泛度很高,一旦修辞格消解,就很难转向,我们不再把其当作修辞格,如上面的“基础”。而有些修辞格新造词,由于其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使用频率高,且其使用行业领域广泛度不高,其修辞格会在一定时间内消解,但当其使用频率下降后,就会出现转向,被大家重新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如“大团结”是1966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的10元纸币,由于其内容是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有全国各个民族,所以就使用了借代修辞格,被称为“大团结”。由于其使用频率很高,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般人观念当中,“大团结”就是10元,所以“大团结”的借代修辞格就被消解了,它就是一个词。但随着第三套人民币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再提“大团结”是第三套人民币的10元,在常规人的观念当中,这是使用了借代修辞格。由此可见,修辞格是针对常规表达方式而言具有新颖性、变异性、超常规性,并能使人产生意义曲折的表达方式。

二、修辞格与深层结构思维的关系

语言表达是人类思维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作为语言表达的高级阶段,修辞格也是人类思维方式即认识世界方式的体现。

(一)修辞格是人类思维创新的体现

修辞格在表层体现为人类不断打破语言表达常规而采用新的表达方式产生的变格,而在深层则是人类思维不断突破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创新的结果。语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人类的思维也要不断地打破常规,寻求新的方式改造语言,使得语言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心理变迁。刘大为在《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一书中说:“常规的语言形式适应于通常的认知方式,当认知经验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语言形式无法适应它,适应新的认知体验的超常语言形式就出现了。”[4]102-105常规的认知方式反映为常规的语言形式,即语法,而认知经验发生变化时,往往通过辞格的方式首先反映出来,这是语言突破现有常规语言表达,反映新认知方式的有效手段。

(二)修辞格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普遍规律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通过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物间不同特性来区分事物,通过事物间的相同特性形成的类聚来归类事物。同一辞格形成的类聚在深层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同、相近、相似事物的一种认识性类聚,尽管这种认知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反映其所认知事物的本质,但却反映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中的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规律。如比喻和比拟就是利用了认知中的相似性,而借代则是抓住事物典型特征来认识事物,通感、移情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且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有相似性的。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从嗅觉到听觉的转移,用了通感,但两者是有相似性的,将缕缕清香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共同之处就是若有若无的特性,因此也可以说是比喻。同样,在语言当中,也存在从听觉到嗅觉的转移。如“闻”,从造字来看,这个字所指向的词是指听觉的动作,如“百闻不如一见”,但现代汉语中也普遍指向嗅觉的意义,如“闻一下,这个菜香不香?”由此可见,大脑在认识事物时总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并调动不同的认知器官来感知世界,不同感官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体,不同感官之间利用事物性质的相同迅速地联系起来,并将人和外界联系起来。

(三)修辞格是人类思维追求精确、简约的体现

语法满足表达通不通的基本要求,但为了追求意义表达的精确性,更精确地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人类在思维过程中采用了一种策略,即通过修辞和修辞格来达到对语义精确性的追求。如杜甫在《春望》中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句采用了移情的修辞格,精确地表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看到长安城经过战乱之后的残破场景,有感于国事和自身陷于沦陷的长安内心的惶恐不安和深沉的伤感。“感时花溅泪”表达了作者看到沦陷的长安到了春天长满了深深的草木,一片荒芜,再没有过往的繁华,虽然春花盛开,可再没有往日的荣光,作者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但作者却说不是自己在流泪而是花在流泪,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花上,给花也带上了人的情感,似乎自己的伤感只有花知道,花和自己一样感同深受。“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作者在和家人分别之后一直颠沛流离,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惶恐不安,听到风吹草动、听到鸟叫就会胆战心惊,以为又遇上叛军了。但作者不说是自己的惶恐不安,而说是鸟的惶恐不安,将自己的心境移到鸟身上,让鸟也像人一样,说明鸟就如自己的知己,自己的不安鸟知道。这里使用移情的修辞格精确地表达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我们可以说有且只有修辞格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思维的精确性,才能把人类思维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准之美传达出来。

修辞格也是人类思维追求简约的一种有效手段。人类要用相对有限的脑容量来容纳足够多的事物,就需要不断地追求简约。在认知事物过程中通过事物典型特征来归类,将对事物认知由一一对应的具象抽象成一对多的形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简约的过程。在基本语法的框架之内,如何突破现有语法限制来表达特定场合、特定时间之内精确的思想情感,却又不给现有基本思维模式(表现为语法)带来过多冲击,从而维持现有基本思维模式即语法的稳固性,进而达到大脑思维的简约性。修辞格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思维需求,人类大脑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思维应急手段。我们要想表达现有语法表达不了的思想情感或作者的观念时,修辞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临时手段。它可以临时改变词义、句义,临时使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关系,而这种词义、句义的改变,事物之间具有的关系只是在修辞格中临时具备的,不会对现有思维基本模式即语法形成冲击,不需要时它就不出现,从而不会对人的大脑思维带来过多负担。由此可见修辞格是人类思维追求简约时大脑的一种思维创新。

三、修辞格与功能层面的审美关系

修辞格的基本功能是追求表意的精准性,我们在上面已经有所阐述,而审美功能也是追求精准性的一个体现。事物的精准和谐会给我们带来对细节体味的审美艺术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采用了借代的手法,精确地反映了作者在听到婢女回答“海棠依旧”时,自己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就是“绿绿肥肥,红红瘦瘦”,在这一反映过程中作者头脑中是忽略了“叶子和花瓣”,所以“绿肥红瘦”最能精确表达作者这时的感受,如果写成“叶肥花瘦”则和作者真实的情感有了差距,无法表达此时此地的精确之美。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审美是和作者有一定差距的。读者是通过“绿肥红廋”意识到“绿”指“叶子”,“红”指花瓣,这是采用借代手法,读到的是“绿色的叶子是肥肥的,红色的花瓣是残落的”的意义,才能得到审美的感受。由此可见修辞格的审美实现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一)修辞格是作者追求表意审美的产物

修辞格是作者在追求表意的准确性时,为了摆脱现有语法的束缚而临时采用的一种表意策略。这种策略让作者的表意更为准确,更能产生审美的享受。规律性、对称性、和谐性、新奇性、形象性、含蓄性等都会产生美感。这也是表意的准确性会产生的效果。如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整篇使用了反复修辞格,表达了作者自己和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无限哀思和深沉怀念,从整篇结构来看,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对称性,而且只有这种反复,才能将怀念的深沉和内心的伤痛层层递进表现出来,才能反映人民在知道周总理逝世时的真实情感。由此可见,作者对审美的追求就是对表意准确的追求,对表意准确的追求就是对审美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

(二)修辞格审美功能实现和阅读者紧密相关

修辞格的审美功能实现和阅读者紧密相关,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作者所写文章时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对某些读者来说,由于文学的修养水平和自身的阅历,可能只能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对文字之外的其他意义却无法精准把握,甚至在阅读当中也没有意识到作者使用了修辞格,对于某些修辞格所造成的意义曲折无法理解。对于这样的阅读者来说,修辞格毫无意义,既不能带来审美享受,甚至影响了阅读带来的愉悦,这时修辞格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修辞格的审美功能需要作者和阅读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需要读者与作者在某些层面产生共鸣。有些修辞格作者在写作时只是为了精确表达情感,并未有意识地使用修辞或修辞格,在同时代人看来,作者只是描绘了客观事实,只是到了另外一个时代,读者认识观念发生改变,从而将其当作是一种修辞格,由此看来有的时候,修辞格完全是由于阅读者认知而产生的。如《甲骨文合集》(10 405反)“有虹出自北饮于河”,有一条彩虹从北边出现,在黄河里饮水。在现代人观念中,本句采用了拟人修辞格,可在殷商人观念中,彩虹就是天上的动物,这句只是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认知而已。《山海经》中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可见,在先秦人观念中,“虹”就是天上的动物。因此,这里所用的拟人修辞格完全是由于现今的阅读者认知观念改变而产生的。

四、修辞格的本质

对于修辞格的本质,最为常规的观念,修辞格是语言变异现象。陆春祥认为,修辞格就是语言现象(包括语法、逻辑)的变异性[5]。濮侃认为,修辞格是语言变异现象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格式[6]。另外有的学者认为修辞格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如张宗正认为,修辞就其本质来看,是思维层面的现象[7]。修辞格作为修辞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当然也是思维层面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修辞格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如李宏伟、由杨认为,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观念文化的影响[8]。也有的学者侧重从审美角度来探讨修辞格,如宗廷虎、陈光磊认为,汉语修辞格是充分利用语义及语音、语形多种感性因素等变异方法,使语词呈现美感力量的话语模式[9]。虽然在宗廷虎、陈光磊的论述中也谈到语言变异,但更突出其审美的功能。也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修辞格的本质。可见,对修辞格本质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但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探究,不够全面和深入,从而导致各说各话,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修辞格的本质。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修辞格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时追求审美功能的思维策略,它要由思维层面、语言层面、审美层面来共同构成。对修辞格的本质认识要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单独地去探讨。而这三者和修辞格的关系我们在上面作了探讨,如图1:

图1修辞格系统的关系

由图1可见,修辞格从产生到实现,它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受到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只是单独阐述某一个方面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而一次修辞格的实现是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针对某一个层面来谈修辞格的本质是不适宜的。要谈修辞格的本质或是给修辞格明确的界定,这三个方面都要涉及,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因此要探究修辞格的本质或给修辞格作明确界定就需要从以上三个层面对修辞格影响最直接、最相关的方面以及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考虑,这样的认识的本质和所作的界定才是准确和全面的。

总之,对于思维层面来说,虽然利用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来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区分事物间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来给事物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普遍性方法,对修辞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直接促成修辞格产生的却是人类思维追求采用相对简约的方式实现表意的精确性时,大脑为了调和认知、表达追求精确性与大脑思维追求稳定性、简约之间的矛盾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动态思维策略。对于语言表达层面来说,虽然修辞格存在语体的差异性,形式有变异、新颖和超常规性等特性,但在语言表达层面对修辞格影响最直接的是语义相对理性意义具有色彩指向性,形式具有稳定同一性的格式类聚,相对常规格式具有变异性,新颖性、超常规性都是来源于变异性。在审美层面,对称、和谐、形象、含蓄等都是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来源,但从根本上来说导致修辞格审美功能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是读者在某一层面与作者产生审美共鸣。因此修辞格从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心理、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大脑调和认知、表达追求精确性与大脑思维追求稳定性、简约之间的矛盾,而采用的意义具有色彩指向性、形式具有变异性、稳定同一性的格式类聚,并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审美共鸣的动态临时性思维策略。

猜你喜欢

修辞格语言表达层面
浅谈修辞格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个性运用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