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

2021-09-23刘爱华

学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刘爱华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内容,其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以上效果,还需要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且形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3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所积淀的阅读经验将奠定其一生的底色,为了让自身的生命底色更加豐厚,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不仅应当系统学习语文教科书当中的课文,更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从而能够将所掌握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由此便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既可以借助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来提升阅读效率,又可以借助课外阅读量的提升来实现对课内阅读素材的深入领会。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必要性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以及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亦应当在阅读教学活动当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学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文阅读素材阅读技法,并能够在日常的阅读实践过程当中加以科学的运用。通过学生参与课上阅读教学活动以及课后自主阅读活动的有机结合,将让学生逐渐对于阅读形成足够的兴致,并对阅读文本的内涵形成深入的理解与领会。各种阅读素材均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授课教师应当秉承“立足课内,经营课外”这一阅读教学理念,以便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融入现实生活中,并将生活当中所收获的体验与感悟反馈于阅读课堂之上,这样将会确保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高效,阅读学习更见成效。

二、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和衔接

为了使课内外阅读实现有效结合,笔者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课内外阅读衔接点,课内与课外形成群文阅读,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利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课内教师的要求下会阅读教材,并且跟着教师的思路分析、品读和感悟文本。但是在课外却不会主动阅读,即便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外阅读,也是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的敷衍地读。比如,坐姿不对、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只读对话、很少读经典等等。在学生读完课外阅读素材之后,如果提出问题,他们很难准确地回答上来。阅读不仅仅是单纯地在大脑中输入文本,还需要理解、品读、感悟甚至共鸣。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1.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比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绘本,或者是带注音的有趣的童话书、故事书;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历史读物、古今中外的名著等。

2.制订阅读任务单,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阅读。任务单可以写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问题、名句摘抄等,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阅读一目十行、敷衍了事。

3.鼓励学生读写结合,记读书笔记。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割裂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写结合,通过记读书笔记、改写、续写等途径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促进学生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二)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课内外阅读衔接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见,仅仅是阅读教材完全不够,教师需要做的是从教材入手,挖掘教材,寻找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从而将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从一个主题引出一组文章,从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1.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节选自某一部著作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习该篇课文之后,顺其自然地引出这篇课文所在的著作,引导学生在课外找来这部著作,进行整本书阅读。比如,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从这篇课文引出《城南旧事》这部作品,让学生课后找到这部作品,仔细地阅读,整本书阅读,在书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书中找到作者对童年时代的描写。

2.从一个主题引出一组文章。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主题,而每一个鲜明的主题背后,又可以找到一类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加深横向比较。比如,在学习《出塞》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一组边塞诗,让学生一同对比这组边塞诗有何异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以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非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某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引出一类这样的人物,让学生在课外找到这些作品,对比这一类人物的共性与个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后,可以将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几个守财奴的形象一一例举出来——《守财奴》里的葛朗台、《吝啬鬼》中的阿巴贡、《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及《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引出这类人物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问题:找到描写这些守财奴形象的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对比几个守财奴形象,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何共性,又有何不同。如此,学生会在课外主动寻找《守财奴》《吝啬鬼》《死魂灵》《威尼斯商人》等作品,进行横向阅读,阅读相关的人物故事,学生会进行联系、对比,阅读兴趣也会增加,而且对故事情节、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此衔接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链接课内阅读推开习作表达之门的研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