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的涉县西达兵工厂

2021-09-23张昆明

档案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部涉县兵工

张昆明

1947年7月的一天上午,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涉县上空,传来一阵轰鸣声。一架飞机破空而来,穿过一片片薄云,越过一座座山头,径直奔向涉县城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山村毗邻清漳河,村西头是一座工厂。飞机从村子上空掠过时,抛下了数枚炸弹。随着“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一些房屋倒塌。

这架飞机又在附近上空盘旋一阵,机上的驾驶员似乎在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而后才驾机扬长而去。

被轰炸的工厂不是普通民房,而是晋冀鲁豫军区一座重要的炮弹生产基地——西达兵工厂。前线使用的很多炮弹就源于此处。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在太行山上空侦察时,发现这里异常,判定此处是解放区的一个重要工厂,遂派飞机先后实施了三次轰炸。

西达兵工厂来历——两厂“合二为一”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晋冀鲁豫军区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就是缺乏弹药,急需后方工厂组织生产各类弹药,保障前线战斗需要,西达炮弹厂也就应时而生。

涉县西达村位于涉县城东南方50多公里处,村子不大,仅有百来户人家,位置较为偏僻。抗战初期,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部、太行五地委曾在此驻扎,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村外即是清漳河,河水缓缓流淌而过,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为建设炮弹厂,军区派专家多处实地勘察,觉得此处既隐蔽,又便于工人生产生活,遂决定将一座炮弹厂设于此处。

西达村民房有限,即使动员全村的老百姓尽力腾出空房,也无法容纳外来太多的机器设备和工人,因此,兵工厂起家时,不得不从修建新房开始。

厂址选在了西达村西头,工厂雇佣了300多个民工,就近采石筑基,购买砖瓦,施工历时半年,建起了厂房,包括铸造、木工、机工、钳工等工房,以及工厂管理人员用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总共280余间。

机器的动力源自水轮机。工厂在西达村外的清漳河上,修建了一道拦河坝,抬高水位,将水引入一条通往厂区的渠道。渠道上安装了水轮机,水轮机转动,为机器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当时统计,整个工厂建设投资,折合小米七千万斤。

西达兵工厂建厂初的设备和人员来自两个单位——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七厂和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

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七厂是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术实验室改建而来。该实验室成立于1944年7月,位于山西左权县,拥有科技人员和工人40多名,主要负责军工专用设备的试验和制造。1945年秋,奉上级命令,实验室迁往涉县西达村。1945年底,实验室又被命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兵工七厂。

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为八路军115师343旅的金山修械所发展而来。金山修械所成立于1939年冬,位于山东东平县东平湖畔的大金山村、小金山村(今戴庙乡东金山村、西金山村)一带,职工40余人,所长赵慕三。

1940年8月,金山修械所与冀鲁边区随军修械所合并,组成金山兵工厂。1941年秋,金山兵工厂迁至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下设炸弹所、修械所、电料所。1944年5月,金山兵工厂分出一部分人员,组成炮弹所,由赵慕三担任所长。1944年8月,炮弹所迁至范县高菜园,扩建为炮弹厂,划归冀鲁豫军区军工部领导,命名为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全厂拥有车床25台、钻床1台、铣床3臺,职工发展到470多人。

1946年4月,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奉命迁往涉县西达村。从范县高菜园到涉县西达村,全程500多里路,且途中多是山路,交通十分不便。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大多笨重,不易搬运。为了搬迁,在厂长赵慕三的带领下,工人们将机器设备拆卸下来,搬到车上,往涉县方向运输。车队临近涉县时,因山路不平,道路狭窄,大车无法通过,赵慕三他们又雇用了几百头毛驴,采取驴驮人抬的方式,翻山越岭,跨过河流,才将设备安全运抵西达村。

两个工厂合并到一起后,组成了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简称西达兵工三厂,也称为西达炮弹厂。

企业化管理

西达兵工厂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管理,厂长为赵慕三,副厂长刘先惠、马文郁、李玉盛,政治委员齐新华。工厂原有的质量检查、材料、行政管理等股改称“科”,并新设了工务科、经营管理科、医务室。

厂内生产机构包括翻砂工部、木工工部、钳工工部、机工一工部、机工二工部、完成工部等6个工部。全厂拥有铣床3台、刨床2台、普通皮带车床30台、专用设备25台、三节锅炉1台。

西达兵工厂主要生产75毫米山炮弹,在生产中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模式。该厂建立了与生产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生产实施计划制。按照各时期弹药生产任务量,编制季度、月份生产计划,下达给各工部,再由工部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落实。

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工厂后来推行了“包工制”,规定炮弹各部件工时定额,计件付酬,从而提高了炮弹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生产管理中,西达兵工厂也在不断研究生产、改进工艺和技术创新。最初生产的炮弹,主要采用灰生铁翻砂铸造,生产方法有些落后,产品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后来又改为锻制,先将道轨钢锻成型,再用机械加工。弹带由过去的浇铸改用铜合金,装药的方式也由手工粉装改为液体灌铸。同时,雷汞生产工艺也得到很大改进。试射炮弹,就在附近的山谷和河岸边进行。

1947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在山西长治召开会议,决定开展以创建“刘伯承工厂”为目标的立功竞赛活动。西达兵工厂也组织动员全厂职工加入创建活动。在边区开展的这场竞赛运动中,涌现出了不少先进模范和创新技术。西达兵工厂很多工人也主动增加工作时间,义务献工,提高产量。副厂长马文郁和工人们一起研究,设计制造出了加工引信的专用设备和道轨车床,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厂长赵慕三也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攻关,改进炮弹生产工艺,使炮弹产量提高了一倍,废品率由过去的12%降到2%。

在炮弹生产中,西达兵工厂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1946年3月,为支持解放战争,帮助西达兵工厂扩大生产,涉县政府组织从邯郸峰峰煤矿运送到西达村125万斤煤,并动员1500名民工到兵工厂车间参加生产。1947年3月,兵工厂原材料不足,涉县又发出紧急动员令,在10天内收集20万斤生铁,送往西达兵工厂。可以说,西达兵工厂在生产建设中,与当地群众形成了鱼和水的紧密关系。

1947年7月,正当西达兵工厂的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时,国民党军队派出的侦察飞机在此地发现异常,遂派出飞机,先后进行了三次投弹轰炸,进行破坏。在轰炸中,损毁了一些房屋,十多米的引水渠也被炸毀,影响了水轮机运转和机器生产。

为防止敌机轰炸,坚持生产,保证炮弹产量,满足前线战斗需要,兵工厂又组织工人,在附近山坡上挖建了一座窑洞。这座洞全长115米,宽2.3米,高3.75米,总面积528.5平方米。拥有3个主道、2个洞口,内分4个车间,1个俱乐部。除后洞口10米为土建外,墙壁均用青石砌成。窑洞建成后,就成为了西达兵工厂生产炮弹的主要场地。

机器设备搬到窑洞后,无法用到水轮机,使用机床,只能靠工人们手摇皮带。不过,为了早日打败敌人,工人们就在这座窑洞厂加紧生产,再苦再累,也没有一个人抱怨,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兵工厂的历史贡献

西达兵工厂的主管部门和名称,曾几次更改。1946年10月,西达兵工厂改属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领导,职工减至635人。1948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成立,兵工厂划归工业厅管理。1948年3月,武安县和村兵工五厂并入西达兵工厂,成为一个分厂,此时工厂名称为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厅兵工三厂。厂长由原和村兵工五厂厂长徐璜智担任,全厂职工982人。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原西达兵工厂改名公营企业部第四兵工厂。1949年1月,又改编为公营企业部第一兵工厂第三分厂,并停止生产75毫米山炮弹,改产82毫米迫击炮弹。1949年6月,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西达兵工厂奉命全面停产,人员和设备分别并入山西长治附城、南石槽及韩川分厂。

解放战争时期,位于涉县的西达兵工厂是晋冀鲁豫根据地唯一生产75毫米山炮弹的工厂。从成立之初到停产,累计生产炮弹120524发。建厂之初,生产的炮弹主要供给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使用,在解放山西临汾、运城、太原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炮弹又供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西达兵工厂出产的炮弹因质量稳定,杀伤威力大,得到了刘伯承、邓小平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西达兵工厂,与共产党部队创办的其他兵工厂一样,是根据地大力发展兵工事业,自强不息的缩影,蕴含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奉献、创新进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成为新中国兵工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如今,西达兵工厂的窑洞和一些房屋尚存村中,透过这些房屋和洞壁,不仅可以想象得到战争年代,老一辈兵工人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身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兵工科研道路上精益求精,发奋图强,让中国军工事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茫。

作者单位:涉县税务局

猜你喜欢

工部涉县兵工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乾隆帝杀鸡儆猴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兵工精神兵工梦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核桃高接技术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