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R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成分的研究

2021-09-23李颖苗兰鱼张江涛陈丽君郑义李雪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8期
关键词:易损颈动脉斑块

李颖,苗兰鱼,张江涛,陈丽君,郑义,李雪龙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2.承德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承德;3.承德市中心医院 CT/MRI室,河北 承德)

0 引言

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中型动脉的一种多灶性免疫炎症状态,严重损害患者机体功能并导致患病。传统上,判定脑梗死患者卒中风险常基于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但轻中度狭窄的斑块仍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HR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评价具有较高价值,并可作为预测和评估卒中风险的工具[2]。本研究通过HRMRI检查对斑块成分与急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析其作为临床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病人5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34~88岁,平均(62.38±10.83)岁。纳入标准:①至少一条颈动脉经B型超声检查确定且斑块经MR血管壁成像证实;②症状组(A组)在最近3个月内发生卒中,无症状组(B组)在半年内没有出现任何神经损害症状,其中A组23例,B组32例。排除标准:①颈部放射治疗史;②磁共振成像禁忌证如心脏起搏器等;③排除心源性栓塞及出血性卒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均从病历中获得。两组病人临床信息无差异(P>0.05),见表1。研究已获得承德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 DISCOVERY 750 3.0T核磁共振扫描仪,选择32通道头颈联合表面线圈,受检者取仰卧位,将线圈置于下颌角顶端,心电门控和指脉予以妥善安置。位置:颈总动脉分叉。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视野15 cm×15 cm,矩阵256×256。用TOF序列以斑块为中心,上下18 mm范围且垂直于血管长轴进行轴位CUBE T1、T2扫描。冠位及矢位的CUBE T1fs、CUBE T2fs的扫描;注射对比剂2 min后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为0.1 mmol/kg,注射速率为2 mL/s。

1.3 影像分析

由1位神经影像专业医师阅片,临床信息对其设盲;评价者内部一致性,kappa值0.78;评价并记录颈动脉管壁成像特征,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运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狭窄程度;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斑块成分,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各成分对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腔狭窄程度比较

症状组管腔狭窄程度为(58.74±11.06)%,无症状组为(53.84±10.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易损性成分检出率的比较

A组FCR、IPH、LRNC及活动性炎症斑块检出率均高于B组(P<0.05),两组CA斑块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检出钙化位置

位于斑块表面的血管,A组15支,检出率为31.9%,B组6支,检出率为9.5%,A组钙化位于斑块表面的血管的检出率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斑块易损成分检出率比较[n,,n(%)]

表2 两组病人斑块易损成分检出率比较[n,,n(%)]

2.4 危险因素

对存在FCR、IPH、LRNC及活动性炎症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析,FCR危险性最高(OR=12.000),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HRMRI能够显示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易损特征,各成分信号与病理学有紧密的联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斑块成分差异具有显著性,证明HRMRI完全可以识别高风险斑块。本研究证明FCR是引起急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其他易损成分危险性不高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成分的MRI表现如下:(1)脂质核心:LRNC在T2WI图像上呈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易损斑块的特征是一层薄薄的FC覆盖着包含巨噬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大的LRNC。本研究中症状组LRNC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相关研究显示体积较大的LRNC大小与未来同侧颈动脉症状相关,LRNC面积超过血管壁面积40%提示斑块破裂的高风险。(2)纤维帽:在增强图像上暗腔附近有增强带,管腔表面平滑,为完整FC;若增强带消失,管腔表面平滑,则为薄FC;若暗带中断,且管腔表面不规则,则为破裂的FC[3]。薄和破裂的FC都与未来卒中风险增加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3)钙化:钙化在各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一般来说钙化斑块较为稳定,但若钙化分布在斑块表面或纤维帽,将会引起局部应力的集中而增加破裂可能性。本研究发现在症状组中斑块表面的钙化检出率更高,这意味着处于表面或纤维帽的钙化更加提示斑块的易损性。(4)斑块内出血:T1WI常用于检测IPH,高铁血红蛋白在T1WI上信号增高,在T2WI上新鲜出血则为稍低信号,随时间推移信号增高。一项对个体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患者中,IPH的存在都会增加同侧卒中的风险。(5)炎症细胞:炎症在T1WI增强扫描呈强化改变,这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易致斑块破裂而发生脑梗死事件,其强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4-5]。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合。

在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卒中的二级干预措施,在预防未来卒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无症状患者中识别有卒中风险患者十分重要,这些患者将在血管重建中受益;而无易损成分的个体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血运重建的风险和成本。本研究病人例数相对较少,且缺少相关病理研究。

猜你喜欢

易损颈动脉斑块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T的诊断价值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浅谈C172飞行模拟机A/P键故障分析与研究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