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胃电参数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变化研究

2021-09-23王良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8期
关键词:胃穿孔修补术胃肠功能

王良义

(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 普外科,海南 琼海)

0 引言

胃穿孔修补术是临床中治疗胃穿孔的有效手术方式,其临床应用率较高,相关经验积累较为丰富。而随着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在临床的应用,其在胃穿孔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率不断提升[1-2],其可在有效控制手术创伤的基础上,实现对病灶的有效修补治疗,因此临床受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临床中与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相关的研究众多,而本类手术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手术,其对消化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术后恢复效果、速度则成为研究的重点[3-4]。本研究就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胃电参数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情况进行探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的86 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组)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组),每组43 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龄23~73 岁,平均(50.3±8.3)岁,病灶直径为5.0~27.0 mm,平均(10.6±2.0)mm,病程1.8~36.5 h,平均(12.3±3.5)h。观察组中包括男性22 例,女性21 例,年龄25~72 岁,平均(50.9±8.6)岁,病灶直径为5.0~26.5 mm,平均(10.8±2.2)mm,病程为1.9~37.0 h,平均(12.6±3.6)h。两组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20~75 岁者;进行修补术治疗的胃穿孔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合并胆囊、肝脏、胰腺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创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者;既往手术史者;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患者于仰卧位下接受手术治疗,麻醉后做上腹部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膜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探查,采用丝线对穿孔进行间断缝合,对腹腔进行清理,进行后期关腹处理。观察组则进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患者于仰卧位下接受手术治疗,麻醉后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于脐部置入腹腔镜,对病灶进行探查,采用丝线对穿孔进行间断缝合,对腹腔进行清理,进行后期关腹处理。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及用药均相同。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电参数、胃肠激素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2.2 检测方法

于术前及术后1 d、3 d 检测两组的胃电参数及胃肠激素,胃电参数采用双导胃肠智能电图仪进行检测,包括主功率比、胃电幅值及正常慢波节律比;另于上述时间采集两组的外周静脉血,将血标本进行离心,取离心后的血清部分进行胃肠激素的检测,包括GAS、MTL 及VIP,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上述两大方面的检测均由2 名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操作检测。

1.3 统计学检验

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软件SPSS 22.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分析,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电参数比较

术前两组的胃电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及3 d 观察组的胃电参数先降后升,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电参数比较()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电参数比较()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肠激素比较

术前两组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及3 d 观察组的胃肠激素水平先降后升,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2.3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n(%)]

2.4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胃穿孔在临床多见,是临床重视程度较高的一类急腹症。临床对于胃穿孔患者的治疗研究多见,其中手术是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因具有微创等优势,因此在胃穿孔患者中的应用率持续提升,且受肯定程度也不断提升[6]。临床中胃穿孔相关的治疗研究众多,其研究重点除包括手术修补效果及并发症控制外,对于消化系统的不良影响控制及术后机体的尽快康复均是重点评估方面[7]。胃电参数作为有效反映胃肌电活动的指标,其在胃穿孔患者中多呈现异常的状态,而手术创伤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对胃电参数可加重此类影响,因此对胃穿孔手术患者进行胃电参数方面的变化研究意义较高[8-9]。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作为有效反应疾病治疗效果及手术性创伤控制效果的重要评估方面,其包括胃肠激素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多个方面的评估,其中胃肠激素有助于反应胃肠动力状态,而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可更为直观地反映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因此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10]。临床中关于不同手术方式对胃穿孔患者上述评估方面的研究均可见,但是与此同时,其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极为突出,因此本方面仍有较高的探究价值。

本研究就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胃电参数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其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表现为术后1 d 及3 d 的胃电参数及胃肠激素水平先降后升,但均显著高于开腹手术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因此肯定了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应用价值。分析原因,腹腔镜手术有效控制了手术性创伤,因此在有效对病灶修补的基础上,控制了手术对消化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11],相关方面的胃电参数及胃肠激素不良波动较小,恢复也更快,而并发症的控制也为消化系统的尽快恢复奠定了有效的基础[12],因此综合价值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胃电参数不良波动相对较小,且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更快,因此在胃穿孔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猜你喜欢

胃穿孔修补术胃肠功能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细致化护理对胃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顿火锅吃出胃穿孔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