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S计划系统在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1-09-23倪效波王婷梁瑞王静杨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8期
关键词:靶区放射性粒子

倪效波,王婷,梁瑞,王静,杨勇★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宁夏 银川;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手术室,宁夏 银川)

0 引言

从国内拓展至世界,癌症正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肺癌仍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率超996万例,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居于癌症死亡首位[1]。在中国,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于各类癌症之首。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早期肺癌经手术治疗可获较好预后,但由于肺癌发病隐匿,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现时临床分期已经较晚,错失了手术最佳窗口期。对于中晚期肺癌,可选择化疗、体内外放射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内照射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经人体管道或组织间植入至肿瘤中以达到灭活肿瘤目的的疗法[2]。碘-125放射性粒子是内照射治疗的一种,作为有效的姑息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3]。但受患者呼吸幅度、体位等因素影响,常导致进针路径同术前计划产生偏离,导致靶区剂量分布合理性下降。本研究回顾分析50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TPS对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肺癌患者进入研究范围。纳入标准:①符合肺癌诊断标准,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病理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②临床分期Ⅲ~Ⅳ期。③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②随访资料不全。根据术中是否应用TPS系统进行分组,25例在TPS系统指导下植入放射性粒子者进入观察组,25例未行TPS术中指导者进入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5岁,平均(60.12±7.11)岁,肿瘤长径3.5~7 cm,平均(4.01±0.43)cm,肿瘤位置: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7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45~77岁,平均(59.78±7.35)岁,肿瘤长径3.5~7 cm,平均(3.88±0.32)cm,肿瘤位置:中央型肺癌16例,周围型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准备:置入放射性粒子前采用CT薄层扫描明确肺内肿瘤位置、体积、形态。根据上述指标及碘-125放射性粒子表面活性、处方剂量进行TPS术前计划,计算剂量分布、生成计量曲线,初步设计粒子分布方案、植入方向、进针深度等计划。

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取平卧位,行CT扫描,在CT引导下,在体表选择合适投影点进行穿刺,术区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以肿瘤中心为穿刺靶点进行穿刺,再进行CT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调整进针角度与深度。穿刺首针为定位针,每间隔1 cm进植入针。此时观察组在TPS指导下进行粒子植入:①完成第一层粒子针穿刺后,行CT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在穿刺针上进行粒子分布,力求均匀,避免“热区”“冷区”出现,在TPS指导下依从进行粒子布放。②完成第一层粒子布放后,再行CT扫描机第二层穿刺,操作步骤同第一层粒子布放,直至完成全部穿刺过程。受退针时误差、肌肉回缩等因素形象,偶尔出现无法完全按TPS指导分布粒子的情况时,及时补放于下一层。肿瘤周围毗邻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或因肋骨遮挡不可避免出现“冷区”时,尽可能利用TPS计算剂量在下一层植入粒子时补种,以满足处方剂量。若按标准植入后仍无法避免“冷区”出现,亦不必拘泥1 cm间隔,可于方便进针点进行补种,以满足处方剂量为最终目的。对照组未行TPS指导,按术前计划设计布放粒子。

术后处理:将CT扫描数据上传至TPS,对粒子植入情况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术后验证的90%肿瘤体积接受剂量(D90)、匹配周缘接受剂量(MIPD)、平均中心剂量(MCD)、粒子数量与术前计划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D90、MIPD、MCD、粒子数量与术前计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D90、MIPD、MCD、粒子数量与术前计划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表2所示。

表1 观察组手术前后靶区接受剂量机粒子数量对比()

表1 观察组手术前后靶区接受剂量机粒子数量对比()

表2 对照组手术前后靶区接受剂量及粒子数量对比()

表2 对照组手术前后靶区接受剂量及粒子数量对比()

3 讨论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肺癌、骨肉瘤、骨转移瘤、肝癌、胰腺癌等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中,并取得肯定的疗效。临床上多数中晚期肺癌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作为肺癌有效姑息疗法,且该疗法治疗肺癌术后残留组织可代替外照射和外科手术,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4]。碘-125粒子植入到肿瘤中或肿瘤浸润组织中后,在近距离持续发出低能量γ射线,对肿瘤组织灭活,同时可减少肿瘤再增殖,且不损害正常组织[5]。

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前,应当充分考虑放疗质量、剂量、发生危险的因素及保护因素等,粒子在肿瘤靶区的合理分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肺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形态不规则,加之患者呼吸幅度不一致、肋骨遮挡、术中气胸发生等的影响,可导致穿刺进针方向与角度出现偏离[6-7]。既往临床依靠医者经验徒手布针和植入粒子的方法常导致粒子植入分布于术前计划不匹配,精准度降低,无法确保粒子的合理分布,从而出现局部“热区”“冷区”影响治疗效果。TPS系统的应用为实现粒子剂量合理分布提供了保证,其可较准确地确定粒子辐射剂量、范围,从而指导术者确定粒子植入方位和数量[8]。TPS立体定向CT引导下植入碘-125放射粒子治疗肺癌具有定位准确、近距离、小范围、低剂量与持续性等特点,且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D90、MIPD、MCD、粒子数量与术前计划对比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术后各项指标均高于术前计划,提示TPS指导下植入碘-125放射粒子治疗肺癌可更好满足剂量学要求,确保粒子剂量分布合理性。

猜你喜欢

靶区放射性粒子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18F-FDG PET/MR融合图像对宫颈癌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对术后局部复发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用内镜下肽夹定位技术勾画其放疗靶区的效果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