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自闭症的报道研究

2021-09-22尹章池闫雨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报道内容分析自闭症

尹章池 闫雨

关键词 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内容分析;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1-0091-04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团队建设项目“融媒体下的新媒体产业运营与创新团队”;武汉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文科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可实现模式研究与实践”(w2020051)的阶段性成果。

自闭症(Autism)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童精神科医生莱奥·坎纳(Leo Kanner)提出的。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自闭症患者通常智力发育落后、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很难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伴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1]。

199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自闭症,随后在多家重要报纸中都可以看到自闭症的“身影”,“雨人”“星星的孩子”“孤独天使”等词汇随之出现。那些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经验直接了解的事物通常会通过媒体报道,以一种“拟态环境”的样貌再现,所以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对患者形象的塑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

新闻传播领域中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纸媒、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的,新媒体相关研究则处于空白。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报道自闭症的先行者。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时,人民日报微博自注册以来同样吸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流量,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自闭症的报道进行研究,以对相关议题研究的缺失进行补充,并促进自闭症这一健康议题的传播和发展。

1 样本选择和类目建构

以“自闭症”“孤独症”“雨人”“星星的孩子”为关键词在人民日报微博中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全部微博作为研究样本(2012年7月22日—2020年12月31日),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自闭症相关报道。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研究类目分为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形式、患者年龄层次。

1)报道数量:自闭症相关微博总数、年微博数和月微博数。

2)报道主题:

医疗科普:普及自闭症相关医学知识,包括患病原因、患病后的生活、干预措施、最新研究等。

宣传呼吁:呼吁关爱自闭症患者。

社会关爱: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帮助的个人、组织或活动,如募捐、慈善、公益、表演等报道。

天才患者:个别自闭症患者的天赋异禀。

患者相关人物故事:对患者亲属的心路历程、家庭压力、自闭症特教老师、自闭症儿童志愿者等的报道。

自闭症相关社会事件:自闭症患者走失、被遗弃等案件报道。

其他:无法归于以上六大主题的。

3)报道形式:运用何种形式报道自闭症及患者,包括纯文字、文字+图片、文字+图片+链接、文字+视频。

4)患者年龄层次:即报道中涉及自闭症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包括未成年、成年、以上均涉及、未涉及四种。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报道数量

通过检索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涉及自闭症及其患者的报道共53条(表1),仅占其微博总数的0.05%,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微博的自闭症报道处于边缘地位,对其关注度极低。

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相应的这一天相关微博数也较多。2016年自闭症相关报道的数量最多,共11篇。2012和2020年相关报道最少,分别只有1篇和2篇,其原因在于2012年7月22日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注册时间,这一年总微博数偏少;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微博将报道重点放在了疫情及其防控上,因此自闭症相关微博较少。然而,在本就不多的自闭症报道中有5篇属同一事件或主题的重复报道,世界自闭症日当天的微博也有完全照搬前一年同时期的微博内容的现象;甚至有4篇微博错误使用“自闭”或“自闭症”,如“观看花园鳗防止自闭”“职场自闭症”“保姆ipad带娃,男童自闭了”等。自闭症为先天性疾病,而这些微博不符合自闭症医学解释,这就很容易误导受众,还会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态度和看法。(以下研究以去掉4篇错误微博为前提)

2.2 报道主题

经统计(表2),自闭症相关人物故事的报道最多,为13篇。这类微博通常报道自闭症患者父母、家人对孩子的陪伴,所承担的生活压力以及遭受的挫折和困境等方面的内容,有时会在微博末尾附加募捐公益链接,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其次是医疗科普、自闭症相关社会事件主题报道,均为10篇。对自闭症医学知识的科普多集中在世界自闭症日前后,以借助节日契机唤起受众关注,对这一健康议题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上三种主题均以自闭症或患者作为第一报道主题,显示出媒体的人文关怀;而相关社会事件则通常为自闭症儿童走失、被遗弃的报道,自闭症仅作为报道主体的某一特征出现,并非报道的第一主题。占比最少的是天才患者类主题,即将自闭症患者描述为某方面能力或技能异于常人的报道,仅4篇。对以上报道主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2.1 主题单一

在自閉症相关微博中,向人们科普这一病症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向公众展示相关人物的故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公益活动、志愿者、提供帮助的路人等能够唤起人们心底的那一份善良,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自闭症人士,消除误区和歧视。但从这些微博的点赞、评论、转发量来看,除世界自闭症日的微博相对比较受到受众关注外,其他相关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较小,所以报道很难真正影响受众。自闭症患者本人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婚恋问题等一直以来都是患者家属或其照料者实际关心的问题[2],相关报道却鲜少涉及,自闭症相关公共政策亦是对自闭症群体的重要保障,但同样极其缺乏此类主题报道。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面较窄,尚未真正做到为自闭症人群发声。

2.2.2 “天才”的刻板印象

如表2,描述自闭症患者本人生活状态的报道仅有4篇,且无一例外地都将患者刻画为某个方面能力超群的天才形象。然而,这种“孤岛能力”只为极少数患者所拥有,“自闭症儿童的优势能力通常偏向记忆和感官,其中有明显的特殊能力者不超过百分之十”[3],所以,天才形象的过分渲染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真实面貌是相悖的。即使自闭症患者拥有某种超凡能力,也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利用该能力来谋生或求职或其他。这样的报道容易给人尤其是患者家属或照料者造成刻板印象,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总会有天才的那一面,而忽视真正的病情,固执于寻找患者身上的“天才之处”,从而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同时也易忽视患者个人的真正诉求。

2.2.3 缺乏后续报道

缺乏后续报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报道自闭症相关故事时,往往缺乏后续追踪。如对上海的一个店员全部为自闭症患者的孤独咖啡馆的报道,后续没有继续报道该咖啡馆的营业状况、患者是否因此得到进步、是否吸引了除志愿者外的其他顾客等问题,以及“天才患者”的天赋是否能够成为其谋生的手段等,这些片段化的报道很难引起受众对自闭症群体持续性、常态化的关注。第二,在自闭症儿童走失案件的报道中,通常会在微博末尾附上跳转至其他新闻网站或网络平台的链接,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但亦无后续报道,受众无法得知走失儿童是否被找到、走失原因为何等,虽然此类报道并非以自闭症为第一报道主题,但同样不利于自闭症患者形象的塑造。

2.3 报道形式

如表3,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最常用的形式是“文字+图片”和“文字+图片+链接”,分别为15篇和14篇。这两种报道形式主要顺应微博本身特点,内容简短平快,符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且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适当的图文结合是受众当前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形式,但也因此难以实现深度阅读和了解。对此,人民日报微博对主题事件进行报道后,通常会在末尾附加链接,受众点击后即可跳转到内容更加详实的新闻网站,以满足受众深度阅读的需要。“文字+视频”的形式一般先用文字对所要报道的主题内容进行简短概括,视频成为信息内容传达的主要载体,视听传播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受众注意。纯文字的相关微博有10篇,均为转发微博,其中一篇微博在转发后附上募捐链接,号召受众参与自闭症公益慈善活动。但整体来看,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的形式仅有以上四种,缺乏创新。

2.4 患者年龄层次

如表4,相关微博中涉及患者年龄层次最多的是未成年,共41篇;而涉及成年人的报道仅有4篇。因此,人民日报微博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偏向性,未成年患者是其报道主体,而缺乏对成年患者的关注。由于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且儿童更加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因此自闭症患儿通常是媒体重点报道和关注的对象,但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成年后,其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就业、婚姻等问题愈发凸现出来,社会大众无法同等对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成年自闭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堪忧,而人民日报微博十分缺乏此方面的报道。

3 微博自闭症报道建议

3.1 转变观念,由健康议题向民生议题转变

大众媒介具有“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能力[4]。因此,要提高受众对自闭症相关信息关注度,首先应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健康议题呈现在受众眼前。如上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报道自闭症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世界自闭症日前后,其他月份的相关报道则很少,这不利于议题的设置,也很难影响受众议程。所以微博自闭症报道应把握好报道时机,以节日为契机,除了世界自闭症日外,也可抓住春节、全国助残日、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时机。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报道自闭症患者父母的故事,教师节可以报道自闭症特教老师的教育情况,亦可以在中华慈善日报道自闭症慈善公益活动开展状况等等。但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化报道,而应增加自闭症报道频率,形成常态化报道,逐渐将这一健康议题纳入受众议程之中。

同时,在报道过程中,观念要逐渐向民生议题转变。如今,自闭症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健康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除了慈善、救助、家庭等主题外,患者的生存、社交、教育等现实问题也应成为今后报道重点,关注他们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同时成年患者也应进入报道议程,增加成年患者报道比例。这就对微博编辑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在报道自闭症相关事件之前,应熟悉其基本医学知识,坚决杜绝对“自闭”或“自闭症”的误用,提升报道科学性和权威性;必要时还应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力求报道的准确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线下调研,了解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3.2 多方面发力,丰富报道内容

自闭症患者应当享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并为社会接纳。自闭症微博报道只有丰富报道主题和内容,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展开报道,才能促进受众对自闭症的理解和包容。首先,相关微博不仅要保持对自闭症知识的宣传普及,还应紧跟自闭症研究步伐,及时发现自闭症诊断、干预、康复等研究进展,同时注意引用的精确性,防止“听风就是雨”式的报道。同时应重点报道自闭症相关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已有政策和新出臺政策,这都需要微博编辑人员有极高的敏感度。其次,对于患者家属来说,比起特殊教育高昂费用的经济负担,令他们更为担忧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人们对自闭症的不理解和歧视[5]。所以报道应摒弃对自闭症群体“白痴天才”的模式化报道,代替以自闭症患者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客观展现自闭症患者个人的真实面貌,增加普通患者本人故事,让受众多角度理解自闭症。最后,由于微博平台自身“短平快”的特点,很少可以进行深度报道,且缺乏后续追踪报道。所以微博也应重视事件后续内容的呈现,必要时附加链接,跳转至新闻网站、微信或其他平台进行深度阅读,让受众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乃至全过程。

3.3 创新报道形式

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形式单一,采用最多的是微博本身最基本的形式——文字+图片,且每年世界自闭症日当天的微博内容同质化严重,甚至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变,只在报道时对“第×个世界自闭症日”稍加修改,这样的报道是无法深入受众内心的,所以微博自闭症报道亟需创新报道形式。可以利用微博的短视频分享功能对自闭症进行报道,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通过视频讲述自闭症患者的故事,充分发挥视听传播的功能,利用短视频引起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和记忆,呼吁社会的包容的关爱;也可以進行漫画式报道,即将自闭症相关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通俗易懂,刺激受众加深记忆;还可以制作H5新闻,置入自闭症元素,让受众通过互动加深对自闭症的了解。此外,VR新闻也能够通过自闭症患者本人视角来展现其一天的生活,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自闭症患者的真实感受等。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应坚持为自闭症发声,提升自闭症患者话语权,多方面共同发力,引导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理解和接纳,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人们无法对外部环境中的所有事物都保持直接性接触,只能通过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去感知,而大多数人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就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进行的,所以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认知、看法和态度。媒体本质上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所以相关新闻报道应为自闭症患者搭建发声、获取理解和支持的平台,帮助消除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参考文献

[1]徐云,杨健.自闭症早期发现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023-1027.

[2]杨叶.自闭症群体的媒体形象分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45-48,52.

[3]金恒.健康传播视野下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议题呈现[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张军芳.“议程设置”:内涵、衍变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10):111-118.

[5]吴玉,夏婉青.自闭症的媒介形象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42-44.

猜你喜欢

报道内容分析自闭症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被忽略的1000万自闭人士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