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2021-09-22奚亚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奚亚英

【项目简介】

作为一所高起点、高品质的民办学校,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始终保持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步、与祖国同行,15年来坚持本土化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担当为使命,与时俱进地赋予国际理解教育以新的内涵;通过特设课程、学科渗透、研学考察和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全球意识,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尊重、共处和合作;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国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从文化体验场域构建、特色课程开发、主题探究活动开展、全学科渗透和研学考察五个方面入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紧密相连,构建了校本化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落实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世界公民的办学目标。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校本实践;国际理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19-0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背景提出的,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蓝图。学校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为贯彻落实这一新使命,需要学校在可能涉及的诸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融合共生”的理念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际理解课程的校本化实践路径,开辟了一条融通中外、开放包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路。

一、方向与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一)“人类”根植于家国情怀

“人类”超越了“世界”一词,突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应该受益的对象,而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也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和个人都必须兼顾个体、民族和天下的利益,这也是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张的“天下一体”和“家国同构”等思想,是“家国情怀”的升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民国际理解的意识、知识、技能和态度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理解素养也将是未来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命运”升华了合作关系

“命运”一词升华了“合作”的内涵,体现了世界各民族休戚与共、同气连枝、血脉相连的关系,表达了生命个体之间的潜在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提升沟通技能、建立行为规范,将为自身走向世界做好准备。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梦想的世界小公民,引导他们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即是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共同体”指明了价值方向

“共同体”一词内化了“地球村”概念,强调了“大家”意识,突出了世界公民关系的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人类需要共同探讨全球问题、共同制定全球规则、共同致力全球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这样的宏大目标离不开个体对自身的清晰定位,离不开对他国文化的理解认同,离不开对国际性问题的思考。

二、行动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站在人类共同利益之上,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视各国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包容的心态、融合的视角看待国际问题,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动担当的国际化人才。学校聚焦学生的关键品格,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体验场景,探索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学科渗透,设计国际理解教育体验活动,打造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节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

(一)构建“双向共长”的文化体验场域

学校构建了“双向共长”的文化体验场域(如图1),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拓展。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学习空间,主张设计主体下沉,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注重理念迭代、以理念驱动空间革命,推动校园物型文化的重塑升级;打通国际理解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搭建了学习平台、积分平台、资源平台、共享平台等实践与探索的平台,利用文化廊、文化室、文化墙等多元展示空间转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双向共长”文化体验场域构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让学生零距离感知与认同多元文化,在文化比较中寻求智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国际理解教育体验场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

1.创设线下情境体验场

学校以非正式学习的理念对校园整体物型空间进行再创,通过校园中的“世界眼”“国际之窗”打造“民族文化长廊”与“世界文化之角”等系列文化长廊,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氛围,提供学生交流与探讨的场域。以56个民族和“一带一路”65个国家为原型,将常规教室设计为学生互动与交流的文化室,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以不同的主题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来绘制校园文化墙,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国际理解教育体验。学校开展系列文化节活动、俱乐部活动、夏令营等,通过活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的推广。每月开展一次沙龙、讲座、汇展、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专题活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辐射。

2.开辟线上互动交流圈

学校建成了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云存储、云平台,提供云学习与云服务;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活动;通过建立学习积分平台,将校级图书馆、部落读书吧与社区阅读台整合成为一个体系,形成集中外图书、三级阅览为一体的国际理解教育文本资源网络。同时,建构了课程资源平台,自主開发微课程、微视频,作为教师的备课参考、学生的自学载体,形成丰富的可视化的国际理解课程电子教材、国际理解文化学习资料资源库,供师生进行国际理解学习。建设互动共享平台,把最前沿的相关国际理解软件研究、运用、推广开来,根据各学科的国际理解的教学渗透需要,开发了多个APP,让国际理解学习时时发生,随处发生。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试析在地理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适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