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蟾蜍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2021-09-22和飞朱永安于振海闫法军卢红郑玉珍马汝芳陈有光

河北渔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问题

和飞 朱永安 于振海 闫法军 卢红 郑玉珍 马汝芳 陈有光

摘 要: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资源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数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的现状。本文对养殖历史和产业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及缺乏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科学监测,强化宣传保护,科学增殖放流,加大科研投入,进行种质资源及人工繁殖研究,提高蟾蜍及其制品加工利用广度和科技含量及引导合法养殖,扩大养殖产业规模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资源现状;养殖现状;问题;保护对策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俗称癞蛤蟆,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其应用广泛,药用价值巨大。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中华蟾蜍栖息地逐渐减少,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人为乱捕滥杀,造成中华蟾蜍野生资源急剧下降[1],早在1987年及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将中华蟾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2]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1 中华蟾蜍资源现状

1.1 生态环境恶化,蟾蜍数量锐减

蟾蜍作为两栖类物种,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环境污染以及农药及化肥的推广使用,蟾蜍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针对蟾蜍种群数量的研究较少,但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蟾蜍数量急剧减少。1979年胡淼[4]报道江苏赣榆地区田间蟾蜍密度由1963年的150~450头/hm2下降为1.5头/hm2左右;贾少波[5]于1991—1996年对山东聊城地区野外蟾蜍密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野外种群数量有减少趋势;赵建华[6]2006年报道上海地区中华蟾蜍的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人为过度利用;曹瑞东[7]对甘肃康县中华蟾蜍密度进行调查,虽然中华蟾蜍密度保持稳定,但密度较小,最高密度为(1.66±0.49)只/hm2。调研中发现其他两栖动物数量减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认当地开山采石和水体污染多是造成两栖类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

1.2 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

蟾蜍作为药用两栖动物,其临床应用尤为广泛。由蟾蜍制作而成的蟾酥、蟾皮、蟾舌、蟾肝等均为中药材[8],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工业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等危险因素的叠加,我国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人数不断增大,《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1]显示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人数2.9亿,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病患数量增加导致临床需求逐年增加,蟾酥等作为中药精粹,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其疗效具有不可替代性,使得蟾蜍的养殖需求仍会增加。

蟾蜍制品类药材价格昂贵,尤其蟾酥,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400元/kg,近年来由2010年的2 200元/kg的价格一路上扬,2019年达到30 000元/kg,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达到50 000元/kg。由于尚未实现全人工养殖,利益驱动下部分人员长期进行野生活体蟾蜍的违法捕捉及收购,破坏自然种群数量,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李宗云[12]报道在蟾酥实际生产中,鲜浆的采集仍依赖于捕捉野生蟾蜍,蟾酥的生产多是药农收购不同产区的鲜浆之后,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加工和干燥。实际调研发现,为规避野生动物保护法,蟾蜍药材主营产地人员经营活动分明,只进行产业链的部分经营活动,如部分人员只进行蟾蜍活体的收购并进行初加工,制作成为蟾酥鲜浆进行售卖,部分人员收购鲜浆进行加工制作蟾酥药材售卖。

除此之外蟾蜍还广泛应用于教学研究[13]、生态防治等[14]方面,新冠疫情之前部分地区作为地域特色美食进行食用[6],但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及人为的过度乱捕滥杀是造成蟾蜍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

2 中华蟾蜍养殖现状

2.1 中华蟾蜍养殖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蟾蜍野生资源众多,养殖蟾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高校,开展的养殖研究重点多集中于蟾蜍室内越冬及蟾蜍产卵时间的控制等方面,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这一阶段完成了蟾蜍繁殖期控制、雌雄鉴别等内容的研究[15-17]。

改革开放后随着环境污染以及农药及化肥的推广使用,蟾蜍数量急剧减少,导致以中华蟾蜍为动物基原的名贵药材供不应求,使得蟾蜍养殖首先在药材主产地山东、江苏等地兴起。1991年毛振宾[18-20]首次对蟾蜍的繁育及药材采集加工进行系统性研究,但是蟾蜍养殖仅限于个体和农户养殖。

近十余年蟾酥价格暴涨,直接影响部分药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引起国家及行业高度关注,使得大型中药生产企业开始涉足蟾蜍养殖产业。工信部2011年度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及区域布局项目中资助了濒危稀缺药材蟾酥在安徽省和辽宁省的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度该项目持续资助了安徽省的基地建设;2015年度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药材提升和保障领域项目资助了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华蟾蜍、蟾酥规范化及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然而行业的普遍共识是,在蟾蜍养殖的过程中,幼蟾到成蟾阶段的成活率低是行业未克服的困难[12]。

2.2 中华蟾蜍养殖产业现状

蟾蜍作为特种养殖物种,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技术差异大。通过市场调研考察,目前国内蟾蜍养殖企业主要为三种类型:一是宣传进行蟾蜍养殖技术培训,收取培训费用的同时收购加盟户蟾蜍及其制品;二是以合法养殖资质掩盖违法的蟾蜍收购运输行为,以个体散户居多,利用监管漏洞,获取养殖资质,从事蟾蜍收购运输经营活动;三是资金雄厚的实力企业单独成立养殖基地,并推广“公司+养殖基地+农户合作”产业养殖模式,但目前仍未改变蟾蜍及其制品类价格上涨的趋势。

目前蟾蜍养殖依据地域不同,主要有仿野生养殖、全人工养殖模式两种。

2.2.1 仿野生养殖 仿野生养殖主要在一定适宜生境内通过引种使蟾蜍自然繁殖或辅助进行蝌蚪饲养的方式进行养殖。仿野生养殖面积大,养殖环境不固定,一般林下、水源周边等都可进行放养。该养殖模式环境条件要求高,但具有以下弊端。首先,幼蟾蜍存活率低,变态上岸后的幼蟾蜍会逐渐扩散,由于饵料、环境、敌害等因素造成该阶段蟾蜍成活率低;其次由于仿野生养殖面积大,一般无防逃防敌害设施,使得蟾蜍成活率低;再次,回捕难度大,环境复杂,捕捉难度大,目前鲜有成功报道。

2.2.2 全人工养殖 全人工养殖一般将中华蟾蜍圈养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工提供饵料等进行养殖,养殖形式多样,包括池塘养殖、果园养殖、稻田养殖及庭院养殖等。全人工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蟾蜍养殖成活率,特别是蝌蚪的成活率,但从实际调研中发现人工饲料驯食、幼蟾蜍成活率低、病害敌害及蟾酥采集中产量及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户的利润及养殖积极性。

3 中华蟾蜍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步伐不断加快,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多个角度,全面推进保护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华蟾蜍由于其生活习性、民众喜好及偏重药用的特殊性因素,其资源保护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3.1 中华蟾蜍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首先对中华蟾蜍野生资源的调查有待加强。开展野生资源调查,可掌握地区内野生资源状况及其破坏程度,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目前只有部分对某一地区蟾蜍野生资源的调查,且年代久远,对蟾蜍的保护缺乏理论支持。

其次中华蟾蜍种质资源方面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蟾蜍制品类药材质量受加工方式、产地环境、品种等因素影响[21],但是目前多数文献支持药材质量存在地域差异,多数认为江苏、山东产区蟾酥质量较好[22-23],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蟾酥同样存在差异,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种质研究,明确种质之间差异,对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种质资源保护区尚未设立。其他蛙类保护力度大,如2015年国家设立棘胸蛙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棘胸蛙的保护和维护山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尚未设立中华蟾蜍种质资源保护区,也尚未开展科学的增殖放流研究。

3.2 蟾蜍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

蟾蜍在药材市场需求旺盛,其他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具体而言,蟾酥及蟾皮需求旺盛,使得蟾蜍在采集蟾酥鲜浆及取皮后,蟾蜍肉、内脏等躯体主干部分作为废品处理,如果进行人工养殖这必然造成养殖饲料、人工浪费,也造成养殖蟾蜍远不如直接从野外捕获收益快、利润大。

蟾蜍肉作为养殖主要产出品,目前尚无对其利用的研究报道。另外针对蟾舌、蟾肝等中药材的利用研究较少,没有被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化采购利用,只在古典方剂中介绍其应用价值,实际需求量低。这种严重分化的市场需求,不利于提高养殖者积极性,阻碍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中华蟾蜍野生资源的保护。

因此如何開发新的市场需求,合理利用制作蟾皮及蟾酥后的剩余部分,是蟾蜍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3.3 中华蟾蜍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

通过人工养殖实现对野生资源的替代,既满足人民用药需求,又保护了野生资源,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通过强化执法监督及普法宣传教育,我国民众对中华蟾蜍的保护意识增强,部分养殖人员担心触犯法律而抵触从事中华蟾蜍养殖。

中华蟾蜍养殖及其制品的生产、销售及管理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其养殖、生产、销售和管理涉及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生产实际相冲突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多部门联合,共同出台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养殖规模。

3.4 缺乏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

目前蟾蜍养殖尚未形成规模,养殖技术差异大,粗放式、不规范养殖不仅不利于养殖行业发展,还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养殖积极性。

与其他养殖研究相比,蟾蜍养殖中病害、育种、养殖研究文献匮乏。目前养殖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变态期幼蟾成活率无法保证。目前变态期幼蟾尚未实现全人工饲料投喂,养殖企业一般通过振动喂食机并结合灯光、食物诱集昆虫进行投喂;二是幼蟾蜍成活率低,夏季高温季节幼蟾蜍病害严重,实际调研中发现胃肠炎等病害严重,病死率极高,且病死蟾蜍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丢弃,破坏生态;三是良种匮乏,蟾蜍种质混杂,目前养殖蟾蜍多为野生捕捉繁殖,由于地域不同造成蟾酥质量不同,导致药材产量及质量达不到药典标准,影响用药安全;四是养殖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并未真正形成统一规范,粗放式、不规范养殖下养殖成活率及养殖效益难以保证。

4 建议

4.1 加强科学监测,强化宣传保护,科学增殖放流

政府部门要加强本底调查,准确掌握中华蟾蜍野生资源状况,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和保护体系,全方位提升野生中华蟾蜍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中华蟾蜍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域、重要栖息地等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严防破坏野外生境等违法行为发生;要建立信息发布和有奖举报机制,主动公开中华蟾蜍野生资源和栖息地状况,接受公众监督,积极开展中华蟾蜍保护宣传。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科学合理安排中华蟾蜍野外增殖放流,扩大种群规模,加强放流效果跟踪评估,保护种质资源。

4.2 加大科研投入,进行种质资源及人工繁殖研究

目前对蟾蜍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较少,需政府合理引导。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及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共同规划,引导专业院校进行养殖技术的研究,突破养殖技术瓶颈,解决养殖中种质、病害、饲料等问题,为中华蟾蜍的规范化及规模化养殖做好技术支撑。

4.3 组织团队协同攻关,提高蟾蜍及其制品加工利用广度及科技含量

目前严重分化的市场需求阻碍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诱发违法捕捉行为,只有充分利用制作蟾皮及蟾酥后的剩余部分,合理开发市场需求才能使蟾蜍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虽然目前蟾蜍禁止食用,但开发蟾蜍市场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饲料研发人员及企业可对蟾蜍肉类蛋白作为饲料蛋白源进行研究;二是药品研发人员可针对性加强干蟾、蟾肝、蟾蜍油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养殖蟾蜍躯干主体部分的利用率;三是加强蟾蜍生态价值利用,农业从业人员加强以蟾蜍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从生态农业方面加大蟾蜍养殖及资源化利用。

4.4 继续加强监督监管,引导合法养殖,扩大养殖产业规模

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出售、购买、利用中华蟾蜍野生资源的行为,在加大保护力度,打击违法活动的同时,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及药品监管部门等联合出台明细政策,使蟾蜍的养殖及其制品经营交易具有明确的监管体系及流程,既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又能使从事蟾蜍养殖从业人员消除畏惧心理,提高养殖面积,满足药用市场需求。其次,引导有经验的养殖户进行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场地建设,提高养殖成活率。

5 总结

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人为过度捕杀利用造成蟾蜍资源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技术尚未实质性突破,蟾蜍及其制品需求逐年增长,导致价格逐年上升。价格上涨更加剧人为乱捕滥杀,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为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科学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支持力度,组织养殖、医药等相关科研团队,解决人工养殖的瓶颈技术,提高蟾蜍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养殖蟾蜍及其制品利用率,实现中华蟾蜍养殖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吕纪增,李东高.蟾蜍的人工养殖技术[J].北京水产,2006(6):34-36.

[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J].药学情报通讯,1988(2):82.

[3] 王志宝.国家林业局令第七号—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2000(5):49-82.

[4] 胡淼.中华大蟾蜍的捕食习性和防治麦粘虫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79(4):24-26.

[5] 贾少波,马文贤.山东聊城两栖类爬行类资源状况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1998(2):28-31.

[6] 赵建华.上海郊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曹瑞东,何玉晓,于鹏,等.2014—2018年康县豆坝乡两栖动物观测及其种群动态变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 (6):29-34.

[8] 李彦明.蟾蜍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价值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20-15721.

[9] 邬晓宇,丁海花,朱学军.抗肿瘤药物蟾毒灵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7):139-142.

[10] 巩丽丽,李景香,张会敏.蟾酥药理作用及制剂工艺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9(10),51-53.

[11]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

[12] 李宗云,曲婷,王鹏飞,等.毒性中药蟾酥质量研究现状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5):863-869.

[13] 叶静,邸红军,沈炳玲,等.探讨蟾蜍下肢水肿教学实验设计的改进[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8):987-988.

[14] 魏朝明,廉振民.中华大蟾蜍对中华稻蝗的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1-122.

[15] 吴骏良.蟾蜍雌雄性别的外形辨认[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生物版,1959(2):89-94.

[16] 张玉珍,许宝华,褚芳,等.医学蟾蜍人工饲养繁育方法的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6):389-389.

[17] 王军. 实验用蟾蜍冬季越冬存贮的技术应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4):59.

[18] 毛振宾,樊长青,陈直.药用蟾蜍的人工饲养[J].河北农业科技,1991(7):26-27.

[19] 毛振宾,杨自军,吴振,等.药用蟾蜍繁殖的初步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91(2):43-44.

[20] 毛振宾,吴庭才,张孝.药用蟾酥的采集和加工[J].现代农村科技,1991(9):27-28.

[21] 门吉帥,和飞,孙崇峰,等.蟾酥采集与初加工过程品质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8(4):122-124.

[22] 袁旭江,沈嘉茵,吴燕红.产地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4):75-78.

[23] 缪珠雷,杨鸣泽.不同产地及蟾蜍品种来源蟾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测定与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828-830.

(收稿日期:2021-06-22)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问题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