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遍青山人未老

2021-09-18张惜妍

伊犁河 2021年4期
关键词:伊犁王蒙新疆

张惜妍

“我开了眼,懂了人生,懂了边疆,懂了外省、小镇与农村,学到了新疆人特有的幽默、乐观、精明与耐性。我变得更加务实、开阔、坚强。”

——王蒙

邀 请

有些奇妙的经历回忆起来就像一场梦,曾经有八年的时光,我上班的单位距离王蒙书屋很近,在我调离那个单位一年之后,在遥远的青岛,我居然幸运地和王蒙先生有过两天的会面。

2020 年 10 月 6 日, 我的领导、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苏娉对我说, 有个出差的机会,你陪同原伊犁州文体局副局长高龙海去青岛参加一个会议,高局已退休, 被聘为伊宁市文化旅游高级顾问,他也是王蒙书屋的创办人,与王蒙一家交情深,此行和他一起去参加

的会议与王蒙先生有关。8 号中午,伊宁市委副书记、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组组长郑晓明再次叮嘱, 一定要诚挚地邀请老先生回来看看。

9 号早晨,我和高龙海飞往青岛参加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成立大会。

到达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报道后得知,该校王蒙文学研究所成立于2002 年 4 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当代作家专门性研究机构之一,是一个集文学研究、王蒙文学创作资料收集、整理、展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经过10 余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外王蒙研究的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同年10 月王蒙加盟中国海洋大学,担任学校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2020 年 10 月 10 日,王蒙先生学术演讲“永远的文学”拉开了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的序幕。王蒙先生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独特思考和深刻感悟,

为在场师生阐释了文学之于生活、之于个人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著名作家刘醒龙,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分别以“文学的真相”“我为什么写作”为题做了学术演讲。

2020 年 10 月 11 日上午,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成立,来自河北沧州王蒙文学院、新疆伊犁王蒙书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王蒙文学艺术馆等全国7 家创始成员单位以及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等30 余家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椭圆型的会议桌前,我近距离见到了王蒙先生和夫人单三娅。高龙海代表伊犁王蒙书屋发言,我补充发言,我们受伊宁市委托,向王蒙先生和与会代表发出邀请,明年由伊宁市承办第一届学术年会,欢迎诸位到王蒙先生的第二故乡去看看。

会后,代表们参观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馆。馆内收藏王蒙先生各种中外文版本著作 300 多种, 研究著作 30 多种, 并收藏有几百件王蒙先生各种手稿、图片、音像资料、聘书、证书、实物等,展示了王蒙先生作为“人民艺术家”丰富的人生历程、杰出的文学成就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参观结束后,高龙海向王蒙先生介绍了我,我赶紧上前问好。王蒙先生听说我来自伊宁市,顿时眉眼一笑,按照伊犁人问候的惯例,问我在哪里工作, 父母多大年龄、身体好吧等家常话,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我紧张不安的心情松弛下来。他说看到家乡人很高兴,约个时间一起吃饭。

没想到下午临近黄昏,高龙海接到了电话,王老邀请我们到作家楼的寓所

去共进晚餐。我拎着带给他的家乡礼物

—— 一个装着馕的纸箱。寓所在三楼, 单三娅老师为我们开门。三居室宽敞洁净,家具简单,王老站在洗衣机前琢磨到底按哪个按钮。他说自己是个生活呆子,连个洗衣机都不会用。一点也不像是名人,就像一位慈祥风趣的长辈。一开始我有点拘束,他一番热情而又出乎意料的开场白,让我放松和自在了。看到我掏出了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王老高兴地说,现在馕有各种口味,我那时候可只有苞谷面馕吃啊。我再次转达了伊宁市领导的邀请,他当场答应,并且很自豪地对老伴说,还是家乡人给我面子,现场表态,伊犁人仗义、实在。

三娅老师消瘦清逸,笑语吟吟地招呼我们喝茶,我们四人聊了一会。她突然问我,你会做饭吗?我说,新疆家常饭会做。她说,他们聊,咱俩到一楼做饭去。

作家楼是海洋大学提供给驻校作家的住所,一楼是公共餐厅,无论哪个作家来了,都在这里做饭吃。一面墙上全是作家的照片,个个都在文坛名声显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郭老师在备

菜,她是陕西米脂人,她说晚饭吃猫耳朵。她来炝锅,我和三娅老师搓面。我把面团搓成剂子,递给三娅老师,再揪成拇指盖大小,在一个筛子状的盘子上搓成卷型的猫耳朵。

大圆桌上摆着几盘凉菜,学院的刘书记、修院长也来了,王蒙先生带着馕下来了,大家就坐。王老说尝尝伊犁的馕,他掰开分给在座的各位,众人还没咽下去呢,他就自问自答,好吃吧?当然好吃了。

三娅老师给王老说我动作麻利,猫耳朵搓得又快又好, 一看就是经常做饭。王老说,伊犁女的都能干,会操持家。他的神态有点得意,就像夸自家的闺女。我羞红了脸,都不知道说啥。

吃饭的时候,王老问我买过他的书没有,我说了家里有的那几本书名。他大笑着说,我给你敬个茶吧,我的高档表里的低档表,有你的贡献。在座的都不解, 和我一样一脸迷惑。王老解释说,有一次他逛商场,突发奇想走到卖表的专柜,专柜小姐对他说,您看的是高档表,价位高,再来看看高档表里的低档表。王老一看,也不便宜啊,那就买一块高档表里的低档表吧。我们都哈哈大笑,他晃了晃手腕说,小张同志,既然你买过我的書,这表里也有你的贡献。

王蒙先生的作品里幽默倒不稀奇, 生活里的诙谐也无处不在。

他得意洋洋地问大家,你们知道我最骄傲的身份是什么吗?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红旗公社二大队副大队长,应该算是个股级干部。三娅老师低声说,伊犁这话匣子打开就很难关上了。回忆起巴彦岱,他说起修渠割麦子

扬场装麻袋;他说起村里的少女们用奥斯曼草涂着眉毛,用海娜花染红手心脚心;自制“啤沃”装进用黑色橡胶塞堵瓶口的玻璃瓶中,放在果树下发酵,开瓶时“嘭”地一声,非常刺激……

三娅老师说,伊犁的生活是我们家人谈话的永恒主题, 春节疫情出不了门,孩子们回不了家,他想孙子,就提议在家庭群里唱歌,他老是唱新疆歌。

一听这话,王老更有精神了,他说伊犁歌儿有一种特殊的散漫和萦绕,每一

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把声音拉长,就像一个什么东西弯弯绕绕地挠你的心。

即使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在他的脑海里,那些美好的往事却如此清晰,每一句话都是眷恋和感恩, 如何不让人感动?

青岛之行,难忘他那睿智的目光和孩童般的笑容。

回 乡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第一届学术年会暨‘这边风景独好—— 名家写伊犁 采风创作活动” 定于7 月3 日— 5 日在伊宁市举办。

刚刚参加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87 岁的王蒙先生不顾疲劳,于7 月2 日下午与妻子单三娅、儿子王山等一起回到伊犁。 7 月3 日上午,73 年党龄的人民艺术

家王蒙来到伊宁市会务中心。作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奋斗者、建党百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也是伊犁人民的老朋友, 他在这里为全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题为

《文化初心与文化使命》的党课。

党课的最后,王蒙先生用维吾尔语和国语画上句号—— 我永远想念新疆, 我永远祝福新疆。新疆人民是团结的, 新疆生活是美好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友谊是任何势力都破坏不了的。

党课一结束,一行人立即驶往巴彦岱。“ 老王回来了”, 整个巴彦岱沸腾了。一下车,乡亲们立刻把王蒙一家包围了,连媒体记者们都无法靠近。年长

者拥抱王山就像小时候拥抱他一样亲热。卡力· 木拉克、尤里达西· 吾休尔、金国柱等老朋友与王蒙热烈拥抱, 热泪盈眶。卡力一家按照当地礼节,为王蒙戴上花帽,披上外套,为三娅老师送上丝巾。和大多数老朋友见面一样, 大家互相询问着孩子、家人和各自的身体情况。有些人已经去世了,有些人和他一样,一年年老了,但提起当年,他们瞬间又都年轻了。

“这边风景”的故事还在延续,伊宁市打响唱响“ 王蒙书屋” 文化名片, 南京市对口支援伊宁市前方指挥组投资600 余万元对王蒙书屋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以王蒙主题文化乡村旅游的项目将在年底竣工。美丽乡村巴彦岱,每一户庭院都鲜花盛开,每一个日子都瓜果飘香,人们的笑脸和生活的幸福,就是献给建党百年华诞最珍贵的礼赞。

告别的时候,几个老朋友在 “巴彦岱人民公社二大队” 旧址前合影留念。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80 后”重聚,从青春年华到耄耋老人,这是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情谊,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与以往回伊犁不同的是,这次王蒙先生特意到伊宁市第二中学大门口看了看。1966 年,王蒙的二姨在伊宁去世, 巴彦岱的老乡对王蒙说,也许二姨压根儿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她千里迢迢来到伊宁,就是为了落叶归根。这种朴素的生死观大大地安慰了王蒙。1969 年, 他的妻子崔瑞芳在这里教书,家属院分了一套房子,他们一家住在那里,深夜传来醉酒人的歌声,让他永生难忘。当年女儿伊欢出生,他们请了一位名叫玛

依努尔的姑娘来帮忙。玛依努尔买了婴儿摇床,完全按照維吾尔族的育儿方式照顾伊欢。亲人安葬,孩子出生,这片土地对他有着更为深沉的意义。即使这条街道和学校完全改变了模样,他依然惦记着,看一眼心安。

到了六星街,王蒙听着悠扬的手风琴声,看到居民欢快地歌舞,立刻受到感染,高温下手舞足蹈。在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馆长古丽妮莎拿出一张照片给王蒙先生看,那是 12 年前的 7 月 3 日,古丽妮莎在喀赞其为王蒙讲解时的照片,这种巧合,让大家惊叹缘分的奇妙。王蒙先生临走时说,12 年后,我再来找你,你等着我!

7 月4 日全天,王蒙研究全国联席会议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伊犁河宾馆召开。连续两天的劳顿, 王老依然激情澎拜: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时时表达我对伊犁的想念和祝福。我始终相信新疆是 祖国最美好的地方之一、伊犁是新疆最美好的地方之一, 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央对新疆的关心,伊犁一定会 越来越好,伊犁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 越好。”他还说维吾尔语“跑奇”是“吹 牛”的意思,他希望一起来的作家、学 者们都能关心伊犁、宣传伊犁,为伊犁 多“吹牛”。

参加年会的专家学者就“王蒙综合研究”“王蒙与新疆”“跨文化视野中的王蒙”等主题展开专题研讨。王蒙带着作家们前往伊宁县“ 天山花海” 景区, 他感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站在薰衣草花田里,我不禁想起在《这边风景》 中, 王蒙借小说人物之口由衷赞叹:那“真是个插上手杖也能够发芽长

叶的地方”!说的是伊犁,夸的是新疆。 5 日早晨,那拉提风景区观景台,王

老穿着短袖衫,非要自己登高望远。三娅老师一再让他穿外套, 他就是不听, 三娅老师说, 你就得瑟吧你。面对草原、花海、高山,老先生兴致不减,登山、骑马、唱歌, 一股子老骥伏枥的豪情。

我陪着三娅老师慢慢跟在后面,我对她说, 去年邀请您们, 今年圆了心愿,真心感谢。三娅老师说,别的地方可以不去,伊犁不能不来,这一趟回来真开心,都不觉得累了。

谁不眷恋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

此次同行的著名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也是从伊犁走出去的,离开 40 多年了, 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来看看。1978 年,艾克拜尔在伊宁县红星公社当新闻通讯员时认识了王蒙,当他知道王蒙是一位连毛主席都夸奖过的大作家时, 内心十分崇敬。受王蒙的影响, 走上了写作之路,成为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

除了艾克拜尔,徐剑、曹宇翔、欧阳江河、甫跃辉等 10 余位国内著名作家、诗人齐聚。我们坐在草原上, 沐浴在晚霞中的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说: “ 青春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 它是词语对生命和空间的映射,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青春不是年轻的专有,青春是永 恒的。”

4 天的时光虽然很短,但王蒙此行却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65 年 4 月的巴彦岱, 春寒料峭,王蒙住进了生产队社员阿卜

都热合曼家—— 坐落在公路边的村舍, 用土夯出来的院墙,用土坯和歪歪扭扭的木材建造的屋子。从一个少年得志、带有理想主义的青年作家,一个猛子扎到了生活的最底层。那双从18 岁就拿起笔写出《青春万岁》 而轰动文坛的手, 很自然地拿起坎土曼,扑下身子融入群众,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作家、部长、文史馆馆员等哪种身份,王蒙始终关心着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对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常挂于心。他所说的“新疆是个好地方, 伊犁是好地方中的好地方” 是我们伊犁最为骄傲的推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在世界各地赞美新疆、宣传伊犁。王蒙先生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是不变的主题,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维护各个民族的团结的今天来说, 有着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伊犁给予他最真诚的馈赠,而他也让世界走近了伊犁。这种相互交织的情感是世上最温暖的存在。得遇王蒙,同样也是伊犁各族人民的幸运,让我们一起祝福他永远健康和快乐吧!

多余的话

伊宁是个福地, 张骞、耶律楚材、林则徐、洪亮吉等历史功臣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文化的种子。

人与土地是有缘分的,巴彦岱镇是伊犁河谷千百个乡镇中的一个,而这个镇子名气最大, 因为王蒙先生曾经驻

留,而有了别样的意义。史诗般的巨著

《这边风景》,就是王蒙先生送给伊犁最厚重的礼物。

六月底,午后阳光炽热,我和高龙海一起前往巴彦岱村, 拜访卡力·木拉克老人。院子斜对面,就是巴彦岱村的标志性建筑——王蒙书屋。

高龙海来找卡力大叔,就是告诉他一个消息,7 月3 日,王蒙先生携家人回伊犁,必然要来巴彦岱。他之所以通风报信,还有一个原因,2017 年 6 月,独立制片人、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邀请王蒙先生回巴彦岱参与纪录片《我到新疆去》 拍摄。在卡力大叔的院子里,王蒙先生与老朋友们坐在廊棚下相聚。听说一位老友去世了,王蒙有点伤感,还有一位老人事先没有人告知他,那天正好外出, 没有与老王见上面深感遗憾。是啊,逝者长已矣,生者独恻恻,远隔万里,一句“别来无恙”并不容易,又是怎样珍贵的欣慰!

所以,这一回,高龍海特意提前告

知卡力老人,约上几位老朋友,等着见面的那一刻。

卡力大叔身材微胖,花白的络腮胡子,笑声朗朗,精神气很足。

真的吗?老王真的回来吗?老人惊喜、疑问。

我是第一次与卡力老人见面,卡力大叔,您今年多大岁数了?我问他。

八十三了。那时候我们年轻得很, 我是大队的民兵连长, 老王是副大队长,我们几个联手,一起吃饭喝茶,天天一块劳动。我一想起来老王,就是他戴着坎土曼帽子, 穿着四个口袋的衣服,笑起来的样子。王蒙是个好人,他

当了大官也是老王, 每次回来都来看我们。

我突然想起来,这个卡力可能就是王蒙在《边城华彩》 第一个故事中的大队民兵连长艾尔肯的原型人物。他头脑 精明,性格随和,随机应变,带着老王 和民兵队友三十一人,骑着马到绿洲影 剧院看了《冰山上的来客》。在作品里, 他赋予朝夕相处的人们新的名字,不变 的是那份真挚的情谊。他把这个村庄里 “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生活经历,用一个个小方块字 筑起了对新疆永恒的依恋和深情。新疆 精神是他身上无法割舍的元素,新疆不 同民族的文化在一起碰撞的火花,也是 中国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 最好证明。

2015 年10 月,我在湖南长沙毛泽东文学院学习,那天是著名评论家谢有顺 的课。课间休息时闲聊,他听我说来自伊犁, 立即来了兴致, 说 2013 年 5 月, 他曾经跟随王蒙先生去伊犁参加“王蒙 书屋”的揭幕仪式。我记得当时他感叹 道:赛里木湖那个水真蓝,蓝得像假的 一样,但是你们那的老百姓对王蒙的感 情之深、之真,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他著作中“ 重视生命、生活的思想” 和“乐观态度”,都与这段生活息息相关,王蒙自称“巴彦岱人”,这并非完全是种 文学化的说法。一个作家,能够到这一 步,也就该满足了……

谁说不是呢?在伊犁大地上,无论走到多么远的未来,王蒙先生与这边风景的故事, 都会在这片热土上代代流传。

猜你喜欢

伊犁王蒙新疆
感动王蒙的一句话
伊犁放歌
这样对待你,你还说他很好?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王蒙强调莫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
新疆多怪
王蒙:繁华人生“尴尬风流”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