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路径
——基于广东154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21-09-17蕾,何丹,喻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入团团支部团员

罗 蕾,何 丹,喻 凯

(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2.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3.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发布,同年11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切实加快推进了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党的十九大、团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筹,坚持改革强团”[1]。

共青团改革,既是重大任务,也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场重大考验,存在着许多难点和痛点。其中,如何提升团员先进性意识、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便是共青团改革的关键之一。根据共青团中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5795.1万名[2]。据调查,在大学里,团员人数占比高达90%以上,大学的团青比是全国各战线中最高的。作为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团员是青年党员的重要来源,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3]。作为青年团员的聚集地,高校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有效提升团员素质的前沿主阵地。

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团员主体意识不强、政治意识薄弱、模范意识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毗邻港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因此,本文以广东省各高校大学生团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梳理总结出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目前存在的问题;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团员意识薄弱的原因;并结合新时代新途径,探讨增强高校大学生团员先进意识的路径,进而提高团员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可度和在改革中的参与度,从而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概念界定及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

针对什么是团员意识,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规范。从团员意识包含的要素内容来看,一般认为团员意识是团员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先进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4-6];另有学者认为团员意识不应该只包含三方面的要素,提出了新时期的团员意识应该包括政治意识、民主意识、权利与义务平等一致的意识、法制意识和模范意识五个方面的内容[7];进一步地,刘静、孟威认为高校团员意识与一般团员意识应有所差别,高校团员意识是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奉献意识等基本意识与学习意识、志愿意识、法制意识、团队意识等意识的融合[8]。从团员意识的作用和重要性来看,学者们大都认为,团员意识作为一种先进意识,是保持团员先进性、塑造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9-10]。

综上,本文认为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是新时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团章的基本要求形成的先进意识,包括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以及其他保持团员先进性、模范性的意识,是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是现行社会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环境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呈现新的态势,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诱导我国的网络舆论走向,将舆情事件推向“街头政治”,进行颜色革命的预演。青少年作为网络的重要参与群体,是西方敌对势力寄予希望的最大政治“变量”,因此加强青年团员意识教育、防止青年团员意识西化是一项既严峻又紧迫的现实课题。此外,从国内环境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的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外,更加强调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青少年也更加追求差异化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缺乏。

另一方面,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高校团员意识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团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其品德高低、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直接影响到青年群体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加强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团员模范意识的现实反映。其次,团员意识教育是保持团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作出了重要指示,团中央《关于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引导。再者,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最终需要广大团员、团干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做理论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现状探究:基于广东省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高等院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情况,本文选取广东省的154所高校,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共1058份。

(一)问卷调查描述

本文问卷设计的思路以“进入—培养—长效机制”为主线展开,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入团的时间、动机、方式,团日活动的现状和效果,团员先进性的体现和身份认同,提升团员意识的路径等方面内容(见表1)。

表1 问卷内容描述

本次参与调查的高校大都集中在广州地区,占比高达98.96%,其中以公办本科为主。年龄在19—22岁的学生占比70.98%。这主要是因为调查的对象大多是本科生(占比83.75%),而本科生的年龄一般分布在19—22岁,这与现实情况相吻合。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本科生占83.46%、硕士研究生占15.78%、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占比分别为0.66%和0.09%。在政治面貌上,团员占比82.99%、党员占比14.84%、群众占比2.17%。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毗邻港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锋比其他地方激烈,对团员意识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所以本次调研出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入团动机不明确,政治意识有待加强。自觉树立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团员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的集中体现。调查结果显示,在团员中,仅有35.73%的学生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动机是信仰共产主义,17.77%的学生入团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14.37%的学生入团是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20.60%的学生入团是为入党做准备。除此之外,有学生在谈及入团动机时表明自己是随大流入团,甚至有学生不清楚入团的动机。在入团方式上,仅有39.79%的学生是主动申请的,其他大都是老师介绍或班级团支部推选。可以看出,学生入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有欠缺。

2.团员身份认同感弱,组织意识缺乏。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体现在对政治身份、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发挥自身优势对团组织建设作出的贡献。调查结果表明,在团员中,仅有17.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团员意识非常强烈,43.3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团员意识较为强烈。可以看出,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团员身份认同感并不高。且这种对团员身份和组织的认同意识,也仅仅是在参加团组织生活会、团的重大庆典活动、缴纳团费和评选团组织荣誉及表彰的时候最为明显。

3.先进性不足,模范意识较差。团员相较普通学生,要始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团员区别于普通学生的本质要素。但是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9.94%的学生认为身边团员的先进性作用很大,32.51%的学生认为身边共青团员的先进性作用较大。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团员的先进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共青团是先进的组织。作为共青团的一分子,共青团员也应当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现实情况是,团员作为青年群体的主体,仍然缺乏大局意识,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选择中出现偏差,先进性和模范意识不足。

4.服务意识淡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团员先进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技能、实践能力、自律能力、服务意识等几个方面。其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团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是先进性缺乏的主要表现,45.09%的学生认为身边团员先进性的缺乏还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上。

进一步追问“您认为身边的学生团员与学生群众相比,综合素质是否突出明显”时,有46.22%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团员综合素质一般,仅有6.62%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团员的综合素质非常突出。

三、原因分析: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先进意识,这种先进意识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

从社会存在角度去探寻团员意识淡薄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形成主要依赖“高校”以及“团支部”的系统建设。结合问卷调查以及笔者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团员意识教育存在短板

一是高校对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视度下降。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使他们成为党的接班人。但是反观高校的教育管理,首先,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一贯采取灌输式教育[13],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其次,教育工作形式化。许多高校的团干部在进行理论宣传工作时,存在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他们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甚至一些团干部满足于在形式上把思想引领工作布置下去,认为只要是“宣传了”,就是“到位了”,缺乏对宣传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深入理解。再者,从群体划分的角度看,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主要放在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身上,对于团员的教育重视程度远低于对入党申请人的教育。但是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素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党员的素质,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回答其所在高校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频率为一学期一次甚至更长周期一次,仅有34.83%的同学回答所在高校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频率为一个月一次,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高校对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二是缺乏专职专业队伍。共青团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支“专兼挂”结合的团干队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高校依然存在着专职团干配比不足的问题。学者唐慧通过对武汉市各区团委及基层单位的走访调查后发现,一些单位所设置的专职团干数量与组织的规模不相适应,专职团干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岗位的设置,就算按照一定编制设置相应专职团干岗位,但仍然出现岗位空缺、空编、工作班子无法匹配等问题[14]。

除此之外,作为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头羊”,一些高校的专职团干无法做到专职专用,缺乏专业性。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很多人眼里还是经验性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到手段、从任务到机制、从人员构成到评价体系等等反映出的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都不够。比如,专职思政老师“注重投入,不讲产出”,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后不采取任何措施巩固课堂成果,导致学生形成“考过就行”的功利主义思想。长期如此,便导致了高校专门从事团员意识教育的工作队伍涣散、人才匮乏。

三是缺乏长效培养机制。从调查结果来看,89.22%的同学在初中入团,6.81%的同学在高中入团,仅有1.8%的同学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才成为团员。由此可见,96.0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是团员,高校承担着团员接续培养考察的角色。但一些调查显示,团员意识从强到弱依次为初中生、高中生和本科生。这说明大部分团员的团员意识从入团开始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而高校在承接团员意识培养工作上只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效培养机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问题所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态度。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长效的制度保障,高校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实践路径,导致高校团员意识教育不能形成“长尾模式”。从考核方式来看,高校各部门也未将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范围,造成思想引领形式化、走过场的结果[15]。

(二)组织:团支部建设完备度不足

一是团日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主题缺乏吸引力。调查发现,从团日活动的类型来看,超过一半的学校团支部在开展团日活动时,都是以教育活动和组织活动为主,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类型较少,且主题缺乏吸引力、内容缺乏创新。根据统计结果,有75.24%的学生认为参加公益社会服务是提高团员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们更愿接受实践性、创新性的团日活动,导致学生在参与团日活动时参与度不足,缺乏主动性。

团日活动的开展,是支部完善自我、不断优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团员之间的关系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团员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感情不断加深,在支部间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支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团日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通过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更易让青少年接纳和吸收党的方针、政策。但是很显然,在团日活动的形式上,由于团支部对青年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了解不足,活动的互动性不强,造成“传递的”和“需要的”脱节,导致团日活动的成效甚微。

二是基层团支部作用发挥有限。基层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落实共青团政策文件的首要载体。调查显示,除了在班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建立团支部以外,高校在学生宿舍、实验室也建立了团支部。但是,目前高校许多基层团支部建设不够健全,特别是思想引领形式化、“班团一体化”、学生团干部能力素质不足等因素导致一些团员对团支部概念模糊,落实上级团组织工作不及时、不规范。这些影响了团的组织基础,导致基层团支部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所下降,对团支部的作用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6]。

除此之外,“三会两制一课”目前在基层团组织落实不力,走过场、形式化问题较严重。从现实情况来看,“三会”召开的频次在各基层团支部的分布与规定的时间并不相符,召开频率不定、时间不均匀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团组织对于“三会两制一课”的理解不到位,对于如何推进落实“三会两制一课”更是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和系统性的思考。在“两制”的推行中,也存在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以班级会议代替团的会议、不按时进行团籍注册或是不规范管理团员团籍档案等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后缺乏工作总结,这有悖于从严治团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发挥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三是新媒体载体建设完善度不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然成为一种可供整合、分析和利用的有效资源,大数据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智慧团建”是共青团在互联网时代的主动转型[17],其应用“大数据理念+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模式,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是共青团的改革创新之举。“智慧团建”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模式的改变,对共青团的管理、服务、运作和发展模式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最终能够实现共青团组织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18]以广州为例,广州团市委于2013年4月开启“智慧团建”试点工作,经过不断发展、完善,智慧团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058人中,仅有58.03%的学生采用智慧团建的方式缴纳团费,有35.16%的学生通过支付宝或微信的方式转交团费给团支书,有3.97%的学生采用现金的方式缴纳团费。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互联网生态体系,智慧团建的普及率和建设完善度依然不足。

四、路径探索:拓展改善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途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高校”和“团支部”的建设,也离不开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技术的成熟,各种多元价值观逐渐融合。在这种多元化境遇中,大学生团员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自身团员意识也会出现偏差和迷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前我国环境复杂多变,坚持系统观念是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19]。

因此,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本文从高校和团支部两个不同的主体角色出发,从理念转变、制度规范、机制完善、方法创新四个层面,结合“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治理”的时代背景,提出改善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的途径。

(一)理念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20]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行为逐渐向个性化、多元化、多变化转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具有更加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智慧,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容易和新事物发生交互关系[21]。高校共青团要及时意识到这一现象的出现,深入学生群体,倾听青年呼声、把握青年脉搏、引领青年风尚,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完善工作思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不断在工作中提升服务能力。

在做好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时,一要考虑市场环境对青年的影响,在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宣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二要考虑互联网对学生的冲击,在思想教育中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三要考虑世界文化对青年思想的冲击,在团员意识教育中引导青年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2]。

(二)制度规范:推动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于2020年12月17日正式印发。《条例》借鉴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对团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定,这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团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规范[23]。首先,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就是要求各团支部做到“四好”——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条例内容,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团员教育评议制度等团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团员激励和评价制度,规范团籍、团员组织关系和流动团员管理。其次,要将《条例》精神落实到团员个人,增强自身贯彻执行《条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遵守条例规定,切实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条例》为标准,切实做好团组织建设工作,推动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最后,高校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共青团中央为统一领导,校团委牵头抓总,各基层团支部积极落实,做好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的短、中、长期计划,规范各项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执行《条例》内容,用制度来约束、建设和推进团员意识教育工作。

二是健全党建带团建制度,牢牢把握团员意识教育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建带团建,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党的理论思想传递给广大青年。党建带团建是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201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推进学校内部党建带团建活动有效开展,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力量,组织好学生,引导好学生。”[24]高校党委和团委通过互动,双向沟通,党委发挥“带”的作用,及时准确把握高校团员的思想动态;团委在党委的指导下,团员在优秀党员的带领下,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方向。健全党建带团建制度,完善团员民主推优方式,将积极分子的选拔和优秀团员有效结合,吸纳优秀团员作为入党候选人;实行“党带团联系人”制度,选派热爱共青团工作的优秀党员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宣传党的理论和知识,为团支部工作的开展给出指导和建议[25]。

(三)机制完善:形成团员意识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团员“进入和培养”机制。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强调,“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制度上把群团组织改革这个问题解决好,从把好入团质量关入手,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26]。团员先进意识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在培养团员先进意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对接从中学时就已经入团的团员。虽然这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入团,但有的中学片面地追逐升学率,入团程序不规范、形式化严重,许多团员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培训。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虽然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但在进入高校前团员意识早已淡化。因此,高校要建立起“双向教育模式”,对于尚未发展为团员身份的学生,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吸纳优秀团员;而对于已经是团员身份的学生,高校要创新接续考察的培养机制,从其思想认识、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培养考察。

二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为团员意识教育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团干部是推进落实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在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全干部队伍是进行团员意识教育的前提,团干部的素质高低、队伍是否具有凝聚力将直接影响到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的成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让教师团干和学生团干“均衡发力”。首先,作为教师团队的团干部,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团员意识教育中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教师团干要将学生管理和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区分开来,加强对团支部建设的重视程度,避免产生“班团一体化”,造成团支部概念弱化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团干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弘扬正能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团员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团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专职团干要做到专职专用,提高其专业性。各高校要适时调整,按照一定编制设置相应专职团干岗位,努力打造一支“专兼挂”结合的团干队伍。

(四)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团员意识教育”新路径

一是创新主题团日活动,打造基层团支部特色。主题团日活动是提高团员政治意识、集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创新团日活动,一方面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充分吸纳青年学生的意见。传统的团日活动以“上传下达”的模式开展,通常都是每一个基层团支部按照上级所下达的文件精神要求自行策划开展。虽然各支部有一定自主权,能够自行选择团日活动的形式,但这会导致团日活动的主题过于随意,内容过于凌乱,造成整体性失调,不利于团员意识教育成效的提高。[27]新时代下,团日活动要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调整自上而下的模式,听取青年群众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团日活动前进行民意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团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团日活动的策划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要顺势而为,打造基层团支部的品牌特色。对于那些受众群体广泛、育人效果明显及参与度高的活动,校级团委要顺势而为,及时总结和宣传,通过具有特色的团日活动促进各基层团组织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提高整体团日活动的质量[28]。

二是充分发挥“智慧团建”平台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共青团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跟上网络的步伐。“智慧团建”作为新时期共青团青年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其在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9]。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智慧团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为高校,首先,要加快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建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治团”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团务工作信息化。例如,努力将团籍管理、团务培训、团费缴纳、推优入团、推优入党等团务工作信息化和数字化,实现团员注册全覆盖等[30];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智慧团建”平台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加大对“智慧团建”平台的推广和普及;最后,要充分利用“智慧团建”网络平台,挖掘团员在网络上的活动特点和数据,实现提升团员意识工作内容的精准投放技术。

三是开拓网络新媒体渠道。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各种政府网站、新闻网站,还有各种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等,比如微信、QQ、微博以及当下流行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这些网络新媒体渠道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自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建构[31]。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需要融合“互联网+团员意识教育”的模式,开拓网络新媒体渠道,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掌握互联网教育的主动权。在团日活动的宣传方式上,采取“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报道”“互联网直播”的方式,扩大主题团日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其参与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双刃剑”的有利一面,创新“互联网+团员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

猜你喜欢

入团团支部团员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入团理财需“审”“慎”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
入团感受
最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团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
老团员要为新团员树立个好榜样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