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化“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文本解读

2021-09-16廖聪文刘大鹏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学类细化分析法

廖聪文 刘大鹏

摘要:孙绍振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拟通过细化“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进而助力文学类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语文教材;“关键词分析法”理论;文本解读

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关键词分析法”能够有效解读文学类文本。但是,一线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学者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下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具体阐述、细化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类文本解读。

一、“关键词分析法”理论

“关键词分析法”理论是孙绍振教授提出的。孙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关键词可以是一小组词语,也可以是句子。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孙教授找出了5个关键词,认为凭借这5个关键词就可以基本完成对这首词的解读。

笔者认为孙教授提出的“关键词分析法”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实用,很有借鉴价值。但使用“关键词分析法”的前提是找准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笔者拟通过细化“关键词分析法”帮助一线教师准确有效地找出关键词,拟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二、借助“重复”理论,有效找出关键词

美国著名文论家希利斯·米勒认为重复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言语成分的重复,特别是词语的重复。法国的罗伯·格里耶也特别强调重复,他认为重复能产生奇特效果,要留意重复中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关键词往往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不一定完全相同,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或以近义词的形式出现。笔者细化了“重复理论”使用的步骤:

1.找出文本中重復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包括重复中略有变化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就是关键词。

2.分析每个关键词的特点,理解每个关键词的情感。

3.如果关键词不止一个,还要分析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比如,在史铁生创作的《我与地坛》一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我”“地坛”“母亲”。“地坛”有时候也被作者称为“古园”“园子”“小公园”,这些都可以归为一类。“我”“地坛”“母亲”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

首先,分析“我”有什么特点。“我”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了。“我”感到很迷惘,很想逃避。“我”不断地想着三个问题:要不要死?为什么要出生?怎样活下去?“我”重点思考的是第三个问题。十五年前的“我”脾气很坏,像疯了一样,终日沉默,只是想着自己,不为他人着想。

然后,分析“地坛”有什么特点。“地坛”曾经有过辉煌,现在却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塌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尽管如此,老柏树增加苍幽,野草荒藤也自在坦荡。面对这些得失,“地坛”是坦然的。“地坛”虽然荒芜,但却不衰败。

最后,分析“母亲”的特点。“母亲”疼爱儿子、理解儿子、聪慧、坚韧。

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一,“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极其相似的,都曾经辉煌过,现在却黯淡了。“地坛”为“我”准备好了一切,为“我”准备好了如何活下去的答案。“地坛”启示着“我”,一个人的形体即使残旧了,精神依然可以富足,依旧可以活得坦然。“地坛”启示着“我”:蜂儿活得自在坦然;蚂蚁也在思考人生;瓢虫虽然活得很累,但还是坚强地活着;蝉儿也曾经忍受过寂寞;露水虽然微小,但也是努力地活着,活出了它的光彩。

第二,“我”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我与地坛》中出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母亲”虽然没有告诉“我”应该怎样活下去,但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我”从中得到了启示。

因此,借助“重复”理论,有效找出关键词,分析每个关键词的特点,并且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行文本解读。

三、借助“卒章显志”或“文眼”,有效找出关键句

白居易曾说:“卒章显其志。”也就是说在文章结尾处,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者志向。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理解了诗歌的最后一句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梦中的天姥山越是美丽,就越能反衬出官场现实的丑恶;梦中的作者越是受到帝王般的待遇,越能反衬出现实中摧眉折腰的痛苦。又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一诗中,把握了诗歌中的最后一句“天下归心”,也就理解了曹操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曹操为何要喝酒?因为忧愁。为何忧愁?因为统一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留给他的时间却太少了。要统一天下,少不了能人的帮助,因此在诗歌中曹操反复表示对人才的渴望。

“文眼”是最能显示作者情感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出现的位置可能是篇首,可能是篇末,也有可能是篇中。出现在篇首的可能性最大。比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在篇首就强调自己对故都的秋充满了热爱,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都是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并且不断用南方的秋来反衬故都的秋。又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篇首就强调,“心里不宁静”。作者看到了荷塘,暂且得到了宁静;听到了蝉声和蛙声,又觉得心里不宁静;在采莲的想象中,又暂且获得了宁静;最后回到了家里,心里又不宁静。

因此,借助“卒章显志”或“文眼”,能够有效找出关键句,助力文本解读。

有些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关键词分析法”有效解读文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本为例,细化了孙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助力文学类文本解读。文章的创新点是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细化了“关键词分析法”,提出两个具体措施,帮助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找出关键词。同时,每个措施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使得“关键词分析法”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赖瑞云.孙绍振从创作角度解读文本的理论及实践举隅[J].语文建设,2017(25).

[2]希利斯·米勒.重复的两种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廖聪文(1987— ),男,广东省广宁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广宁县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理论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运用。

猜你喜欢

文学类细化分析法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论初中英语教研工作中的“细”与“实”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