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活动设置与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

2021-09-13陈毅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国梦中华文化

陈毅燕

【摘要】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为案例,论述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通过设置活动来实现文言文教学中既能让学生学得趣味横生的同时又落实教学任务这一目标。笔者先分析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同时结合中国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接着从抓住对话省略处,进行文言文口语交际、写景抒情类文章图文转换、情境模拟体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教学实践。活动的设置能大大焕发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国梦;中华文化;活动设置;文言文教学

随着新部编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所占比例越来越凸显。“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教材加大古诗文的比重,合理编排古诗文的相关内容,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巨大的时间差异,有些甚至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就有《论语》选篇,先秦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距离,这对于古汉语知识匮乏的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无异于英语学习。如果教师教学不当,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厌学;二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达的差异。古汉语中存在很多有着特殊字义与用法的字词,也有特殊的句式,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拦路虎”,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三是大部分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一般只重视字词句的讲授,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积累、归纳,甚至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解决字词和句子翻译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学习心理,文言文学习依赖教师的解词串句,而不会主动探究,主动寻求“穿越”。

笔者曾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两个班共74人,对文言文“很喜欢”的仅有16人;表示“一般般”的多达50人,占了绝大多数;“不喜欢”的共有4人;没有讨厌文言文的学生。数据分析如下图:

对于他们而言,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呢?两个班的学生,有42人表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其次,共41人表示是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拓展。前者是浅层困难,通过积累和归纳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但后者却是深层困难,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素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这一点,需要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教师备课更要深度和广度。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在讲座上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中提到:“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没有神学独断的黑暗时期。”中国梦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要实现中国梦,就得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可见,真正关心学生未来发展的同行,会挖掘藏在文言文文本背后的中华文化,这也就是深度备课。

既然文言文的教学是无法逃避的工作,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得趣味横生的同时又落实教学任务?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笔者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处理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对话省略处,进行文言文口语交际

笔者在讲授《桃花源记》这篇经典文言文时,在引导学生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进行梳理疏通后,进行了文意的理解分析。笔者充分考虑了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基础准备,结合学科的素养要求,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辩,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是按“师徒”搭配来坐,笔者就让学生“师徒”分别扮演村人和渔人,“师徒”间开展了一场“穿越”的对话。瞬间,本来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师徒”间开始了平等的对话,而这对话必须是用文言文来进行,这是学生的新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笔者开始让“师徒”走上讲台表演,班上所有学生的目光都凝望着这对“师徒”,笔者也很期待他们的表演。过去,学生都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而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因为事务繁多而“简单”地讲解文言文,忽略了学生文言文素养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更加不求甚解、不求深读。笔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文言文是毫无可避,何不来点新意焕发出文言文的活力呢?果不其然,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口语交际,取得的效果是超乎想象的:教师不再是干枯地讲解,对学生、教师都是一种很好的释放;课堂趣味横生,笑声连连,整个班级就如走进了“桃花源”。学生也在周记中大赞这节课,大赞身边的同学,也提到是这样的一节课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语文课堂,并且表示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一些对话类的文章,补充对话内容空白。放手让学生来尝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会取得很好的师生“共赢”效果: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进行对话,能够运用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改变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这是对文言文运用最好的训练。而其他学生通过倾听也会调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对讲述者进行指正,很好地促进生生对话;对于教师而言,这比检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对文言文字词与句子,更能真实地看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二、写景抒情类文章图文转换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里中的一篇。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而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寄情于山水。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所以,《小石潭记》也是带有这样一种浓厚的情感色彩,小石潭的景物皆有着作者被贬官以后的心境色彩。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到:“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语道出了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

笔者在引导学生基本上理解文意后,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题,要求学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文章内容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用文字的作业,学生喜闻乐见,做得也格外认真与用心,甚至课间都在忙着画小石潭、画作者、画水中游鱼、画四周竹林,还不时互相点评……这,不是我们一直想看到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吗?

三、情境模拟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固然比较乏味,而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其乏味性可想而知,加上篇幅较长,传统的讲授是绝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再备课、再挖掘,发现《核舟记》这篇状物文章中重点段落的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画面感十分强,寻思何不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让学生“穿越”到宋代,来到“赤壁”这个地方,泛舟共阅一手卷。于是,笔者在每个班级各选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在黑板上方写上“泛舟赤壁”,黑板右边写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黑板左边写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下面画些水纹,课文的情境就基本呈现出来了。学生除了根据课文的描写做出各种动作和神态,还临场发挥加上了一些语言人物对话。笔者还不忘提醒学生们,为什么佛印没有加入到“共阅一手卷”中来呢?学生脑洞大开,在周记中写道:原来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发现这么多有趣而又有人情味的地方来,感谢老师,教会我怎样真正读懂一篇文言文。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提问道:同学们,为什么我们能够对课文有这么形象的表演呢?学生恍然大悟,啧啧称赞道:“这是因为雕刻核舟的是一位大师,雕刻的技艺十分高超,才能刻画出这样一件十分精致的艺术品。”

什么是文言文教学中最难的地方,且听我校几位语文教师的讨论:

师1:如何教得有趣的同时又落实任务。

师2:难在吸引学生,让他懂,让他爱学。其实古文文意都不难懂。

师3:难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魅力,以及其中蕴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

……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种教授文言文的方式。不管怎样,在时代发展的大流中,我们有着共同的责任:把我国古代星光熠熠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学生,给社会发展的未来。活动,是活跃课堂最好的办法,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点设置,切忌哗众取宠,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只有教师用心教授文言文,恰当地设计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用文言文体验“穿越”,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这样,中国梦才能真正成为“我”的梦。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中国梦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