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精神与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路径研究

2021-09-13邓博文朋仁涛潘登任建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延安精神

邓博文 朋仁涛 潘登 任建国

摘 要: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成员,由于物质条件约束,使其与周围同龄人相比,形成了一些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成为高等学校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延安精神是我党革命时期在延安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本文旨在论述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及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延安精神;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裕,成为新时代思想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而当代高校贫困学生在高校学生人数中仍占有不小的比例。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贫困学生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需求心理很大,接受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物质上相对匮乏和全新的环境的冲击,导致这一群体在大学期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淡忘个人理想信念,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并可能加剧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偏激。这些已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如何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指導,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敌后根据地以实际行动培育出来的伟大中国精神,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将延安精神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面对国内外复杂态势之际,更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延安精神,指导进一步的生产和发展。作为“两个一百年”的接力者,高校青年更要深入学习、贯彻延安精神,尤其是贫困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延安精神在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延安精神有助于引导高校贫困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对中国共产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延安精神是通过军民鱼水一家情的融合和革命血泪史形成的,教育着广大高校贫困学生时刻牢记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学习党团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强化“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有助于引导高校贫困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多数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匮乏,自身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难以平衡,对未来职业生涯缺少科学规划。再者,进入大学,各种新鲜事接踵而至,这无疑对高校贫困学生是巨大的诱惑。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容易失去斗志,心态失衡,并导致极端情绪出现,危害个人及他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延安精神指导贫困学生,有助于坚定其个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外界不良诱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将迎难而上、吃苦耐劳的品性贯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助力其学好专业知识、回归奋斗旅程。

2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全覆盖,学费以及生活费基本得到保障,杜绝因为学费、生活费不足而辍学的情况。但是,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相互脱节,学生管理者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高校贫困学生除了在参加学生活动过程中能与学生管理者交流外,课堂时间、课余时间都很难和学生工作管理教师接触,而教学队伍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在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管理时,往往只重视使用而忽视培养。目前高校缺乏根据高校贫困学生特点和专业特长的不同要求开设各种短、长期学业辅导、能力培训等工作的组织落实,没有建立培养的责任制,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管理还是以人管人,而没有将培养的软指标转化成硬指标,落实每个高校贫困学生的培养需求,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缺。

2.2 忽视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多数停留在物质方面,忽视思想教育培养,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因为物质条件匮乏的根本原因,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难以达到平衡,自身理想信念根基不稳,容易受外界诱惑干扰。再者大学自由时间充沛,新鲜事物繁多,无一不是滋生懒惰、攀比心理的温床。而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忽视,导致许多贫困学生在迈过高考大关后受到身边物质条件较好的学生影响,逐渐迷失自我,开始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浮躁中不可自拔,沉迷网络、逃课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大学时光的荒废,忘记心中目标,最终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碌碌终日,不仅影响自己成绩,也对未来发展不利。

2.3 缺少学业帮扶指导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主要是在经济上的,对于学业、学科竞赛缺少具体的帮扶措施。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许多高校只是单一的提供助学金帮扶贫困学生,未能结合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地帮扶措施,不能给予贫困学生学业、学科竞赛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的帮助,造成信息获取的不对等竞争,导致许多贫困学生在学业竞争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处于弱势,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不利于个人长久发展。

2.4 欠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客观原因,获得学业、职业的动态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对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缺乏对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许多贫困学生对于个人专业前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或仅仅追求暂时高工资的工作,缺少发展的眼光。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伟力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