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浅语艺术的儿童诗诵读与赏析教学实践路向

2021-09-13游美兰

课外语文·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儿童诗

【摘要】以浅语艺术为视角,诵读与赏析儿童诗《风》,笔者尝试设计并实施四条教学实践路向达成教学目标,引导三年级学生走近儿童诗,逼近“浅语”表达艺术的真相。一是说一说,知“浅语”的情境意义;二是读一读,识“浅语”的流动节奏;三是写一写,品“浅语”的形象图画;四是听一听,悟“浅语”的动听声音。

【关键词】浅语艺术;儿童诗;诵读与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4-072-03

【本文著录格式】游美兰.基于浅语艺术的儿童诗诵读与赏析教学实践路向——以《风——儿童诗诵读与赏析》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4):72-74.

“浅语艺术”是中国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对儿童文学所下的定义。他在《浅语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浅语是指儿童听得懂、看得懂的浅显语言。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所以,以浅显的语言来从事文学创作,就是一种‘浅语的艺术。”

笔者以“浅语艺术”为赏析视角,指导三年级学生诵读与赏析叶圣陶先生写的儿童诗《风》。风,大家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儿童诗《风》中,叶老先生用很浅近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再现风的画面,让风不但看得清晰,还能捕捉到它的灵动,甚至读者能触摸到它的喜怒哀乐。浅近中不失生动,语表里透着温度,简约而不失有趣,明白而不丢深邃,这就是儿童诗的浅语艺术。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走近儿童诗,走近浅语艺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儿童诗也是诗的一种,笔者在《风》这首儿童诗的诵读与赏析教学中,以想象为载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诵发现诗中有节奏,眼观发现诗中有画,耳听发现诗中有声,手写发现诗中有诗,用心体会中发现诗中有情。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听一听,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诵读与赏析中逐渐逼近儿童诗浅语艺术的表达真相。

路向一:说一说——知“浅语”的情境意义

儿童文学学者蔡尚志对如何指导儿童欣赏儿童诗提出:分析或解说任何一首童诗时,要注意儿童的立场,要紧紧把握住儿童的程度和心理,根据儿童的经验、观点、兴趣、感觉、语意来分析或解说。儿童诗的浅语表达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在他们平时的语言表达上。然而在儿童诗的学习中,往往正是因为提到“诗”,儿童便有了畏难情绪。如何拉近儿童诗学习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如何唤醒儿童诗在儿童生活中的情境意义?

谈印象中的风。赏析儿童诗《风》,笔者设计情境问题:看到“风”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风的有趣话题。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为进一步突破“有趣”,真正激活风在情境中的生命力,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老师看到“风”这个字,想到风的个子可真小,居然从窗户缝钻进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老师还想这时候风一定在杨真公园里和小蚂蚁玩赛跑吧。有了清晰的问题指向、明白的语言示范,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生活中的风。在学生生动活泼的交流中,风明明朗朗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的周围。

读古诗中的风。这时候风的话题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然后如何让风具有诗的意味?学生曾经具备了哪些诗的基础?笔者细致地梳理了统编教科书从一年开始学生学习的有关风的七首古诗,设计浅近而形象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师:在广阔的大自然,风是一位魔术师。

师:齐诵李峤写的《风》。

师:在春天的雨夜,风悄悄地沾上了淡淡的花香。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在茫茫的大草原,风吹起了层层叠叠的绿色波浪。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些古诗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因为有了提示语的引导,来自遥远的古诗中的风在学生生活的语言中找到了契合之处。此时的风已经不再是单纯自然界的风,而是具有浓郁的诗味与诗情。

说生活中的风。浅语艺术是怎么回事?如何用浅语表达生活中具有诗意的风?笔者设计说话句式,引导学生循着例句的格式交流生活中的风。第一类句式:“风爬上了/高高的旗杆”“风穿过了/长长的楼道”。第二类句式:“风在操场上/追着小朋友们/奔跑”“风在/花丛中/逗着花儿笑”。这些分行的短句表达正是儿童诗语言表达的形式特点。有了这样具体的言语格式示范,再加上先前真切的生活素材和古诗意境的生发,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上这么一两句。“风登上了/高高的山峰”“风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溜着冰”“风在阳台上/帮助妈妈/吹干了衣服”……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把分行的诗句加上题目,当堂创作儿童诗,并启发学生把儿童诗与古诗作比较。比较是甄别异同的最好学习策略,此时浅语概念的植入便是水到渠成了。

路向二:读一读——识“浅语”的流动节奏

有道是“开智于声,启慧于音”。郭沫若先生在《论节奏》中写道:“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风》这首儿童诗的节奏藏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浅语”的节奏美?

停顿处读出节奏。笔者以第一小节三、四两行诗为例。从“颤动”开始,指導学生读准字音。到“树叶颤动的时候”,指导学生流畅地读好,进行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的练习。再到“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训练学生掌握停顿之处便是换气之时。第四行诗,教师示范读,让学生划出节奏,开展个别读、四个小组轮着读、全班读。接着,教师播放电视台播音员读第一节诗,学生划出诗的节奏。着重分小组开展个别读的训练。然后同桌配合着分行读第一小节。儿童诗的分行表达,每行有了停顿的处理,学生朗朗上口地诵着,儿童诗的流动节奏存在于停顿的朗读中。

重音处读出节奏。笔者仍以第一小节第四行诗为例:“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在停顿的基础上,加上“那儿”的重音处理。先尝试着读,这时候的学生因为光顾着重音,往往重音处读得突兀,就需要教师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示范,学生一遍一遍地模仿着,读到克服了生硬,读得自然流畅。再让孩子仔细地在重音之处强调的风真在那儿了,仿佛就在眼前看到风在那儿了。重音的朗读处理带入的是诗的意境。儿童诗的流动节奏根植在儿童抑扬顿挫的朗读声里。

相似处读出节奏。《风》这首儿童诗三个小节结构、句式相似,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相似的表达体现了儿童诗的韵律美。照着第一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处理,学生很快找到第二、三小节诗的停顿和强调之处。通过个别示范读、评价着读、同桌合作着读,儿童诗的流动节奏融入在声音的表达艺术之中。

路向三:写一写——品“浅语”的形象图画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儿童诗也是这样。笔者在儿童诗《风》的诵读与赏析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还原童诗描绘的生活场景,去还原其中蕴藏着的形象画面,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圈画词语,找到诗中的画。在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儿童诗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读这首儿童诗,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请你圈画出相关的词语。“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皱纹”是童诗直接描写的画面,这些画面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致。简单的圈画阅读,却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还原了生活画面。学生理解了诗人把這些生活中平常朴实的画面化身为风的足迹,走进了诗人赋予风以诗意的情境之中。

想象拓展,丰富诗中的画。如蜜蜂采蜜一般盯在一处。笔者依然着眼于第一小节的三、四两行诗,紧扣“颤动”展开语言文字的想象拓展训练。

师:你能给“颤动”换一个词吗?请你把换的词带进诗行里读一读。

生:但是树叶抖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师:树叶抖动的时候,你看见风在那儿干什么了?

生1:风正在那儿给树叶挠痒痒呢,树叶被逗得咯咯直笑。

生2:风在和树叶说着悄悄话,告诉它自己昨晚做的好梦。

……

师:“颤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

……

在换词、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换词与朗读。这样的语言训练让诗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想象顿时丰富起来。孩子们不但读懂诗中有直接描写的画面,还读明白了童诗里还藏着许多需要借着诗句想象而收获的画面。

读写结合,还原诗中的画。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言文字。笔者提供写的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历中以及在童诗中习得的语言素材应用于浅语表达,开展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

师:树叶(抖动)的时候/那是——/风在叶片间/快乐地游戏。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自己看到的风吗?

生1:树叶抖动的时候/那是——/风在叶片上/轻快地演奏。

生2:树叶点头的时候/那是——/风向森林/敬上队礼。

生3:树叶颤抖的时候/那是——/风在树枝上/跳着芭蕾舞。

……

路向四:听一听——悟“浅语”的动听声音

诗具有音乐性,诗是活泼的,有动感的。诵读与赏析儿童诗,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诗中的声音,以丰富学生对诗的感观体验,从而获得美感的体验。

创设情境,寻找声音。播放音乐,教师入情引导: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静静地倾听。迈着想象的步伐,我们再次走进这绿葱葱的大森林,风还在这自由自在地嬉戏呢。他一会儿亲亲小花,摸摸小草,逗逗小树;一会儿亮开歌喉大声地歌唱,一会儿甩开大臂奋力地奔跑;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深思低吟;一会儿爬上高高的山峰,一会儿跃进清清的溪流……你能听到森林里都有哪些声音呢?

叠词运用,交流声音。以叠词为载体,创造诗歌的音效。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完成以下形式有关声音叠词的积累:“沙沙沙,沙沙沙”“啪嗒,啪嗒”“哗啦啦,哗啦啦”。

补充诗行,创作声音。教师引导:你能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带到刚才写的诗句里吗?课件出示范例“树叶抖动的时候/沙沙沙,沙沙沙/那是——/风在叶片间/快乐地游戏”。

学生即兴创作属于自己的诗行,“树叶颤动的时候/啦啦啦,啦啦啦/那是——/风在大森林里的/大合唱”“树叶摆动的时候/哈哈哈,哈哈哈/那是——/风在当小老师/教绿叶跳舞”。

儿童诗的浅语艺术诵读与赏析教学,笔者基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植入“浅语”的概念,基于朗读指导体会童诗流动的节奏,基于想象训练生发童诗丰富的画面,基于营造情境感悟童诗动听的声音。学生在儿童诗《风》的诵读与赏析的过程中获得了浅语艺术的多元体验。

参考文献

[1]林良.浅语的艺术[M].福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子鱼.学语文从童诗开始[M].福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4]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附  注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儿童立场下小学生童诗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505)阶段成果论文。

作者简介:游美兰,女,1973年生,福建南平人,高级教师,专注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儿童诗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探究与教学策略建议
教案《创作儿童诗》
基于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儿童诗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诗意语文下的小学生儿童诗教学的实践研究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
轻叩儿童诗的大门
夜晚的天空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