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1-09-13黄瑛

课外语文·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摘要】《乡土中国》是高中生必读的学术著作类整本书。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和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探寻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家乡文化考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思考抽象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借助拓展阅读,力争在更广视域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4-029-03

【本文著录格式】黄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21,20(24):29-31.

2019年《乡土中国》进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成为高中生必读的学术著作类整本书。温儒敏先生在《乡土中国》“导读”中中肯详细地介绍了阅读该书的意义、方法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具体有益的指导,比如先“粗”后“细”、抓概念、厘清思路等阅读方法。近两年,《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研讨不断深入,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碰撞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的一个问题,是高一的学生阅读这样一部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学专著比较吃力,有距离感,有时读不进去也读不明白。鉴于此,我们在教师与学生共读文本攻克疑难,吸收各方成果有选择性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从“社区”入手  于实践中找勾连

抽象性是学术论文难读的重要原因。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形象化的比喻和生动的生活实例来证明观点,增加可读性。后记部分指出《乡土中国》采用的是“社区分析”的研究方法(2),即回归到微观层面的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剖析、提炼得出宏观认识。书中很多结论都基于乡野的实际考察。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寻找到勾连书本论述的已有认知或具体经验,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阅读该书(社会学通论)的一种方法。

“社区”一词最早见于费孝通先生的翻译作品,《乡土中国》后记指出“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学生在生活中基本能接触到“社区”一词,由此入手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建桥梁。

“乡土本色”一章指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中国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与目前学生普遍接触的城镇社区情况不同。学生阅读时恰好可以比较异同,思考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内涵的衍变发展,进而理解费孝通先生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鄉土社区(村落):

农业为主→依附于土地→世代定居的常态→聚村而居 (出于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以家庭为单位的继承祖辈遗业等原因)→特征:地方性限制、熟悉的社会、礼俗社会

城镇社区:

1.村落拆迁后形成的社区:失去土地或有极少量耕地→以拆迁小区为聚集单位→保留特征:地方性、熟悉、礼俗;变化性特征:流动性变大、周围有陌生人、讲法律、规范化管理

2.非拆迁的城镇社区:非农业→以住宅小区为主要单位→特征:一定地理区域、法理社会、陌生人聚集为主、有专门的社区组织部门和具体的社区服务

通过比较,学生根据自己分属的不同类型的社区,可以缩小与书本内容的时空距离。

仍居住在农村自家老宅的学生对“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核心概念与阐述能有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由书中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举出一些生活实例来阐释。家住农村但已搬入拆迁小区的学生大体上懂得“土地”对于长辈们曾经的意义,虽自己基本上不直接接触“耕种”或“务农”,但拆迁小区的邻里亲密关系、熟人之间的生活相处方式等都保留着乡土社区的很多元素。同时,学生能结合书中指出的“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处区域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居住在城区的学生,可借助乡下亲属或乡村老宅的相关认知,链接书本,还可借鉴书中中西比较的思路,将现代化城镇社区与乡土社区比较,创造性地阅读。

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实践,选取熟悉的侧重点进行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在合作中探究与提升。

二、关注区域文化  开展文化风物访察活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前一个单元是“家乡文化生活”,将学生生活本区域的文化风物访察和阅读相结合,走进“社区”,了解“基层”文化生活,开展对周围环境、区域风俗习惯等调查访问的活动,既符合教材设计的思路匠心,又将社会学著作的阅读还原到联系社会、回归生活的本质思考,既符合新课标情境式教学的真实需求,又能将书中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实践,有助于实现思维进阶。

(一)本区域某永久保留村的访察报告

1.人与土的关系

家家户户有耕地,面积不大,但老一辈农民对土地有依恋、热爱,安土重迁,有乡土情结,不习惯离开自家宅院也不情愿拆迁,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节气作农事等传统。保留干活的农具、土灶等。即使当下时代物资相对充裕,但村人仍保留勤劳肯干、心灵手巧、不怕苦累、无惧风雨曝晒的淳朴品格,对粮食作物的收成极关心,不浪费土地资源,信奉土地神、灶神等,善于用地里长出的东西制作成美食,谨守传统节日风俗文化等。

2.人与人的关系

“面对面的社群”,彼此熟悉。有的是同宗亲戚,有的是同姓,有的从小相识多年,没有陌生住户。走家串门、傍晚搭伙吃饭闲聊稀松平常,大家对村里的人或事都非常熟悉,农产品的互送等“礼尚往来”也习以为常。人们之间坦陈相待,互相帮助,有一种同村人的集体团结。比如在婚嫁丧礼等传统上,同村人几乎都一起帮忙参与;农忙收割、蒸糕腌肉等过节活动,同村人也是统一步调,你追我赶,热闹带劲。

3.房屋建筑

基本统一样式风格,屋顶设计、陈列摆设等体现同村特点,房屋同向排列整齐。

4.语言文字

方言交流,打招呼简单、直接、亲切、真诚。文字不是必需品,但男性识字的比例高于女性。在有需要的通知阅读、文件签字时,由亲人、村人或村委会服务人员帮忙宣读、解读后自行签字或按手印。

5.村委会走访

(1)空巢老人居多。年轻人大都搬入城镇商品住宅或在外打工、读书,逢年过节回家。

(2)政府重视村庄的文化保留建设,开发本村的文化产业,注重特色开发。

(3)给予多项福利补贴,提供农业现代化辅助设施及指导,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4)政策下乡时根据村庄实情逐渐展开。通过村民座谈会、政策宣讲、实地走访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统一认识。

(5)发生冲突纠纷时,合理利用乡间长者们的力量进行调解。

(6)提供服务,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让村民安心、放心。

(二)本区域某乡镇拆迁社区的访察报告

1.基本概况

拆迁安置按原村落范围规划在一起,一般以“队”为单位。住宅小区范围较大,可同时安置几个村的拆迁户。“社区”既是拆迁小区的名称,又是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

2.人与人的关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并存。

同一“家族”成员基本安置在同一小区(即“社区”),按照父系即男方家庭划分,女方的血缘亲属往往不在同一社区。“家族”成员基本在小区内经常碰面,互相熟识所住楼栋和门牌号。搬迁入新宅等家庭大事都会邀请“家族”成员聚餐,往往在社区服务机构专门提供的场所内进行,提供服务的厨师等人员仍是原村庄的专门团队。

“家族”成员外,聚居的人员主要有:同村“熟人”,邻近村庄的人、外地前来打工买房入住的陌生人。除外地购房入住的一部分陌生人,在文化、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陌生”,其他拆迁户之间,沿袭原有的“乡土社区”时的相处方式,通过平时的碰面、方言对话,或熟人带熟人,或参与劳作等共同主题的“拉家常”,很快形成了以拆迁社区为单位的更大范围的“熟人”社会。

差序格局在拆迁社区体现出明显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的形象化特征:

以“己”为中心—一户人家—一个楼层—一整幢楼—一个社区

以“己”为中心—三口之家的至亲—社区亲族—社区同村村民—社区其他村村民—社区外地人

3.礼、法并重,注重发挥传统的优势

社区居民由于重关系、重交情,传统的礼俗观念得到了继承弘扬。出不闭户等现象、把社区当作“家”等观念很容易在社区产生。某某“不守规矩”、某某“勤劳能干”、某某“见面傲慢无礼”、某某“乐于助人”等议论很快就能传播开,无形中维系着社区的和谐共存。

社区工作的开展基本也以“礼”为重,兼顾新时期法治教育与引导,努力营造百姓和谐的新家园,不让他们有离开土地后的失落与迷茫。传统的道德礼俗和社会主义新风尚在这里融合、生长,推动着文明进步。

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与服务。如曲艺表演进社区,借用传统戏台的方式给社区居民带来新体验;节日组织包粽子、做月饼等系列比赛,提供实物奖赏;组织老年演唱团,定期以演出形式呈现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开设老年活动中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锻炼健身设施等,丰富居民生活;设置楼道长等,管理有序;等等。

(三)本区域某城镇社区的访察报告

从结构、性质上看,符合《乡土中国》里说到的西方的现代化的“法理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乡村社区,明显陌生化,见面打招呼的现象很少,串门闲聊基本没有,各自以“家庭”为单位过着各自的生活,不互通姓名,不互相打听关心周围的人或事。社区工作服务基本按流程操作,医疗、卫生、保健等项目齐全。但社区活动参与度不广,与乡村社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

学生通过访察,思考并撰写一系列调查报告,将阅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调动了积极性,学习了融合阅读获得的知识能力,进行实地访察、研究、体验,将材料进行“现象级”提升,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由此再读原著,将收获更多,有助真正实现由“粗”到“细”、深度学习。

三、辐射性阅读,在更广视域下提升能力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乡土中国》在教材的必修上册,但考虑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我们将阅读贯穿于高一、高二两学年,就书中内容进行辐射性阅读,将书中提到的作品、例证等选择后有针对性地补充拓展阅读,由一个点展开到一个面,由一本书联系到一群书。既丰富学生的阅读,也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维度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比如,《乡土中国》援引最多的,是《论语》《孟子》《礼记》等传统典籍内容,而这些恰是学生阅读时容易跳过的。教师就需在学生阅读全书基础上,结合教学《论语》等篇章精讲或专题阅读时,回头再读,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任务,慢下来,和学生一起解惑,打通阅读玄关。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通论,我们从三个方向辐射阅读:1.费孝通其他作品。比如泛读《江村经济》。(1)“江村”在苏州区域,读起来不陌生。(2)联系近邻“华西村”的成功案例,可了解费老的学术观念对实地发展的指导性意义。2.其他大家的社会学作品。比如钱穆著作。钱穆国学功底深厚,与费孝通中西融合的治学特征各有所长。读钱穆作品,有助于理解费孝通观点、传统文化精髓。比如《現代中国学术论衡》开篇对“家”“国”“天下”“社会”等概念阐释,精辟有力,可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等章节的同类概念参证解读。3.反映“乡土”特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读《乡土中国》,很多师生会想到文学作品里反映过去时代典型人物的内容,比如鲁迅《呐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路遥《平凡的世界》、萧红《呼兰河传》等。这些都以形象化手段将社会思考融入小说创作中。深入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体会深刻思想,构建庞大的阅读体系。特别推荐赛珍珠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大地》,一位在中国生活长达18年的美国女作家,以独特眼光观察中国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总之,《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必读书目,对学生有多方位的阅读价值。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已有认知、阅读基础,寻找阅读能力的提升点,将抽象理论与形象化的直接实践、间接经验相结合,助力学生成长。不忘文化寻根,接续时代发展,融合学术研究精神,发挥实践与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黄瑛,女,1985年生,江苏张家港人,研究生,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