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教学

2021-09-11余莉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余莉莉

内容摘要:写作素材的教与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它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新课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实现“互联网+教育”和高中语文写作素材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和提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提高高中语文写作素材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高中语文写作素材

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1]。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我看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形式,它能够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这一环节,更能突显其优势。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推动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素材教学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兴起前,教师能够运用的写作素材以纸质资料为主,较为单一。而今,各种数字资源丰富多彩、触手可及。有学者指出“理想的跨媒介阅读是调动一切可调用的感官去接受信息,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和互动等职能的组合来完成阅读,这对资源整合的要求和硬件设施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2]因此,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如何在各种媒介的信息百花园中选取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选取教学时机。

(一)选取和整合优质的高中语文写作素材。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同时,更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因此教师在选取、整合写作资源的时候,要关注素材的时效性、典型性和价值取向。“互联网+教育”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时事和经典素材资源,如《新聞联播》《新闻周刊》《感动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节目、人民日报和新华网等官方公众号、还有各种语文学习公众号等。而在选取和整合这些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素材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的正能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以往学生在积累素材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看就会,一用就废”的困局。这是因为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老师整理好的纸质素材,往往停留在记忆层面,没有真正地学以致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恰恰关注到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的时候不仅要注重“阅读”,还要注重“交流”。“交流”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口头交流主要是课上学生对素材的联想延伸,或者为素材的运用创设情境;文字的交流主要是课下学生用自己的文字归纳整合素材,建构创作观点。而“互联网+教育”让文字交流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可以像以往那样写在作文本上,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班级群或者微信公众号上。同时也可以形成一个素材资源库,供学生分享和使用。

(三)选取合适的教学时机。写作素材教学的合适时机应是学习议论文之后。此前,学生对议论文没有系统认知,不知道素材有何用、如何用,缺乏积累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效果往往不佳。而在学习议论文之后,学生通过多次写作实践意识到缺乏素材可能会导致论证不充分、字数不足,迫切地希望提高作文分数,加之高中学习氛围越来越紧张,学生更渴望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部世界,因而效果更好。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和提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能力也不再只是单一的语言或文字能力,而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六个类目: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往的写作素材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主要就是记忆、理解。但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几乎需要学生从事全部的认知过程,可见,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记忆——激趣呈现,加深记忆。记忆指的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源以获取信息时,需要视觉、听觉、触觉(要求速记人物事件等)等多种感官协同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对素材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也更容易被提取。

(二)理解——主动学习,建构意义。理解指的是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5]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主动学习则有助于带动学生思考和建构素材的意义。但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课上要做好速记,课下要将人物事件及时概括到素材积累本上。学生在概括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用文字建构出自己对素材独一无二的理解。

(三)运用——联系现实,举例运用。运用指的是在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6]高中写作素材的积累光是做到记忆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具备将素材运用到某个情景或者话题中的能力。前两者切合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阅读”,那么运用就更倾向于“交流”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或回想过往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举例说出给出素材可以运用的场景。

(四)分析——分类区分,找寻联系。分析指的是将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部分和确定部分怎样联系及其与总体结构如何联系。[7]分析被认为是“理解的延伸或者评价与创造的准备”,是比概括素材更高的要求,也是评价和创造的前提。一个跨媒介素材资源,常常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展现人物或者社会现象,因此学生要将素材呈现的信息做好分类区分,分解成不同的事件或观点,找寻它们与人物或者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五)评价——臧否人物,品评得失。评价指的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8]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评判,当学生分析完素材后,他们得到的是多个从不同侧面展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事件或观点,这时学生便要依据社会道德标准对这些事件或观点做出判断,看它们分别体现出人物的什么形象或者社会的哪些现象,从而形成价值观上的认识。

(六)创造——积极迁移,创作分享。创造指的是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9]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运用到写作素材的积累中,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地“输入”信息后能够有所“输出”,将已获取的信息和知识用于新情境、用其解决新问题,能够将相同或相反性质的素材加以比较、整合,以证明自己的论点,让自己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教学实践探索简述——以视频素材《感动中国 排雷英雄杜富国》为例

(一)课前准备。从网上下载《感动中国》排雷英雄杜富国的片段,长度约13分钟,包括开场白、事件回顾、战友采访和现场采访等环节。这一视频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真切感受到杜富国执行排雷任务时面临的危险和体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对其英雄形象形成全面的认知。

(二)课上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从视频中获取信息,还要学会速记,边看边记录下人物、事件、评价等信息。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杜富国的事迹,思考这一素材可以用在什么话题或者情景中,还可以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相似或相反的例子。如杜富国的例子可以用在当下年轻人喜欢追星却对真正的“英雄”不甚了解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要向当代英雄学习,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后还需要通过撰写概要、分解事件、评价人物和片段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相关知识。撰写概要时,学生不仅再次提取对杜富国的记忆,而且主动建构出心中的杜富国,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撰写概要后,学生要在概要的基础上将与人物相关的众多事迹进行分类,从中分析出不同的精神品质。最后需要写一个3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写完后择优分享到班级群或公众号中。

宾特里奇认为:“从被动的学习观向更为认知的和建构的学习观的转变强调的是,学生在积极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时他们知什么(知识)和他们如何思考所知(认知过程)。”[1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通过多个认知过程的联动,让学生应用、建构知识,是写作教学的有效的可行的思路之一。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8)[2019-08 -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程元.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和思考[J].语文建设,201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5][6][7][8][9][10]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