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10赵献梓王剑彪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赵献梓 王剑彪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为部分地区带来了社会问题,即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儿童心理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要点。为此,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胡优化路径,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57-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压力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Q171151)。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儿童父母双方因工作缘故,长期居住在其他地区,而孩子则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或亲戚朋友代替看管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弱势群体。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群体基数过大,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同时,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加之隔代亲属自身教育理念的落后,使部分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社会急需对其进行引导和干预,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帮助留守儿童群体健康的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心理教育力度不足

儿童在成长阶段教育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儿童最信任和亲密的亲人,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儿童获得的最初的人际交往关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这一庞大群体心理教育问题若不能解决,会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不利的影响。根据李晓敏学者做出的调查分析,“200名留守儿童中,约42%的儿童存在焦虑、自卑、沟通不畅等心理问题。32%的儿童存在缺少基础安全知识的问题。”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可忽视。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父母缺位于儿童成长,是家庭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在观念上日趋现代化,但由于缺少与儿童的沟通,儿童在内心深处没有真正地认可父母,也没有与父母形成亦师亦友般的关系,而是将父母单纯地视为亲人,这可能是诱发儿童对外界向往的主要因素。比如部分儿童会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出现跟随父母离开当前环境的想法,当这种想法得不到满足时,儿童心理会出现落差,并产生不愿意与人倾诉和沟通的性格。另外,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年纪较大的长辈抚养,在心理教育方面部分长辈缺少先进的理念,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长辈并不能及时地发现,或利用传统教养方式约束儿童,引发儿童逆反的心理,严重者还会造成儿童心理压力,使其心理不良状况得不到缓解和解决。部分隔代亲属还会出现过于溺爱儿童的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需要更多的爱护,因此在儿童出现行为习惯问题时,隔代亲属会无原则地纵容,导致孩子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最终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二)学校心理教育缺少约束

学校教育作为心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既是科学化理论的传递,又是教育环境的潜在教化。作为学校内的受教育主体,学校在传授心理教育知识时,不仅能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是教师作为主体的引导和培育,因此儿童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心理动机等,都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依据,也是依据不同留守儿童展开疏导的对象。比如在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照顾和引导的情况下,缺少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心理出现自卑和恐惧等问题时,需要教师充当家长的角色,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由此可见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心理教育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理念和应用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很难对留守儿童产生教育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投入办学中,在心理教育方面配备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在面对儿童出现的多元化心理状况时,很难实施针对化的疏导,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教育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认为在思政课程中学生能掌握课上的理论知识,不需要对学生进行额外的疏导,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力度不足,难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三)儿童个体处在心理发育启蒙阶段

心理教育作为约束儿童行为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水平,同时也受到儿童自身心理状况的影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内在的主体性随着外在一同发展,正处在6- 16岁时期的留守儿童,其理性和感性的思维真快速发展,自身思想观念和人格也趋于成熟[1]。在这个阶段,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会对其个体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他们过于封闭和敏感的性格,会导致自身在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出现认同度较低等问题,为心理教育带来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三、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实施路径

(一)学校层面,建立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心理教育机制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大部分源于学校,作为心理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心理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教育服务。首先,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在档案中记录其家庭状况,并及时更新父母的动态以及监护人的情况和联络方式。通过对儿童实际情况的追踪,最直接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状态,以便在教育中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更高效解决心理问题[2]。其次,学校可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机制,建立利于师生交流的渠道,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观察留守儿童交际圈,并以留守儿童身边友好的伙伴为纽带,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状态,并通过这个纽带帮助留守儿童,降低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最后,学校应建立完善心理教育机制,可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还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业余活动,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帮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环境,消除其内心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二)家庭层面,发挥家庭教育心理引导作用

一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在选择孩子的监护人时,应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尽量选择责任心较强且具备教育理念的监护人,为孩子营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保护儿童安全、看护儿童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弥补儿童在心理上出现的漏洞,采用多种方式与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孩子父母,并反馈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动态,使其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使儿童感受到更多人的关爱,减少儿童心理的孤僻感[3]。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儿童心理教育,可定期通过视频电话、书信、短信等形式与子女沟通,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还应关注孩子生活和自身的發展,用更加柔和的语言关爱孩子,更全面地掌握其成长的状态。还应利用节假日时间,多与孩子团聚,并加入孩子的兴趣爱好中,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心理发育情况,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纠正,保障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层面,完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第一,政府要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制度,减免部分教育费用,并提倡留守儿童跟随父母一同生活,解决留守儿童家庭住房问题;还应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感,加强对父母的监督,使其能够履行其教育的义务。第二,社会相关福利机构可成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织,以妇联和党组织成员为核心,向更多留守儿童家庭普及心理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关爱服务,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实质性困难[4]。社会性组织还可借助多媒体,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寻找更好的办法解决心理教育问题,在社会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给予留守儿童这类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关爱。第三,应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在留守儿童接触到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树立学生榜样,使儿童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更多积极向上风气的熏陶,更加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自觉性[5]。

四、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存在,其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家庭的幸福感,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基于此,为促进留守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应落实自身的教育职责,通过相互的配合和共同的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卫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36.

[2]排日代姆·喀迪尔.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管理观察,2019(04):77-78+81.

[3]刘玉姣.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唐桂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基于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79-80.

[5]刘翼峰.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路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0(03):17.

(荐稿人:蒋励,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