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预防机制研究

2021-09-10唐荣明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预防校园

唐荣明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家長最关注的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欺凌的界定,将校园欺凌大体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校园欺凌问题上的研究与机制预防较少、立法不健全的问题,进而从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家庭法制教育普及等三方面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校园欺凌研究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35-02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校园欺凌预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AS171279)。

校园欺凌不仅发生在中国,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校园之中[1-2],校园欺凌的发生受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区原因、媒体宣传及社会不良团体等多因素影响。校园欺凌给受伤害的学生带来了身体和心灵上的严重伤害。社会各界应多方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界定

我国校园欺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我国学者从同伴关系、人格、教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入手研究[3-4],也有从权利根源理论、生物学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角度进行欺凌行为的界定与研究[5]。校园欺凌的概念在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学者的研究,把校园欺凌大体分为两种来界定:一是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利用身体动作或者口头语言形式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踢打、抢夺或者骂人、羞辱,主要是当事人面对面之间的一种欺凌关系;二是间接欺凌,间接欺凌主要是指“欺凌者”借助于第三方对“被欺凌者”进行社会排斥或者造谣离间等行为的攻击。

(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

在没有深入了解和对比的情况下,很容易将校园欺凌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作为同一概念,这也是校园欺凌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定义的原因之一[6]。其实二者在关系上应属于同一范畴内的交集概念,即校园欺凌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暴力行为,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反之校园暴力行为也无法涵射所有的校园欺凌行为[2]。故两者在内涵上是一种相互联系,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的关系。所谓的欺侮、欺凌,主要是指在两个力量相对悬殊的学生之间,一方利用力量的优势对另一方进行的暴力行为;而校园暴力则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等各种情况下的暴力行为。

二、我国校园欺凌预防机制现状

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欺凌事件发生后往往都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大多数被发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少于实际发生的频次。在我国,很多“欺凌者”会对外隐瞒以免受处罚,而“被欺凌者”则迫于威胁选择息事宁人,知情者受群体压力影响选择隐瞒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多种因素导致校园欺凌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综合来看,校园欺凌现状受多因素制约影响:

(一)相关校园欺凌立法不健全

虽然近些年来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意见、通知等文件,但是真正关于校园欺凌的立法尚未实施,导致欺凌事件的处理无法可依,特别是在未构成犯罪时无法对施暴者给予相应的处罚。此外,校园欺凌的预防性法律也不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然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有比较完善的规定,但是对于校园欺凌却没有规定,而且内容较少涉及事前预防方面。

(二)法制宣传教育不足,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合二为一的状态,而且法制教育占比相对较少。其次,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一味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再次,受害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2015年,南方都市报的一份校园欺凌调研显示,仅有24.11%的被调查者认为被欺凌者会主动寻求帮助,但是50.36%的人却认为欺凌事件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追问和调查下被发现的。

(三)家庭对欺凌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父母的为人、性格及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施暴行为或被施暴行为都未引起足够重视,遇到问题没有及时引导解决。在学校发生的欺凌暴力事件,由于家长与学校及老师的沟通交流不够,大多处理的态度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部分家长的素质较低,当发现孩子的施暴行为时并未及时制止,无意间助长了孩子的施暴行为。

(四)校园周边监管不到位

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往往是采取学校牵头,教育部门从中协调的方式,有时,小部分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校园环境的整治过程中,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导致一些校园周边环境处于管理盲区,校外人员与校内学生混杂其中,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完善我国校园欺凌预防法律机制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校园欺凌执法机制

校园欺凌执法机制的完善不仅是落实校园欺凌责任的需要,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手段。加大惩治力度能对施暴者起到警示作用,而完善的在校生司法体制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再度发生。

调整对校园欺凌的惩处力度。应分情况对未成年人欺凌案件进行处罚。首先,对于不予追究法律责任的,为了让未成年人得到警示,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收容管教、校园教育和社会劳动等形式的教育。其次,对于构成犯罪的,在量刑时应在从宽幅度上进行合理把控。

逐步构建独立的校园施暴者改造体系。在受理案件后,法院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对案件进行必要的庭前听证会,听取施暴者、被施暴者以及校方的意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7]。建立未成年人改造制度,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注重其改造工作。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其行为能够有效得到改造,那么在履行合法有效的程序后,应该让其趁早回归社会。

颁布校园安全相关法律,填補校园安全法律缺失。近年来针对校园欺凌的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意见[8],在校园欺凌问题上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立法经验,两会期间,不少代表也在持续提出校园安全立法议案,可见校园安全立法的技术条件和群众基础都已具备。为了切实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保证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继续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弥补校园安全法律的缺失。

(二)提高学生个人法律意识

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普法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让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懂得向谁寻求帮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首先,定期组织校园法制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法制意识。其次,聘请专业人员传授防暴技能。再次,通过讲座及法制宣传活动等形式让法制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最后,聘请律师、法官及检察官走进校园,普及法律常识,引导学生学习法制、敬畏法制并学会运用法制。

(三)倡导家庭法制教育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应在家庭中推广法制教育。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提升孩子的法制意识。家长应让孩子熟知各类法律,促进家庭法制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

(四)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明确校园警务室的职责。改变以往校园警务室的出警机制、明确校园警务的职责是确保校园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主动出击,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改变事后出警的模式,校园警务人员应当主动出击,了解校园周边环境,排查校园安全隐患。二是明确校园保安与警务室的责任,避免遇事推诿无人负责,同时还应细化警务室和校方保安的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建立全方位保护区。明确各单位在校园安全方面的职责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应急机制,及时排除校园及周边的各类安全隐患;公安及消防部门应主抓校园周边的治安和消防安全,建立校园周围的日常巡逻制度,定期开展消防演练等活动;市场监管部门应不断规范校园周边的KTV、网吧及游戏厅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场所的经营,定期进行整治与排查工作;文化宣传执法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的书店、影院进行整治,排除不良刊物、影视对青少年的危害。

四、结语

校园欺凌现象是当前校园中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校园欺凌防治中的现状,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制、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倡导家庭法制教育和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等措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坤.美国元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法律措施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12.

[2]刘雅梦.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3]张娅萍.高校校园暴力治理的法律环境建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5(15),221.

[4]马方圆,王晓英.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因及其预防机制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2):113-115.

[5]彭科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心理预防[J].科教导刊,2015(10),169-170.

[6]周阿楠.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的犯罪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6.

[7]易良春,秦建红,张仁华,华琼,赖洁辉.高校校园暴力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02):22-23.

[8]于瀚坤.校园欺凌中受害者的权利保障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5):86-89.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预防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