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课堂线上教育教学模式下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2021-09-10李凝高鑫隆林祝亮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线上教学

李凝 高鑫隆 林祝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中课程建设提出的“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政策的推进与实施,混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成为众多教师授课的首选,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管控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教育选择混合课堂中的线上教学存在“心态滞后效应”。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学生成长心理学进行归因分类,从心理学干预原则出发进一步提出对应的措施,以期解决线上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

关键词:混合课堂;线上教学;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100-03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从学生培养层面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理论课程与知识点的学习,还要在课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管控能力。然而众多学校前期的线上课程开发存在资源独占性,虽然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系统,但区域局限性较大。

2020年春季教育系统的集体开学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整体延后,整个教育教学系统迅速将线上教育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由此,众多的线上教育资源免费向全国学生开放,学生及高校教师在众多的线上资源中选择学习。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社区或论坛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学习环境[1-2],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这种学习模式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不受地点约束,同时智能化程度高,讨论交流过程随时可以进行。高中生因为存在高考压力,线上教学效果的好坏暂且不评。对于控制力和自觉性不是很好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来说,线上教育教学成了考核家长的一大利器,更多家长在监督或陪读过程中更难适应该种教育教学模式,因为家长本人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平常大学课堂内采用的多种混合教学模式更是被推上了“停课不停学”的日程,因为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这项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线上学习最明显的缺点是缺少互动、无法形成有效沟通、视频课程枯燥无味,把线上学习的学习效率降到了最低。进一步说,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太高,造就学习过程中的自制力欠缺,自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然而,今年的“疫情”使得原来有效的混合式教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冲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惰性,学生思维活跃性欠佳,可称它为“心态滞后效应”。

一、问题分析

集体面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一定时间内在教室、或其他场合通过讲授、板书、演示或其他媒体向一定规模的学生教授知识内容的教学形式,学生基本处于接受学习的状态,随时接受在授课程教师的监督。按以往的集体式学习经验,只要正常开学上课两到三天后,同学们便会从放松的状态中走出,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因其接受授课教师的监督,学习效率较好。在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时,学生也会非常自觉地完成线上学习,并完成课后作业。可是当进行了为期14天的完全线上学习后本研究发现,学生采用完全的线上教学没办法像以前那样轻松地实现从放松到紧张的状态转变[3]。这有可能是作为成年人的学生大部分注意力还放在关注疫情上,因为有了自己的思维判断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更有了居家的自我安排时间,而不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学习,更感觉自己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更有可能是线上学习遇到的干扰多,无法很好地克服自己的学习惰性,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还有可能与家长的关注度相关,因为孩子在大学阶段已是成年人,家长也不再像关心高中生或初中生那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需要孩子自我约束与管理自己,掌握自控能力等。具体来看,这些表现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自我感觉约束力强,可以自我完成学习

很多同学感觉自我约束力不错,能够按时打卡,自我学习视频或听讲,但当老师问及相关问题的时候,却回答不上来,刚讲过5分钟的知识点,再拿出来提问,学生还是不清楚,这是学生很明显自己没有深入学习的结果。因为学生是在家里自我学习,学生的思维还沉浸在假期,而不是在课堂,少了隔壁同学的“提醒”,自己的思维还处在混沌状态,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佳。

(二)责任感的自我放大,约束力变弱

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已是成年人,即年龄已经大于16周岁,他们的思维判断自己是一个社会人,不再需要家长监督,很多事情需要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自我判断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在本次的抗击疫情过程中,很多同学也充当了志愿者。在本次线上学习开始之际,虽然时间上是把学习放在了自我调控区,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留观区域”,而不是在课堂。自我感觉社会责任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无论这些志愿者学习的是具有防护和照顾他人的医学专业,抑或其他专业,在一些专业知识点上都需要依靠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展现过程中,判断力变弱,自我思维僵化,由此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缺少学习氛围,目标丧失

線上学习时大部分学生是独处的,家里即使有独立的书房或者供孩子读书的地方,也没有学校里很多同龄人一起的学习氛围,缺少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更缺少老师的监督,很多同学因为一个人居家学习而缺乏学习上进的动力。造成目标丧失,没有激情。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发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和自我目标定位,对于自我意识更强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的均衡发展需要全面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也至关重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在整个学习与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自我责任的放大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目标定位与目标管理过程中,需要自我适度调节,没有目标就会随波逐流,需要更加富有经验的深思熟虑,而不能完全遵从内心,在承担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目标。目标的可达性越高,越易于形成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二、“心态滞后效应”的干预原则

产生“心态滞后效应”的原因大多是任务目标不明确或意志力不坚定而引起的。与那些自控力很强的人对比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会让他们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感到快乐。许多意志力强的人能够不间断地执行信念并力争最大限度地完成,他们并非只凭借意志力,还因为任务的完成所带来的满足感。按照人类差异性原则,依照心态快乐原理,我们可以假定,一些人可能会以更为强烈的情感来实现或达成任务目标,这或许是他们的先天性情。以此,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1.亮线原则

每天制定一个学习任务目标,并且一定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该时间段内不能做别的事情。

2.创造仪式感

用设置学校铃声的闹钟提醒正常的网络课堂学习时间,以确保时间守时。教师在网络课程开始时,应遵循课堂教学规则,用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创造正式面对面授课的仪式,通过仪式来帮助学生进入专注状态。

3.用辅助工具抵制诱惑

网络课堂学习时,辅助工具大多采用手机或电脑,这些工具易于引起学习者的被动学习状态,需借助粉笔、黑板等传统授课工具放置在视频背后或学习者身边,采用投影模式进行学习,可降低现代工具的诱惑力。

4.认真对待每一件任务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能分心,若想分心就要抑制住自己,把自己的思绪拉回来,一旦分心可能自己就失去比别人多的机会。

5.监督原则

让他人在旁边监督,但不能作为“唠叨者”,以实现有人监督的作用。

三、对应措施

针对完全的线上学习产生的“心态滞后效应”,我们主要结合前期的混合式教学法的任务绩点、心理行为与动态调控、人的行为学与心理预期等方法,开展针对性研究。

(一)教学过程中的“移情别恋”

“移情别恋”对谈感情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好事,但现阶段它的存在则有助于我们将心态调整到正常状态,特别是在开展网上教学期间,更需要老师引领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先放下疫情,就当前的社会形态或行业发展,或者疫情对专业的影响,或者年轻人的奋斗目标进行激情碰撞[3],让大家以一个成熟理智的心态面对现阶段的教学与抗疫工作。同时,学生也应该多与“闺蜜”进行聊天,转移焦灼心态,朋友的倾听能让你理清思绪,同时也会让自己重拾目标,能快速让生活回到正轨。

(二)教学过程可视化与情绪对对碰

目前的混合式教学多是“单点”学习模式,即学生在自家完成学习任务,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欠佳,造成一部分学生的“监控”力度变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采用“视频”连线某一同学,讨论问题或是写出问题的答案,以此让学生感受与正常授课一样的教育方式,降低惰性的发生[4]。同时,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情绪共鸣亦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相通情绪的交流沟通,更容易引领情绪向常态化发展。

(三)乐趣教学与你我共享

教师的心态与关注点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熟过程。现行的不可见的教学模式更是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激情[5]。因此教师要学会拿生活案例、生活實际,拟或接触的人、物等进行乐趣教学,或是换个角度去解释,多些情趣,让学生产生共鸣,也就调动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情绪与积极性,将会有助于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率。

(四)任务驱动与与你分享

在整个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没有转变,因此虽然没有直接的见面授课,仍要为学生制定可行可达的任务目标。但这种任务目标更应该注意其可达性、合理性、共享性。让学生在自我线上学习时,能够与同组同学私下讨论,能够交流与共享,达成的任务才会有成就感,这样才会保持激情。同时还要让其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享。虽然大学生是成年人,但人的本性没有改变,需要被认可和鼓励,同时需要同龄人的赞扬。合理的任务达成和分享故事也会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完成任务。

(五)行为契约与信任额度

在与大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教师的信任度不如高中生或初中生,因为大学不再有升学压力,导致他们对教师的信任额度值降低。由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建立更趋于成年人同等位的信任额度,不要总是把他们看成没长大的孩子,而是作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成年人进行对待。这样才能在沟通过程中趋于平衡,与学生的行为契约方能有效。在建立行为契约内容时,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依照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外部因素,达成平等的、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的行为约定。在实施过程中,亦需要教师不能以结果论英雄,学会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被认可。由此才能从行为约定中不成熟因素,将心态惰性降到最低。

心理学上有一种“态度效应”,即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环境没变,有变化的只是人的态度。用“态度效应”来看待线上学习,线上学习没有变,有变化的是学生的态度。在整个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主动的沟通、换位思考与自我反思、成就感体现及竞争性,克服“单人”学习的无助和无监督性,切实克服疫情后的心态滞后效应,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能意识到线上学习的优势,并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线上学习,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总的来说,网络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要用积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混合式课堂学习方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混合课堂学习的优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面对面的教学可以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学生的心态、行为,线上教学会让教师变成一个人的“单口相声”,互动与共鸣只能从语言上进行,缺少了面对面的情感感知与肢体语言的表达与理解,从交流的完整性来说,缺少了人情与人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心理干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问题,需要用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

参考文献:

[1]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08):78-86+96.

[2]孔婷婷.翻转课堂改革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24):24-27.

[3]邱德明.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导向及干预机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4]曹梅.大学生混合学习行为表现及其作用机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1):62-68.

[5]陈虹,潘玉腾.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86-89.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线上教学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