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与中国化研究

2021-09-10刘妍良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刘妍良

摘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等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创新,并将该理论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3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研读红色经典宣讲红色文化”(项目编号:2018FXM20);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研究项目“研读红色经典宣讲红色文化”(项目编号:XM-2018-Q-2)研究成果之一。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与中国化成果进行分析,从中挖掘该理论的哲学价值,对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关键内涵

(一)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同构性特征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分别为人与社会,主客体之间通过中间环节进行衔接,这一中间环节就是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互相作用,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人与社会组成的立体交互式网络,其中人是第一主体与主要主体。人与外在对象的交流互动还需借助其他主体、媒介与劳动形式,这些媒介与劳动形式也被称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中介与工具,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结构表现为“主体—工具—客体”的关系[1]。

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各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交流形式包括文字符号交流、语言交流等,人类实践活动认知发展也遵循“主体-工具-客体”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信息沿着这一关系网络进行传播。

(二)实践与认知之间相互依存、辩证发展

实践与认知的同构性说明:人类实践与认知相伴而生、同根同源,二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说,实践是认知的基础,也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从认知层面来说,认知是实践的理论指导,脱离认知的实践不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实践与认知的发展是辩证相生的过程。一方面,实践形式决定了认知结构的形成,实践的全过程也是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实践开展的形式与结果直接影响了认知形成的形式与结果。另一方面,认知结果也对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知结果是基于以往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人类社会实践理论成果,对未来人类社会实践的进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三)实践制约着认知程度

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历史性特点,实践水平受到当前社会历史时期的限制,因此,人的认知也存在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也促使人类社会在反复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与认知方式,不断追求现实真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在新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诞生的新理论与新认知成果会推翻之前的认知成果,过去的社会实践方式也会逐渐被全新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方式所取代,这种“新陈代谢”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理论优越性。

二、对实践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认知

(一)实践主体

首先,马克思谈及的主体,主要是实践行为中的主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历史特点,因此还需基于现实社会,区分现实主体与历史主体,而非把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视为孤立的个体。其次,科学看待实践和认知对象的客体。任何物质,都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但在其成为人类的实践对象后,才逐渐成为实践行为中的客体,最终能否作为实践客体,则主要依赖于人类的实践能力。再次,实践主体和客体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人类是一种具体自主性的实践主体,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将理论思考转化为实践行为。实践目的不仅体现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也体现了实践客体的社会意义。最后,分析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实践结果是人类实践行为社会价值的客观体现,展示了人类和外界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上的一致性,证明了人类的认知能够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二)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联系

首先,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实践关系。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主要是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实践决定认知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知活动融合了主客体之间的生产活动关系,马克思基于对主客体的实践关系,明确了实践关系高于理论关系的地位。其次,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认知关系。主体在改变客体的过程中,也转变了自身的认知思维。最后,主客体间还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关系,包含于人的目的性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内在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与中国化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和中国化发展

第一,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3]。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强调而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式的简洁而不失含义的概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涵盖,又在理论形式上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其以实践工作和理论工作为前提,探究包含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在规律,反过来再根据这个认识规律来指导实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基于“实事求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对人的综合认识,包含实践活动和理论认识相结合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制定方针和政策的基础性工作,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同时包含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两个部分的整體性认识。第三,群众路线的提出。关于领导方式及工作方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高度的概括,又是对唯物史观和实践认识论在我国革命建设实践中有机统一的展现。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和中国化发展

第一,倡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中国特色”,真正地做到在实践认识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认识论,就是一般与个别、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路线[3]。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成为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实践在认识中的权威地位的重新确立,并被当作我党科学地制定方针、政策和路线的唯物辩证方法论的基础。第三,“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重点在于将理论转为国家治理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和举措。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传承和中国化发展

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于浙江湖州考察期间,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随后提出了“两山”重要思想,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生动刻画和发展创新。实践认识论的实践观能够为人们提供关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思路;实践认识论的认识观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规律;实践认识论的真理观能够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能够引导人们科学应对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生态环境质量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两山”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精髓。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于江苏调研期间,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4]。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实发展情况的深刻认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中国内涵,是基于国家治理实践与我国发展新问题提出的,是为适应我国群众在新时期的发展期待而提出,是为应对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而提出的。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八个明确”的基本问题和“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标志着党对治国理政各项规律的认识的大大深化[5]。

四、结语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解决我国社会在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纲领,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决策,构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实践认识观点,紧扣“党和人民”这两个最大实践主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5]。

参考文献:

[1]石敦国,唐忠宝.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01):216-218.

[2]吴海龙.实践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本性[J].求索,2012(03):104-106.

[3]王倩蕾.阅读2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J].新湘评论,2020(15):7-1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高晶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蘭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荐稿人:郝佳,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