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向前眺望三十年

2021-09-10叶存洪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时代思维能力

叶存洪

中小学现在培养的人才大约要在二三十年后发挥中坚作用,易言之,二三十年后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就坐在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说“未来掌握在今天的学生们手里”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用“过去的知识”培养“今天的学生”服务“明天的社会”?阅读伊恩·朱克斯、瑞恩·L.沙夫的《教育未来简史》或许有助于我们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

一、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

大家都能感受到,今天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放在十年前还是天方夜谭。可以肯定的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一定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变化发生。“颠覆性时代的一个重大特征是我们不再以世纪、十年甚至年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周期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可能就在几个月、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发生。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此之快,当我们意识到现在时,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了过去。”那么,教育关注并顺应了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吗?基本上没有!

“尽管互联网数字化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学校还是一成不变,还是一样的组织结构,一样的角色分工,强调同样的课程,安排同样的课表。”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基本上是面向全班学生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学的是一样的东西。接着会有一场考试,考谁能记住更多课堂上教过的东西,然后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划分成优良中差。”

“我们的学校还在为一个可预见的、稳定的,却已逐渐消失的世界培养接班人。”

“教师有80%到85%的课堂活动都集中在常规认知型任务上,而与这些任务相关的职业正在快速被外包服务、云技术和自动化所取代,进而永远地不复存在。”

书中还引用了其他学者的观点说明这一问题:“教育者组建学校的方式还是基于马车时代、油灯时代和大工厂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利害关系。”“时至2018年,我们的教育体系仍在以亨利·福特组装车辆时的高效性和一致性要求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如今我们的社会、人民和劳动力都已不似往日,但我们的学校自1893年以来却基本保持着不变的结构。”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一项改革措施是否成功,效果要在若干年后才能逐步显现,等发现改革措施失误或失败再去调整,一代人已经被耽误了。英国哲学家洛克就曾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所以,教育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教育界的改革经常显得谨慎、稳重有余,创新、活力不足。

二、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变化

(一)数字一代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获取信息

当今,许多人都有一个“外脑”,那就是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互联网极大地赋能他们的学习。只要有一个联网的电子设备,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人类知识的全部储备。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未来公民将越来越没有用处。

不止于此,人类历史正越来越接近“奇点”,也就是人与机器的边界消失的那一点。思想家和发明家雷·库兹韦尔预言:到2030年我们将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把纳米机器人植入人类的大脑,从神经系统内部创造全浸式虚拟现实体验,并将大脑皮质连接到云端。一旦大脑被接入互联网,人类的智力和记忆能力就会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库兹韦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做过147个预测,准确率达到惊人的86%。如果这个预测是准确的,届时人类将可以即时获取任何知识,并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思维中。

(二)进入“全球零工时代”后工作越来越变动不居

以往的人高中或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工作,通常会在同一家单位工作20年、30年甚至终身。到了数字时代,对大多数人而言,从一而终的稳当职业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在未来社会,工作變动如同家常便饭”。

“数字化一代在他们所从事的每个岗位上的平均在职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三年。”

“下一代将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从事10~17份不同的工作,这里指的并不是同一企业或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岗位,而是完全不同行业中的工作。”

“美国劳工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数据:平均每两个雇员中就有一个入职不到一年,每三个雇员中就有两个在同一家公司待不过五年。”

如此,教育越来越难以像过去那样“管用一生”——为一个稳定的职业培养人才,“学习者已经无法通过青年时期的一次受教育经历就获得一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了”,未来“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将是常态。职业飘忽不定,教育如何“无的放矢”,这将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三)常规认知型工作会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常规认知型工作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比如,美国的初级律师越来越难找到工作,因为网上的法律类平台,如IBM的“沃森平台”可以免费给人们提供法律建议。再看看高盛发生的变化——2000年,这家投资银行的交易大厅里有600名股票交易员,如今只剩下2名。有人预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20亿个现有的工作岗位或将不复存在。到2035年,44%的现有工作岗位将受到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的影响。

常规认知型工作减少,相应的,新兴创意型工作增加,也就是那些对思维技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所谓思维技能,包括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产出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全球公民意识和协作能力,它远非“唯分数论”的教育所能培养的。

三、情势变了,教师必须重新思考教育

基于此,教师必须勇于迎接变化,重新思考教育、学校、学习,这样才能帮助下一代培养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所需要的技能和思维品质。

(一)教师要有“将来时思维”

先看看橄榄球运动里的四分卫是怎样传球的。当他从中锋手上接过球,然后把球投给己方接球手时,他会怎么投球?是把球投向接球手当时的位置吗?肯定不是,他得把球投到接球手几秒钟后会到达的位置。这就是“将来时思维”——把现在当成未来的某个过去时段来看待。

教师也应具有这种思维方式,根据现状和趋势科学推断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然后以此倒推来明确现在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在需要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才能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一定要记住,教育的目的不是也不该是仅仅实现短期目标、近期目标,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有“诗和远方”,一定要明确哪些东西能帮助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取得成功。

(二)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职业变动不居,我们无法为未来的某个特定职业“量身定做”,培育特定的人才,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这样,学生步入社会后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我们的学校不能帮助下一代培养21世纪所需的核心技能,我们就辜负了他们。”

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列出了21世纪的七大生存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和以身作则的领导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有效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瓦格纳的“七大技能”强调了解决问题、合作、沟通、研究和好奇心等能力和特质,强调了有效利用新工具和数据的重要性。若学习者具备了这些核心素质或能力,打好了这些人生底色,不管以后从事何种职业,如何频繁变换岗位,都能从容面对、学会迁移、轻松胜任。

(三)重视培养学生“适时学习”能力

适时学习的理念与20世纪80年代初商界的一项改革极为相似。当时,产品制造发生了一个根本改变,出现了应时配送服务。企业不再大量囤积库存,而是在客户下单后才开始订购所需的原材料。当今时代越来越要求学习者进行“适时学习”,而不是以往所熟悉的“以防万一”的学习。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别,后者的目的是有备无患:万一考试会考呢?万一工作时会用到呢?

今天的世界面临着信息大爆炸。2020年全世界的信息量每20分钟将翻一番,意味着全世界的信息量在一堂60分钟的课结束时已经膨胀8倍之多。这就说明“一次搞定”所有知识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可能!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一次搞定”也不必要!既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就必须将学习逐步转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快速、准确搜寻和提取所需信息并甄别、分析、归类、处理和运用的能力,靠“囤货”、加大“库存”的形式和方法来学习只能是个笨办法,且事倍功半。

(四)关注数字一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被称为“互联网土著”。他们第一次接触电子屏幕阅读的年龄不断提前,从童年开始就受到电视、网络、电脑、游戏等在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上带来的冲击,这些信息丰富多彩、表现力强、高度还原真实,文字的作用越来越多地是补充图像和视频内容。

对此,20世纪的学习者——教师们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不是我们成长时所经历的环境。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以书本为基础的,交流基本上是通过纸质媒介和文本进行的,学习也是以线性化、邏辑化的秩序为特征的。但无论如何,教师今天不能置身事外,面对变化而无动于衷:一方面,接受学生的这种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趋利避害。一定程度上说,在线技术是专门为搜索信息而不是分析复杂的想法而设计的,当人们快速而短暂地处理信息时,会限制大脑“沉思维度”的发展,而正是这一沉思维度促进人类形成洞察力和移情能力等。这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引导学生克服非此即彼的做法,致力于培养他们屏读和纸读“双读”的大脑。

四、为未来而教,从我开始,从当下开始

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曾说:“未来的起点就是现在。”在这个不确定性甚至不稳定性已经成为基本属性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务必记住,未来一定发生在现在。所以,教育要助力下一代人迎接未来,而不是把他们捆绑在过去。如果教育不革新,只是熟门熟路地按既有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来进行,面对各种颠覆性力量如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基于云的学习、各种学习类应用程序、创客运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游戏学习、翻转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交互式学习、流媒体视频和虚拟学习环境等无动于衷,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就难以有能力面对一个复杂的、颠覆性的、充满巨变和创新的未来,结果将是“本着一片良苦用心,到头来却发现我们精心培养的竟是昨日之人,而非未来公民”。

跳出传统思维,向前眺望三十年,改变长期以来一贯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将我们的学校和学习者从现在甚至是过去的方向调转到未来需要的方向,教师义无反顾,责无旁贷。让我们扛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勇敢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改变从自身开始,从当下开始。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

猜你喜欢

时代思维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